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三 10以内的加减法 精美教案(共10课时+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三 10以内的加减法 精美教案(共10课时+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10 11: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两个重要知识的开始。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为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景较直观的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解决简单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数学问题。

教学建议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前教育中,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有一定的接触,对加减法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但学生之间也存在生活经验和学前教育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面对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0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5以内的加法
1
5以内的减法
1
得数是6、7的加法
1
6、7的减法
1
8、9的加减法
1
10的组成和加减法
1
连加、连减
1
加减混和
1
回顾整理
1
综合练习
1
1
来到花果山---
5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信息窗一5以内的加法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创设“花果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体会加法就是将“两个数合起来”的含义,特别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图的意思,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的意义,体会图与算式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加法算式的读法。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花果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西游记》中一段关于孙悟空的录像,主题图,关于猴子、小鸟、花、云朵和桃子的图片,田字格。
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5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放《西游记》的歌曲,问同学们你们在那里听过这首歌曲,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西游记》及孙悟空的喜爱,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做法,全班交流。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做法,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在解决一共有几只猴子?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2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的认识)
教学加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把3和2合起来,先写“3”,在写合起来的符号“+”,在写“2”,3和2合起来是5,我们就写“=5”,这个“5”代表5只猴子,我们还要写上“只”加上()。这个符号“+”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加号”,读的时候读作“加”。板书
这个算式我们叫它加法算式,读作:3加2等于5.(板书:学生读)
这个算式代表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把3只猴子和2只猴子合起来是5只猴子。。
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左边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在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块摆一摆。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鸟
可以怎么列式?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板书:4+1=5(只)怎么读?让学生读一读。
谁来说一说算式4、1、5各表示什么意思?把这个算式完整的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加以引导。
解决问题:一共有几个挑子?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集体订正。
小结:刚才我们把两群猴子、两群小鸟、两堆挑子合起来,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是什么方法呢?(加法)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只要把几部分合起来
就要用加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和摆小正方体让学生在直观中体会加法就是把几部分合起来。列加法算式经历了扶→带→放的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
(三)巩固新知:
1、第一题:摆一摆,算一算。
(1)学生边摆边说:左边2个,右边1个,合起来3个
(2)指导学生将算式填完整
(3)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2、第2题:先看图,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在列算式。
订正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第3题:独立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算出结果。
第4题,独立看图,完成算式,集体订正。
第5题:在田字格里填上“>”、“<”或“=”
(10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题目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
)○(
)=(
)
(
)○(
)=(
)
2.看图列式。
参考答案:
3+1=4
1+4=5
2、2+2=4
3、略
(五)课堂小结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3、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号,知道合起来就用加,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题,会口算。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可能说出学过了“+”。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学生也可能说学过一共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小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的有道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1、看图列式。
2.妈妈让小明到面包店买五个面包做早餐,.面包店的面包有以下几种包装,他可以怎样买呢
参考答案:
1、3+1=4
2+3=5
2、
2+3=5
4+1=5
▇■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法
一共有几只猴子?
(2)一共有几只小鸟?
3+2=5
读作:3加2等于5
4+1=5

