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不仅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时期的诗词或
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1949年月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诗人毛泽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
雪》。当即,《新民晚报》登载了此词,重庆整个山城都轰动了。
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求他的御用
文人日夜埋头写作以写出一首在气势
上、意境上胜过这首的词。然而,那
些御用文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没
有写出来。于是这首词就更加响彻祖
国的大江南北。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温故而知新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
莽莽
素裹
妖娆
稍逊
分外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qìn
ráo
hán
读一读:
mǎng
guǒ
xùn
fèn
shǔ
zhāo
诵读训练
诗歌朗读应注意些什么?
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俱/往矣,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赏析上阕
1、概括词上阕的主要内容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
2、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分写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字总领?它领起的内容有哪些?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分写的内容由“望”字总领,领起的内容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3、重要词句的品味(从修辞、字词、含
义等方面考虑)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北国雪景
实写
虚写
总写
详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
长城、黄河、
山脉、高原
看
红装
素裹
抒发了词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小结
赏析下阕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概括主要内容。
评价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祖太宋
3、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有何共性?诗人用哪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理解、品味这个字的丰富含义。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功业显赫的封建帝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肯定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3、“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信念。
!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
目的:陪衬当代英雄,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英雄作铺垫。
4、重要词句的品味(从修辞、字词、含
义等方面考虑)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
看
今朝风流人物
文韬武略
返回首页
5、归纳小结
总结全词
1、这首词的写景、议论和抒情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景中含请,议中寓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节奏鲜明。
词的结构与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____________,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过渡
到纵论_________,抒发____________。
北国雪景
历代英雄
诗人的抱负
归纳小结
《沁园春
·
雪》全词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把写景咏史巧妙地结合起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伟大的抱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成为一首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绝唱”。
咏雪诗句集锦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30张PPT)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写作背景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掌握正确读音
欣赏文章意象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一、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赏析: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评论古今英雄。
二、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起笔意境极为开阔,气魄宏大。
三、词的上阕还分写了哪些景物?哪个字起总领作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总领下文,至
“欲与天公试比高”。
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
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总
写
具
体
细
写
展开想象
雄伟壮阔
形象鲜明
动静结合
生机勃勃
先实后虚
意境壮丽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江山如此多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赞美。
六、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
一种什么感情?
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
原等, 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
豪情壮志
七、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八、《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
意是什么?
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
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九、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
个字上?包含怎样的感情?
“惜”字。
包含惋惜之情,肯定他们武功卓著,
但文治不足。
十、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渡自然
用词精当
有褒有贬
点明主旨
下阕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
评析千秋历史功过,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擅长“武功”,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惋惜其不足并非苛求前人,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d、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的北国雪景更为
具体丰富的印象,显得奇伟雄壮。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山峦的绵延起伏。
静态
动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歌颂,表达了欲率全国人民重整祖国河山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文章主题
你从毛主席的诗词中
体会到了哪些美?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拓
展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共19张PPT)
1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知识和能力目标:1、欣赏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2、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2、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树立客观
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他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诗词选》。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选》。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缮写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飘起了鹅毛大雪,因此,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把握诗歌朗诵的技巧。
2、学生自己朗诵,熟悉诗歌的内容。
3、个别学生朗诵,找出朗诵的缺点。
朗诵方法
诗歌朗读注意点
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赏析上阕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赏析上阕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赏析上阕
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答: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北国雪景
实写
虚写
总写
详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
长城、黄河、
山脉、高原
看
红装
素裹
抒发了词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上阕小结
赏析下阕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概括主要内容。
评价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怎样理解“惜”所蕴含的情感?
a“惜”中含褒,肯定五位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b“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们的不足,讽刺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c“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赏析下阕
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赏析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今朝风流人物
惜
看
文韬
武略
短于“文治”
略输文采
秦皇、汉武
政治抱负:改造社会,引领时代风流
赏析下阕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
对比,“英雄”与“风流
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赏析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
看
今朝风流人物
文韬武略
下阕小结
总结全词
1、这首词的写景、议论和抒情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景中含情,议中寓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节奏鲜明。
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与君共享沁园春雪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含重难点)
1、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3、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
教师引导:
一、开心积累,资料助读1、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2、搜集伟人风采及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微信内容“谁敢与毛泽东作比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二、小组合议1、标题分几部分?各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词牌?3、什么是押韵?这首诗押得什么韵?
