19 秦兵马俑 微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秦兵马俑 微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9 21:39:17

文档简介

(共3张PPT)
19
秦兵马俑
——感受恢弘气势
激发爱国热情
一、从数字看气势。
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
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二、从描写看形态。
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
想象:有的……好像
包(共3张PPT)
19
秦兵马俑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一、认识过渡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二、找过渡句。
1.承接式过渡
2.总分式过渡
3.递进式过渡
餐19
秦兵马俑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微课目标】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会找和写过渡句。
【微课内容】
导入:
第一页PPT内容:
19
秦兵马俑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解说词:
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作者是怎样把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呢?他用了一个法宝:过渡句。
第二页PPT内容:
一、认识过渡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解说词: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过渡句。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一个过渡句把两个部分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功劳可真不小。
第三页PPT内容:
二、找过渡句。
1.承接式过渡
2.总分式过渡
3.递进式过渡
解说词:
文章中的过渡句能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合理,深化表达效果,让文章的内容更有层次,更有条理,中心更为具体、明确。  
1.承接式过渡
  
这类文章作者在上下两部分的衔接处,以过渡句的方式设置一个悬念,进入下文,凸显文章的特色。如我们学过的课文《蟋蟀的住宅》中“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这句话就是承接式的过渡句。
  
2.总分式过渡
  
这类文章作者用一句话作为一个单独的段落,对上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概括,启示下文,达到总起分述之效,即为总分式过渡。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这句话就是一个总分式的过渡句。
3.递进式过渡
这类文章作者先对前部分做出描述,而后再进一步完善文章内容,由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连接。如“不但……而且……”。本课就是这种类型的。19
秦兵马俑
——
感受恢弘气势
激发爱国热情
【微课目标】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微课内容】
导入:
第一页PPT内容:
19
秦兵马俑
——
感受恢弘气势
激发爱国热情
解说词:
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让我们走入课文,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吧!
第二页PPT内容:
一、从数字看气势。
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
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解说词: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一系列的具体数字展示了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介绍了三个俑坑的总面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俑坑面积的大。然后有具体例举了一号俑坑的情况。“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想象一下,如此的大面积,如此多的兵马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呀!
第三页PPT内容:
二、从描写看形态。
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
想象:有的……好像
解说词:
文章的4—8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兵马俑的形态,它的特点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里重点介绍了三类佣: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作者在介绍时,先抓住特征进行描绘,然后根据俑的神态展开联想,使笔下的兵马俑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将军俑“身材魁梧”,给人以总体的感受,“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则从穿着、动态、神情等方面具体说明,“戴”“披”“握”“昂”“挺”“站”等表示动作的词使用得很准确使读在头脑中可以勾出具体的样子,很形象。
另外,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了丰富的想象,简直把这些兵马俑写活了。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