加号
(3)一共有几个桃子?
2+2=4
▇教学反思:
本课是加法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加法就是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充分围绕这个难点来考虑,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情景。由于学生已经或多或少有了对把直观的物体合起来的感性认识,也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因此,在解决第一问题“求一共有几只小猴”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再在观察、摆一摆、说一说的基础上引出加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本课在教学时还特别注重将加法算式和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每列一个加法算式,都让学生明白算式中各数代表的意义。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在
里填上“+”或“—”。(12分)
4
1=5
5
0=5
1
1=2
2
2=4
3
2=5
3
1=4
答案都填加号
资料链接:
“+”和“-”的由来
埃及人用表示“走来”的符号“
”表示相加,用表示“走去”的符号“
”表示相减。古巴比伦用“
”表示相减。
古希腊人用倒写的希腊字母“φ”表示相减,也就是“↑”或“↓”。
意大利人(十五世纪末至16世纪)用
~
或p(拉丁文“相加”的字头)表示加,用
~
或m(拉丁文“相减”的字头)表示减。
15世纪后期,德国人开始用“+”和“-”表示加减。横线上一竖,表示增加;与“+”相反,在“+”上减一竖,表示减少。
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正式为大家所公认,那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
说课设计:
《5以内的加法》的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这一课。它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33—33页内容。
一、说教材。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掌握了2~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本单元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地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次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信息窗1走进花果山情景图,引导学生要求“一共有几只猴?”需要把树上的3只与河边的2只合起来就是一共的只数,由此引出“3+2=5”,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正确读出算式。第二层次通过两个绿点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自主练习”的1~5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掌握加法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0~10,掌握了2~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
难点是: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模式
实施本模式的基本理念:
1.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2.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以育人为本,发展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基于以上两点我校也是我本人在数学新授课课型方面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标童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设置目标,第二步达成目标,第三步反馈目标。
教法
1、游戏激趣法。
针对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5以内加法,做好准备。
、图片直观教学法。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比较感兴趣。教学中能更直观的看到计算的结果,由直观慢慢引向抽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3、教师示范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写加法算式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年级学生太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4、情境教学法。
创设小鸭子学数学,小兔子数蘑菇和当小小邮递员送信的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更乐意去学习数学,巩固学习的加法知识。
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数一数、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或者运用分与合的知识学习5以内的加法。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理解加法,并在练习中掌握5以内的加法。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认识加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的价值。
围绕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我创设游戏抢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5以内的加法作好准备。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
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利用教学挂图出示小朋友浇花的场景图,引导认识到:要求“一共有几只猴?”需要把树上的3只与河边的2只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第二步,把这一现实情境用算式表示就写成了3+2=5,并介绍加号和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层次 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一共有几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和摆正方形让学生在直观中体会加法就是把几部分合起来。列加法算式经历扶—帮—带—放的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
第三环节
实践运用
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分3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可操作练习,完成第1、2题,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后列出加法算式,学习书写,理解加法的意义。
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在摆脱具体图形后学生直接应用合起来的思想计算第3题。
第三层次,实践应用,出示第4题,在学生自由表达题目意思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第5题通过比较算式与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五、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法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一共有几只小鸟?
3+2=5
4+1=5
读作:3加2等于5
六、课堂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首先是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合作交流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作一重要评价,因为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对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评价表,在我的班里使用,而且对于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以奖励星星的形式呈现的。
其次是针对本课时单元或者章节所学的基础知识,出检测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加以巩固。
再就是,考察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在做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最后,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师评、生评、
互评的方法。为促进家庭作业的实效性,每天的家庭作业我都采用家长签字、评价的方式进行。然后建立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评价资料和成长的点点滴滴装进去。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使用了
1、尊重课本资源。教材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们教师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之上,做活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
2、努力挖掘生活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活化的、有意义的。
3、巧用媒体资源。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教师利用现代媒体网络开发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在学生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之后,我又用课件展示侧面积的转化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化,学生更容易接受了。
4、善用学生资源。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善于引用即时生成的学生资源。
5、补充教师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平时中我们教师要及时补充能量,做教材的有心人。
精彩片段:
一、复习旧知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评:由游戏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投入到课堂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游戏的内容又是学生计算5以内加法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形成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 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提出问题。
  2、提问:怎样表示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呢 (板书:3+2=5)
  让学生猜一猜,“+”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读算式:3加2等于5。
  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评: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重点,这里教师没有硬性灌输,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在猜测中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索,认识和理解加法,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的活动余地,使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 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谁知道得数多少 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评:5以内加法计算的基础就是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但教师并不急于将最优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找出
不同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开拓宽了大家的思路,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图1(鸡妈妈一家),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 (可以用多种方法)
  说说3+1=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小兔一家)、图3(青蛙一家),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 它正在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呢!
  同桌学生合作,看算式,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在书上填 得数。
  集体订正。纠正错误,对学生加以鼓励。
  3、
“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加法算式:1+1=□,
  你能说出结果吗 把得数填在书上。
  (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摆小棒、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 课题)
  评:在“想想做做”第1、2、3题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 家呢!
  (1)出示图1。学生列加法算式,说含义。
  (2)根据图2、图3的意思,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说说图意。
  (2)根据这幅图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 (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
  (3)根据这幅图说一个算式,你能猜猜求的是什么吗?
  如1+2=3,学生会说天上1只小鸟加上2只小鸟,一共是3只小鸟;还会说1个跳绳的女孩加2个摇绳的女孩一共是3个 女孩。
  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2
猴子摘桃子——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6页的信息2,猴子摘桃子——5以内的减法
教学提示
创设情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体会减法的含义,特别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说等式中每个数的意义以及整各算式的意义,体会图与算式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2、创设情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再摆一摆中体会减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计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田字格。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5个小正方体;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教材第34页四幅情景图,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到花果山去玩。大家看着这四幅图,谁能讲一个数学故事?
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把四幅图的内容串起来,请小组的代表起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如:小猴提着篮子去摘桃子。小猴来到一棵桃树上,摘走了树上的3个桃子,然后高高兴兴的往回走。在路上,小猴看见小河岸上有两只青蛙,就放下篮子想去捉它们。结果。“扑通”两声,青蛙跳进河里,小猴回头看,篮子的桃子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
用讲故事这一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入新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初步理解了四幅主题图的内容,便于下面进一步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1幅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问题吗?
学生看图思考,汇报:山坡上有4只猴子,草地上有1只小猴,一共有几只小猴?
教师追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可以用加法解决,列式4+1=5
只),一共有5只猴子。
教师在说几道5以内的加法算式,让全班同学回答。
设计意图
;利用第一幅图复习复习上节课学戏以内的加法算式。
再出示第二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联系第1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树上原来有5个挑子,小猴摘走3个,还剩下几个?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挑子 (摆5个小正方体)小猴摘走了3个怎么表示,?(拿走3个小正方体)
引导;
从5个里面拿走3个,可以用一种新方法---减法来计算。(板书:5以内的减法)
边讲边板书:原来有5个,我们就写5,,拿走3个,就用符号“-”来表示。这个符号的名字叫“减号”,读作“减”。拿走3个,就在减号后面写3.从5个中拿走3个,还剩下2个,我们就写“=”,这个算式读作“5减等于2”。
学生看板书,读算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表示意义。
3、出示第三、四幅图,引导观察:根据这两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引导:要知道花上有几只蝴蝶,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花上原来有4只蝴蝶,飞走2只。
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在小组内说一说。
引导:你能列出算式并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计算,集体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引导学生再看三、四幅情景图,问:岸上有几只青蛙?
学生观察汇报:岸上原来有2只青蛙,跳走了2只,现在一只也没有了。
引导:一只也没有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回答:用0表示)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的意义。
提问:算式3-3呢你能很快说出的得数吗?5-5呢?你能写出你组这样的算式吗?
想一想:2-0等于几?
引导:如果用小正方体来摆的话,这个算是怎么摆?0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利用情景图和小正方体让学生在直观中体会减法的意义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列减法算式经历“扶-----带------放”的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
(三)巩固新知:
自主练习题1、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第一题
给出算式让学生描红,第二个题让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自主练习题2、让学生先说说题意,在根据减法的意义填数计算。
自主练习题3、根据减法算式先去掉三角形,在填得数。根据算式,
划掉三角形,跟进一步加深理解减法的意义。
自主练习题6、加减法口算练习,在练习时可以制作口算卡片,经常
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层层深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四)达标反馈
1.
2、
3.
参考答案:
1、2、1
2、3+3=6
5-2=3
3、5-4=1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5以内的减法。
生:我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算。
生:我会看图列式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一、细心算,你一定能算得对又快。
5-2=
5-4=
2-1=
5-3=
3-3=
4-4=
5-5=
1-1=
2-0=
4-2=
3-1=
5-0=
3-0=
4-0=
3-1=
5-4=
二、找朋友(用线连一连)
参考答案:
一、细心算,你一定能算得对又快。
5-2=3
5-4=
1
2-1=1
5-3=2
3-3=
0
4-4=
0
5-5=
0
1-1=0
2-0=
2
4-2=
2
3-1=
2
5-0=5
3-0=
3
4-0=
4
3-1=
2
5-4=1
二、找朋友(用线连一连)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减法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5-3=2(个)
4-2=2(只)