墨海泛舟,心迹初痕(一)熟读成诵,扫除文字障碍1、重点字音字形写在下面:分外妖娆(
)红装素裹(
)数风流人物(
)稍逊风骚(
)Wei(
)余莽莽
如此多jiao(
)一代天jiao(
)
二、了解学情1、温馨提示:根据学情,适当引导、补充、纠正小对子尝试读熟朗读展示
三、陌上花开,学贵有疑预习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写下来。
三、据情定教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待定)
四、齐力求索,扬波凌轩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主题句是哪一句?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探究内容,品味写法词中写了哪个地方的哪些雪景?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朗读指导,必要时示范题目是雪,既然重点是写雪,下阙为什么还要提到历代帝王?你能读出作者对他们的褒贬吗?4、作者评论历代帝王的的用意是什么?其中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意?指导朗读,读出风采
珠落玉盘,秀我风采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写法总结投影展示:
六、翰墨生香,书山有路1、小组分角色朗读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女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男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女 山 舞银蛇,原 弛蜡象,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女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 娆,(慢)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女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男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领 俱 往矣──,(慢,拉长)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六、朗读指导,展示成果
七、学生反思
七、教师反思1.1
沁园春雪
一、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毛泽东咏雪言志,表达了伟大的抱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欣赏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2、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2、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四、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和感受作者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分析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理解他豪迈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
教学策略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2、勾画圈点法3、讨论法
六、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的制作
七、
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设计的导语:播放《东方红》在我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创作过很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诗词选》。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选》。
关于课文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下线索或者答案:
课文题目下的时间1936年2月。
写作背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缮写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飘起了鹅毛大雪,因此,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学生听录音(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
请同学们体会其豪迈情怀,并划出重音和停顿,掌握其朗读节奏。
②学习朗诵: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
朗读要求:①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②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朗读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那些内容?听完朗读后,你体会到什么情感?
明确:
上阙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阙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情感有高昂、豪迈之情。
(四)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1、理解、赏析上阕
①这首词的题目是《雪》,概括描写雪景的是哪些部分?具体描写雪景的是哪些语句?
②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领起词是哪个?作者写了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选择这些景物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③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④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①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
③怎样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本次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他将本来可能枯燥的一轮,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韩旭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才能不足。根据提示,可知是自指,因此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④怎样理解“惜”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以惜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
a“惜”中含褒,肯定五位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b“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们的不足,讽刺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c“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⑤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毛主席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六)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在有条件和时间段饿前提下,收集一些关于雪的古诗词。
八、
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描写)实写:
虚写:
前两句:
过渡
下阕:评古
论今(主旨)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沁园春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二)能力目标: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1、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
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鉴赏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课前准备:
1、请大家诵读“课外古诗词背诵”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出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诵读。反复诵读这两首词,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感受。
2、词文体常识简介。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3、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学习与效果检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四、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
(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 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5)、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6)、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下阙:
1、自由朗读下阙。
2、按照上阙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明确:三层。一层承上启下,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3、讨论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词中的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字
明确:惜(可惜、惋惜)
(3)、诗人在“惜”什么人