减号
岸上有几只青蛙?
读作:5减3等于2
2-2=0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接触减法的第一课时,怎么样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减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从教学设计来看,突破重难点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借助情境中的挑子和代替桃子的小正方体,学生从形象中感知5里面减去3还剩2,然后将这一过程抽象成减法算式。为了让学生将减法算式和从5里面减掉3的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本设计在例题和后面的练习中都注重了让学生说算式中每一个数和整个算式的意义。这样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减法就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1.在○里填上“>”
、“<
”或

=
”。
5

2
○2
4

1○
3
5

4
○3
3
+
2○
4
2.计算。
5

1
=
3

1
=
4
+
1
=
1
+
3
=
3、括号里能填几
5-(
)=4
5--(
)=1
5--(
)=2
3=4--(

参考答案
1.在○里填上“>”
、“<
”或

=
”。
5

2

2
4

1
=
3
5

4

3
3
+
2

4
2.计算
5

1
=
4
3

1
=
2
4
+
1
=
5
1
+
3
=4
3、括号里能填几
5-(
)=4
5--(
)=1
5--(
)=2
3=4--(

答案:1、4

3、
1
资料链接:
减法表
1-1=0
2-1=1
2-2=0
3-1=2
3-2=1
3-3=0
4-1=3
4-2=2
4-3=1
4-4=0
5-1=4
5-2=3
5-3=2
5-4=1
5-5=0
6-1=5
6-2=4
6-3=3
6-4=2
6-5=1
6-6=0
7-1=6
7-2=5
7-3=4
7-4=3
7-5=2
7-6=1
3
集合----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40页信息窗3,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提示
创设“花果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在“说一说”环节中仍然要加强说图的意思,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数图形、想组成熟练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的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花果山
”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逐步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的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难点: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情境图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每人准备7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情境图
师:上节课游了花果山,今天我们看看小朋友要集合去哪里,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
继续借助学生喜欢的参观花果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信息、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几只猴子?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生1:一个一个的数。
生2:想4和2组成6.
教师板书:
2+4=6
算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义?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4+2=6
4、观察,2+4=6与4+2=6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师生共同总结:这两个算式的数和符号都相同,不同的是4和2的位置交
换了,你还能说出这样的一个算式吗?
设计意图:
你两个算式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比较异同过程中和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计算加法打下基础。
5、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1)一共有几只猴子?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的信息,在独立列式。
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找一找,数一数,左边的树上有几个桃子?右边的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也没有用什么来表示?
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出算式6+0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是0的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利用0表示一个也没有进行0加一个数的计算。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成口算卡片,经常性地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
用画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理解题意,介绍大括号的意义。
4、自主练习第4题
教师通过小青蛙跳远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自主练习第5题:
练习时让学生先说说图意,再把算式填完整。一图两式,让学生体会
加数位置交换,计算结果不变的特点。
6、自主练习第6题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7、自主练习第7题
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知道可以先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8.自主练习第8题
练习的是7的加法及7的组成
9、看图讲数学故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图上的小朋友根据这幅图讲了个数学故事。左边有4朵花,右边有3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2)学生独立列式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讲个数学故事吗?在小组内讲一讲,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问题,再一次巩固学生加法的计算。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2.想一想,摆一摆。
3.填一填。
参考答案:
1.
2.
3.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得数6、7的加法
生:我学会怎么计算加法
生:我学会了加法交换位置和不变。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一、细心算,你一定能算得对又快。
2+4=
4+0=
3+3=
5+2=
1+6=
5+1=
3+4=
6+1=
2、
?只
□○□=□(只)
3、直接说的数
4+1=
5+2=
6+1=
7+0=
1+4=
2+5=
1+6=
0+7=
参考答案:
1
、2+4=
6
4+0=
4
3+3=
6
5+2=
7
1+6=
7
5+1=
6
3+4=7
6+1=7
2、4+3=7
3、4+1=
5
5+2=7
6+1=7
7+0=7
1+4=5
2+5=7
1+6=
7
0+7=7
板书设计
3集合----得数是6、7的加法
(1)一共多少个同学?
(2)一共有几只小猴?
4+2=6
(个)
5+2=7(只)
2+4=6
(个)
2+5=7(只)
(3)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6+0=6(个)
0+6=6(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相比老教材在这一节直接安排10以内的加法来说,本教材只安排得数是6、7的加法,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有利于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本科的练习设计也体现了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自主练习”第1、5、6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本课的自主练习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教师可结合大括号的样子引导学生形象的理解其“合起来”的意思,在此基础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
看图列式(一图两式)
+
=
+
=
=
+
=
+
=
参考答案:
4+2=6
2+4=6
4+3=7
3+4=7
资料链接:
加、减法的来历
古时候,还没有加减法,商人们做生意时就特别的麻烦。但他们还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了最原始的加法和减法。比如他们要出售一瓶酒,就会在他们的账本上画一道“—”,等到所有的酒都卖完了,他们就会一个一个清点“—”的个数,从而得到他们的销量;如果他们要购进一瓶酒,他们就会在账本上画一个“+”,过后,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他们的采购量。慢慢的,这种最原始的记号就演化为现在的加号和减号,加减法也由此产生了。
4
野餐----6、7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4页,6、7的减法。
教学提示
以连环画形式创设学生野餐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中仍然要加强说图的意思,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意思以及整个算式的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数图形、想组成以及想加法等多种方法和形式熟练6、7的减法计算。
通过该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的列出减法算式和计算被减数是6、7的减法,以及的得数是0和一个数减0的减法算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准确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在交流过程中初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的列出减法算式和计算被减数是6、7的减法,以及的得数是0和一个数减0的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7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我们快去看看‘
设计意图:以连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野餐的情景图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说说画中有什么,并且说说树上的猴子、桃子以及野餐中小朋友的变化过程。谁能讲一讲。
生: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进行野餐,后来有两个戴帽子的
小朋友走了。
生:几个猴子在树上玩耍,后来有几只下来了,还摘了一些桃子。
……
设计意图:
如果只是单纯的画面而没有一定故事情节,学生见多了就会视觉疲劳,这里加上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
3、你能从图中找到那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还剩几个同学?
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还剩几根火腿肠?教师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还剩几个同学?
让学生明确第一幅图中有六个小朋友,第二幅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开
(1)、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板书:还剩几个同学?6-2=
怎么计算?
一个一个的减,6减1个是5,再减1个是4.
可以想6的组成
可以想4+2=6,所以6-2=4,即想加法算减法。
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先摆6个小正方体,拿掉2个还剩下4个。所以6-2=4
……
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因基础和思维的差异,在计算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在了解存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也要提炼出最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5、解决树上还剩几只猴子?7-5=
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第一幅图中树上有7只小猴子、6个桃子,第二幅图中有5只猴子,摘下了5个桃子。
6、巩固练习
4-1=
5-4=
6-2=
7-3=
7-4=
2+5=
1+6=
1+7=
7、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学生自己看图,边说图意,边列算式。
4、第4题(青蛙跳)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我们以前学过0还可以表示起点。青蛙从哪里跳?跳到哪里?还要跳多远才5、能回到起点?
学生独立列式。
5、第5题:看图列式计算
引导;大括号又出现了,第一幅图什么意思?让学生说一说。学生独立列式。
教师小结:求总体的一部分,我们用减法来列。
第6题:写一写,算一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强调书写格式。
第7题:先让学生算出各算式的得数,在把得数是5的结果圈起来。
第8题;小鸡回家
学生独立完成。
第9题:比大小
10、第10题:先说一说题的意思
11、自主练习第11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对只是的掌握情况,安排自己摆图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减法的意义。
(四)达标反馈
1、算一算:
7-3=
7-6=
7-4=
7-2=
6-5=
7-4=
7-4=
7-7=
7-5=
6-3=
2、看图列式
?个
?只
7个
6只
□○□
=□(个)
□○□
=□(只)
3、看图列式
参考答案;、
1、7-3=4
7-6=1
7-4=
3
7-2=5
6-5=1
7-4=
3
7-4=3
7-7=0
7-5=2
6-3=3
2、7-3=4
6-4=2
3、8-4=4
7-3=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减法,先想加法,再算减法。
生:我学会了看图列式。
生:我今天对减法学习的比较快。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7-3=
6-3=
7-4=
7-2=
7-5=
7-0=
6-4=
7-7=
6-5=
7-1=
6-6=
6-2=
5-5=
5-4=
6-1=
2、
+
=
-
=
+
=
-
=
3、
?只
6只
?只
-----------------------------
-------------------------------
参考答案:
1、7-3=4
6-3=
3
7-4=4
7-2=5
7-5=2
7-0=7
6-4=
2
7-7=0
6-5=
1
7-1=6
6-6=
0
6-2=
4
5-5=0
5-4=1
6-1=5
2、6+1=7
7-1=6
1+6=7
7-6=1
3、3+4=7
(只)
6-2=4(只)
板书设计
4野餐----6、7的减法
还剩几个同学?
(2)
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6-2=4(个)
7-5=2(只)
……
教学反思
”说“在低段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通过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理清学生思维过程,可以进一步熟练计算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说“来分析和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说计算方法、说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再说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
补充习题
1.填一填,在○中填上
“>”、“<”或“
=”。
6-2○7-5
7-3○6-2
6-4○7-6
6-5○7-5
2.
看图列算式。