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诗人对这几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一样。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6)、集体朗读最后三句,然后讨论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明确: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揭示中心思想。
(7)、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再读诗词,展开联想,畅谈感悟
1、齐声朗读,想象词中景象。
2、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3、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n
七、当堂训练: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毛泽东其他诗词,自由赏析
。
3、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八、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
总写
动静结合
具体实景
比喻、对偶、拟人 意境壮阔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过渡:
承上启下
下阕论史
: 评古: “惜” 短于文治 热爱祖国
论今: “俱”
风流人
九、教学反思1
沁园春
雪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1)江山如此多jiāo( ),引无数英雄jìng( )折腰。
(2)惜秦皇汉武,略输wén
cǎi( )。
(3)一代天jiāo(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diāo( )。
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这首词概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描写作者想象雪后晴日当空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词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题目是“雪”,词中描写了北方的大雪。
B.开头的“千里”、“万里”写降雪地区之广,“冰封”、“雪飘”写严冬寒威之烈。
C.“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可换成“看”字,因为“望”字也有“看”的意思。
D.词中最后两句热情歌颂了新时代,歌颂了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雪》中可以回答《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的词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
1.“雪”是会意字,非常形象。请参照示例,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揣测古人造“雪”字时的设想,即对该字的构思进行简要的说明。
示例:“采”是会意字。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爪”,表示“手”的意思;下半部分为“木”,表示
“树木”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有许多咏雪的名句,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沁园春 雪
【优化提能】
基础达标
1.(1)娇 竞 (2)文采 (3)骄 雕
2.(1)“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色,其余什么都看不见;“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下滚滚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
(2)“舞”指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
逶迤曲折;用“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飞象奔驰。以动写静。
3.D
4.D
课内精读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C 解析:“望”字不可换成“看”字,这里“望”字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登高远眺”的意思。
延伸阅读
1.上片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片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等诗文就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所以他选取的景物就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雄鹰等。
课改前沿
1.示例:“雪”字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雨,一横代表天,点和竖代表从天上下的雨点和大雨;下半部分为扫帚,表示虽然都是从天上下来的,但雨扫不起来,雪却可以。
2.示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理由:略。(意思对即可)(共14张PPT)
毛泽东
沁园春·雪
背
景
资
料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不朽名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整个重庆山城都轰动了。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求他的御用文人日夜埋头写作以写出一首在气势上和意境上胜过这首词的词。然而,那些御用文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没有写出来……
毛泽东
(1893--1976)
给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分(
B
)外妖娆
(
A.fēn
B.fèn
)
②竟折(
B
)腰
(
A.
shé
B.zhé
)
③成吉思汗(
A
)(
A.hán
B.hàn
)
④数(
B
)风流人物
(
A.shù
B.shǔ
)
⑤还看今朝(
A
)(
A.zhāo
B.cháo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
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国雪景
总写
详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看:红装
素裹
抒发了词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研读课文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后三句不属于“望”
的范围?从哪个字看出?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写
法
探
究
从“须”可以看出这是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4、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总结上文)
5、那么启下的句子是?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意为“为之倾倒,为之奋斗”
6、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
包含怎样的感情?
“惜”字包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指出他们在文治上的不足。
7、诗人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境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自指)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
和伟大的抱负。
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
看
今朝风流人物
文韬武略
研读课文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描写北国雪景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内
容
探
究
评论古今英雄。
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课
堂
小
测
1、《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
)年2月,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
2、给加红字注音:成吉思汗(
)
3、解释加红的字:须晴日(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4、选词打“√”:山舞银蛇,原驰(
腊
蜡
)象。
江山如此多(
娇
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这首词上下阕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使其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
),议论、抒情是写景的(
)。
(每空1分,共10分)
1936
词牌名
题目
hán
等到
倾倒
√
√
基础
深化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探究活动
毛泽东书法欣赏(共15张PPT)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
欣赏诗词的四步骤
第一步:朗读吟诵——感受音韵美(朗读)
第三步: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修辞写法)
第四步:品读欣赏——感受意境美(情感)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受图画美(内容)
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他一生创作诗词七十多首,特别是其豪放雄浑的思想感情真切的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
“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三
读好韵脚的顿音
其次
读好领起词的延长音
首先
读出词的抑扬顿挫的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在上阕中“望”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从气象上看有怎样共同特点?