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1.
6-2

7-5
7-3
=
6-2
6-4

7-6
6-5

7-5
2.
7-2=5
7-5=2
3.
7-3=4(个)
4.
6-4=2(只)
5游水帘洞——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8页信息窗5,8、9的加减法。
教学提示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继续重视“说”的环节,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用加法算式哪些问题用减法算式来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
能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花果山水帘洞的情景,以前面学习的加减法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加减法,熟练8、9的加减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7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学具盒,9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孙悟空的水连洞参观,好吗?
设计意图:设置一个小悬疑,以轻松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出示水帘洞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石头的这边有5只猴子,那边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你怎么列算式?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学生列加法算式,5+3你能算出结果吗?怎么算?
学生交流,汇报:摆一摆,数一数,想数的组成
.......
教师板书完整的算式3+5=8(只)
提问:谁能完整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利用知识的迁移和前面学习加法经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新知。
继续引导
:刚才洞口有8只猴子,现在有3只了,有几只钻进洞里去了?
设计意图:
以找不同的游戏吸引学生快速找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只猴子?。
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从8里面去掉5,用减法计算。
8-5=3(只)
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谁还能提出话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3、4、6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
2、自主练习第2、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写得数,后请小博士交流
教师读题,学生说得数。
3、自主练习第7题
看数轴填算式,前面已经出现过两次,这里是把加法和减法放在一起出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自主练习第8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题意。
5、自主练习第9题是“圈一圈、填一填”。这道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结合圈一圈说清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6、自主练习第10题是一幅包含多个信息的情景图,是加减法综合练习题。
设计意图:有扶有放,先让学生学会方法,然后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进一步的类化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加减奠定知识基础。
达标反馈
1.在○中填上
“>”、“<”或
“=”。
6+2○9-2
8-3○4+2
3+5○5+3
9-5○9-3
2.
请给正确答案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5=
1+8=
2+6=
5+4=
3.请你来填数。
8
3
6
2
7
4
1
8
9
3
9
7
5
2
5
1
8
4.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1.6+2

9-2
8-3

4+2
3+5
=
5+3
9-5

9-3
2.
3+5=
8
1+8=
9
2+6=
8
5+4=
9
3.
8
3
1
4
6
7
2
0
5
7
4
2
1
6
8
9
7
3
4
9
8
7
1
5
2
6
5
0
1
2
8
4
4.
8-3=5(只)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8、9的加减法。
生:我知道怎么看图写加法算式。
生:在说一说,我说的很流利。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布置作业
1、算一算:
8-3=
9-6=
7-4=
9-2=
10-5=
7-4=
8-4=
8-7=
8-5=
9-7=
2、
3、看图列式:
(
)+(
)=(
)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8-3=
5
9-6=
3
7-4=
3
9-2=
7
10-5=5
7-4=
3
8-4=
4
8-7=
1
8-5=
3
9-7=2
2、8-4=
4
7-3=4
3、(
2
)+(
4
)=(
6
)
(
4
)+(
2
)=(
6
)
(
6
)-(
2
)=(
4
)
(
6
)-(
4)=(
2
)
板书设计
5游水帘洞——8、9的加减法
一共有几只猴子?(2)还剩几只猴子?(3)一共有几朵花?
5+3=8(只)
8-3=5(只)
5+4=9(朵)
教学反思
本套教材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来学习数的组成,而是把这一知识渗透在“自主练习”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忘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因为这是进行加减法学习计算的基础。同时,还应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本节课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流利,在孩子们找信息的过程中就花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在学生摆学具的时候又没有组织性,学生太散了,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克服的困难。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答案:7
资料链接:
九宫图
4
9
2
3
5
7
8
1
6
左图的正方形中,每一个小格中有一个数字,它是由1—9这9个数字排列成的,它的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3个数的和都相等,像这样排列有趣的正方形叫九宫图
,又叫方阵或幻方。
相传,在古代,东方闹水灾,大禹治水时在洛水发现一只“神龟”,在它背上画着一幅像左面这样的图,这幅图就叫洛书,用现在的数字写出来就是上面的九宫图。
6
小猴分桃---10的组成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2页信息床窗6小猴分桃---10的组成和加减法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熟悉10的组成及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时,根据教材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操作情境表达的意思,学生表达流利后,再采用摆出、画出的方法,将图意真正地呈现出来,教师引导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你打算怎样写算式,这时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汇报交流时探讨各种算式的意义,最后利用自主练习中的习题巩固,增强计算熟练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

熟悉10的组成,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以多种形式整理10的组成,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的组成及加减法。
教学难点: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10根小棒、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出示信息窗6,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从观察图片开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引入新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小猴子要将10个桃子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分?
小猴子摘了很多桃子可以怎样分?(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分法有很多种,不要限制学生如何分,引导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分法)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
引导学生想10的组成。(让学生先说一说10的组成,再让学生根据组成说一说分的方法,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还可以用算式的形式记录,理解“一图四式”的意义)
小组代表汇报。
我把10分成1和9.
我把10分成2和8
......
教师:比如说吧10分成1和9,看这个分法你能说出什么加法算式?
1+9=10
9+1=10
减法算式:10-1=9
10-9=1
提问:如果你把10分成8和2,你能想到那些算式?
学生独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引导:你能把10的组成的全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写完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有序的写在黑板上。
注意:5和5组成10
,只能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第49页“我用方格记录
”图,引导学生观察,你能看明白吗?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明确
10
9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9
设计意图:整个学习过程从摆一摆,说一说,到列算式,学习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观察中获得感知,在操作中验证想法,到算式中找原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热情激昂。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自主练习题第二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做,交流时说说这四式之间的关系。
2、自主练习题第二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做,交流时说说这四式之间的关系。
3、自主练习第3、4、7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写得数,后请小博士交流
教师读题,学生说得数。
3、自主练习第5题
比较大小。让学生先算出得数在比较大小。
4、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明确题意。
5、自主练习第8题是
小组分类说算式的练习题。
通过变换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口算的兴趣。
6、自主练习第9题是
自编数学故事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图中提示用数学语言描述,提出问题并用减法解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学生独立计算,再一次创造性放手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加法的意义。
(四)达标反馈
参考答案:
1.
9号:1+8、5+4、2+7、8+0、3+6。10号:7+3、6+4、5+5、8+2。
2.
﹤﹦﹦﹦﹥﹥﹤﹥。
3.一共有10个,要吃(2)个,还剩(7)个。9-2=7。答案不唯一。
4.答案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10的组成。
生:我学会了根据数的组成写加减算式。
生:我今天对学的比较快。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看谁算得准。
4+4=
10-9=
2+8=
10-5=
8-8=
6+2=
10-3=
4+6=
2、
?个
10个
10-
=
(个)
3、
答案:1、算一算,看谁算得准。
4+4=
8
10-9=
1
2+8=
10
10-5=5
8-8=
0
6+2=
8
10-3=
7
4+6=10
2、10-4=6
3、6+3=9
9-6=3
3+6=9
9-3=6
板书设计
6小猴分桃---10的组成和加减法
1+9=10
2+8=10
3+7=10
6+4=10
5+5=10
9+1=10
8+2=10
7+3=10
4+6=10
10-1=9
10-8=2
10-3=7
10-6=4
10-5=5
10-9=1
10-2=8
10-7=3
10-4=6
10
9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9

教学反思
10以内的加减法到本节课就结束了,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因为这节课
及这之前的计算,是后面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基础,更是本册后面的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学生必须对10以内的加减法非常熟悉,对10的组成非常熟悉(是后面学习“凑十法”。)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
写出两道得数是10的算式
□○□=□
□○□=□
答案:1+9=10
2+8=10
3+7=10
6+4=10
5+5=10
9+1=10
8+2=10
7+3=10
4+6=10
资料链接
阿拉伯数字由来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数学计算的基础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离开这
些数字,我们无法进行计算。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大约到了公元
7
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
区。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
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
13