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选用这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描写这些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能否描
绘一下这些景象。
这“多娇”的江山又上演过了一幕一幕的惊心动魄
的历史壮剧,又“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哪些英雄?
他们来了,但毛泽东只用了一个字,予以了点评,哪个字?包含他怎样的评价?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10月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一词激起千层浪”,蒋介石说词中暴露了毛泽东的“霸气”,有“帝王气象”。毛泽东请出历史人物,当然不是为了回到帝王时代,不是在自我满足中去炫耀祖宗的功业,更不是在民族危机的今天请出亡灵来帮忙。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________,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过渡到纵论________,抒发______________。
北国雪景
历代英雄
诗人的伟大抱负
毛泽东一生作词,以“沁园春”作词牌的仅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从比较角度对两首词加以解读,很有意义,由此会对词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思想,不同心绪产生新的理解和体味。
一样沁园春,别样词人心
——毛泽东词二首的比较解读
两首《沁园春》上阕开篇
同是写景。但在词人笔下,南
国秋景浓丽纤巧;北国雪景则
大气开阔。
在两词的下阕中,作者忆
事抒情,人们从中感受到的则
是:青年毛泽东的飞扬才气和
中年毛泽东的雄才大度。
北国风光,(总括)
千里冰封,(静景)
万里雪飘。(动景)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总写)
(分写)
虚景
写景(描写北国风光,热爱祖国河山)
议论抒情(评论历史人物,赞颂当今英雄)
过渡
实景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惋惜
批评
点题
豪迈
激情(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课达标精练题
1
沁园春
雪
【语言基础练习】
1、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莽莽( ) ⑵折腰( )
⑶红装素裹( ) ⑷分外妖娆(
)
⑸今朝( ) ⑹稍逊( ) ⑺成吉思汗( ) ⑻数风流人物(
)
2、请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默写。
⑴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词中写作者想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以“
,
,
”抒发了其作为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4、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注意:每项采用的修辞手法不只一种)。
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5、下面四项中朗读节奏(用“/”标示)和重音处理(文字下面用“·”标示)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B、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课内精读品析】
阅读《沁园春·雪》(节选),完成6——9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风骚原指《
》里的《
》和《
》里的《
》,这里指
_______________。
7、请你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并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词中“略”和“稍”用得好,简单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对最后三句话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第10——13题。
(一)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二)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0.《春光好》中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韩愈的《春雪》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要赏析《春雪》中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探究体验】
14、虽然历史的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结合上片内容,为大家描述你想像中的画面。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雪
1、⑴
mǎnɡ ⑵
zhé
⑶
ɡuǒ
⑷
fèn
⑸
zhāo
⑹
xùn ⑺
hán ⑻
shǚ
2、(1)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2)特别艳丽多姿。(3)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3、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⑶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⑴对偶、夸张
⑵比喻、拟人
5.C(A中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B中应为:我想那/飘渺的/空中;D中应为: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6、《诗经》《国风》《楚辞》《离骚》
文学才华
7、嬴政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简述看法(略)
8、“略”、“稍”略微、稍微,程度较轻,在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非凡业绩的前提下,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用词很有分寸。
9、全词主旨,是点睛之笔,指出只有当今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才是江山的主人。
10、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必答,其他任意答出1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11.“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12、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13、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要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语意相近即可)
14、示例:他说:读“望长城内外”这一句时,可以想像得出,在长城的里里外外,到处是白茫茫一片;黄河的上上下下全都结了冰,这样一个银白的世界,显得特别壮观。我说:我最喜欢的是“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读着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样妩媚动人。
他说:读“望长城内外”这一句时,可以想像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说:我读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银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一幅富有诗意而又壮观的画面!
我说:我最喜欢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