14
世纪。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
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
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数字“0”
数字
大约
1500
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在这种数字的
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
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
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恼怒,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
酷刑,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
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
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7
小猴跳水----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7页,小猴跳水----
连加、连减。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将图中的意思摆一摆、说一说,体会连续增加和连续减少的意义,并将其意义抽象成算式,让学生会裂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计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体会和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够列连加、连减的算式解决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摆一摆、说一说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方法及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能够列连加、连减的算式解决有关问题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列连、连减的算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每人准备10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第53页信息窗7
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观察图片开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朋友的摆法。对于简练的同学进行表扬,提出问题,以故事开门见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探究新知: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②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④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⑤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又来了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连加、连减的读法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尝试连加、连减的读法和计算方法,目的在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感知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说一说,到列算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热情激昂。
(三)巩固新知: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1、自主练习第1、3题是连加连减的操作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借组学具操作。
2、自主练习第2题是看图列式题。通过3种同类物品的呈现图,学生直观地感受连加的意义。
3、自主练习第4题是看图列式题。通过小猫吃鱼的情境呈现小猫吃鱼的情境,通过看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自主练习第5、8题
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先看图,说图意,然后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
5、自主练习第6题是连加连减口算练习。练习时
可以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的得数。
6、自主练习第9题是看数轴写算式。
7、自主练习第10题是巩固连加计算的练习题。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及方法,再正确填写。
8、第11题是比较大小的题目。题型和前面加减法中的练习形式相同,重在让学生明确比较的方法,可以先计算出结果在计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学生独立计算,再一次创造性放手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连加连减的意义。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
2.算一算。
3+4+1=
6+4+0=
7+2+1=
2+2+4=
4+3+2=
5+0+3=
3.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4.解答题。
盒子里原来有2个球,放进2个球,又放进3个球,现在盒子里一共有几个球
□○□○□=□(个)
参考答案:
1.填一填。
3+3+4=10
2.算一算。
3+4+1=8
6+4+0=
10
7+2+1=10
2+2+4=8
4+3+2=9
5+0+3=8
3.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4.解答题。
2+2+3=7(个)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连加、连减。
生:我学会了连加、连减计算。
生:我今天对学的比较快。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
10-3=
9-6=
7-4=
9-2=
10-5=
7-4=
8-4=
10-7=
8-5=
9-7=
2、
3、
答案1、算一算:
10-3=
7
9-6=3
7-4=
3
9-2=
7
10-5=5
7-4=
3
8-4=
4
10-7=
3
8-5=
3
9-7=2
2、4+2+3=9
10-2-5=3
3、2+4+4=10

板书设计
7小猴跳水----
连加、连减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书上还剩几只猴子?
4+3+2=9(个)
5-1-2=4(只)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都一次接触连加、连减,因此,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都是进一步计算加减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课在教学第一个连加和第一个连减时都是先创设一步计算的加减法情景,然后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在创设了两步计算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连加、连减和一步计算的加减法的关系。在教学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时,也注意了做和说的结合。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〇、□和
分别代表几
7-2=〇
〇-4=
〇+
=□
〇=5
=1
□=6
资料链接
补充习题
1.填一填。
□○□○□=□
2.算一算。
10-4-4=
9-3-2=
8-0-7=
7-3-4=
9-2-6=
8-2-4=
3.把9本书放在三个盒子里,写出3种放法。
□○□○□=□
4.解答题
盒子里原来有10个球,拿走2个球,又拿走3个球,现在盒子里还剩几个球
参考答案:
1.填一填。
9-2-4=3
2.算一算。
10-4-4=2
9-3-2=
4
8-0-7=1
7-3-4=0
9-2-6=
1
8-2-4=2
3.把9本书放在三个盒子里,写出3种放法。
1
2
6
2
3
4
3
3
3
4.10-2-3=5(个)
8
小侯学钓鱼---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61页信息窗8,小侯学钓鱼---加减混合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通过动画的形式将加减混合中的两步一步一步地展示,让学生感受先增加后减少或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并将其意义抽象成算式,使学生掌握列加减混合的方法及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列加减混合的式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关于猴子、鱼的图片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学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
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再一次以新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学习加减混合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5+1-3
5-3+1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先算前面两个数得数与最后一个数计算
,也就是谁在前面先算谁。
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
小老师:第一次鱼缸里有3条鱼,后来又钓了2条小鱼,再后来有一条小鱼从鱼缸里跳出来,我们解决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鱼?
算式:3+2-1或3-1+2
讨论交流:两个算式不同地方。
教师小结:不同点第一个算式是先加后减,第二个是先减后加;相同的地方:都有加减计算,计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从观察情景开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情景,对于说得好同学进行表扬,提出问题,进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解答。这样地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自主练习第2题。
(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
(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8-2+3
8+3-2
(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1、第3、4题: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2、第5题:出示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
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3、第6题:出示“小马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马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
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
(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4、第7、8题是文字叙述为主的解决问题。
5、第7题:出示61页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师进行巡视,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了解学生对加减混合计算顺序方法的的掌握情况,再一次创造性放手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
(四)达标反馈
1.玩扑克牌游戏。
游戏准备:
(1)同桌合作玩一玩
(2)准备1——10的扑克牌各一张。(A代表1)
游戏一:加减游戏
要求:
(1)打乱扑克牌的顺序
(2)一人从中任意抽取两张牌,说算式,另一人口头算出得数。算对一题得一分。
(3)两人互换角色练习。每人5次机会,得分多者胜出。
游戏二:加减混合游戏
要求:
(1)打乱扑克牌的顺序
(2)一人从中任意抽取三张牌,用牌上的三个数字说出算式,另一人算出得数。算对一题得一分
(3)两人互换角色练习。每人5次机会,得分多者胜出。
2.看图写算式:
=
参考答案:
1.略。
2.4+2+3=9
9-3-4=2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加减混合计算。
生:我学会了运算顺序。
生:我今天对学习方法掌握的比较快。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1、算一算,看谁算得准。
7+2-8=
6-4+7=
8-6+2=
9-7+5=
10-5+4=
10-3+2=
8-2+1=
7-4+3=
10-2+1=
2、
3、
答案:
1、7+2-8=1
6-4+7=9
8-6+2=4
9-7+5=7
10-5+4=9
10-3+2=9
8-2+1=7
7-4+3=6
10-2+1=6
2、9-2+3=10(人)
(1)、1+6=7(元)

▇板书设计

8小侯学钓鱼---加减混合
还有几只猴子在学钓鱼?
(2)鱼缸里还有几条鱼?
5-3+1=3(只)
3+2-1=4(条)
教学反思
 本课在列加减混合的算式仍然采用了上节课的设计方法,分步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步的意思,体会到加减混合其实就是加法意义和减法的意义的综合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在计算加减法混合运算,也充分注意了计算顺序的掌握,将“说”和“做”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
在〇里填上“+”或“-”
5〇3〇4=4
9〇1〇2=10
6〇2〇1=7
10〇7〇2=5
答案:+
-
-
+
+
-
-
+
资料链接: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游览花果山的时候,有位同学发现小河里有鱼,于是他就坐下来开始钓鱼。那钓鱼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活动二:新授
1、找信息、提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上都有关于谁的信息?
生:小猴、小鱼、同学
师:其实图上除了图片信息,还有2个文字信息,你都认识吗?
生:1只小猴说:“我来了”,1只小猴说:“没意思,我们走吧”。
师:你认识的字真多!其他同学都认识了吗?
那谁能根据这2幅图给小猴编个数学故事呢?
先别急着回答,与你同位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更好。
同位互相交流故事。
全班交流故事(师多让几个学生来叙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开始(原来)有5只小猴在学钓鱼,后来3只小猴觉得没意思就走了,后来又来了1只小猴,现在还剩几只小猴?
师板书信息和问题,生齐读信息和问题。
2、借助手势和学具,理解信息和问题
师:谁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小猴数量的变化呢?
请2名同学演示。
全班一起演示。
师:同学们演示得真好,快给自己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谁能用小棒来演示一下小猴的变化呢?请你到台上来展示一下。
1生用小棒边说信息边操作。
师:老师也想摆摆小棒,你说我做行不行?
生说师贴小棒。
3、列算式、求结果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小猴的变化呢?怎么列算式呢?
生:5-3+1
(师板书)
师:想想这个算式跟我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算式光加,或光减,这个算式又有加又有减。
师:你总结的真好!像这样既有加又有减得算式,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师:那加减混合的算式我们该怎么计算呢?为什么这样算呢?与你同位商量一下。
同位讨论算法。
生:先算5-3=2,再算2+1=3。
师:为什么这么算呢?说说理由。
生1:因为要从前往后算。
生2:原来5只小猴,走了3只,所以先算5-3。
2、独立解决绿点问题
师:我们解决了小猴的问题,那“现在鱼缸里有几条小鱼?”根据这2幅图,自己先想一想小鱼的变化,然后在练习本上解决出来。
生1:3-1+2=4(条)
生2:3+2-1=4(条)
9
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回顾整理。
教学提示
本节课主要是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在复习加减法时,让学生自己举生活的例子用加减法的例子,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意义;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时,通过对计算卡片的整理,将10以内的加法表填写完整,并探寻排列规律,在此过程中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理排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一步熟练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对知识整理意识和整理方法与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加减法实际运用的例子和对卡片的分类,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熟练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与过程的意识与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理排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一步熟练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与过程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表格
学生准备:10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看图填算式。
?个
2、
?个
9个
3、
10个
10-
=
(个)
4、

4+
+
=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订正时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所有的口诀都呈现出来时,发现规律,在整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二)探究新知:
1、巩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引导:我们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你能举例生活中用加法计算和用减法计算的例子。
指明学生进行口述,教师板书。
2、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让学生拿出加法口算卡片,和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类?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出使不完整加法表,引导学生观察,填完整,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师生共同归纳排列规律:竖着看第一列是几加1,第二列是几加2.。。。。。。。
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填完整
你还发现了什么?
整理10以内的减法
让学生拿出减法口算卡片,和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类?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出使不完整减法表,引导学生观察,填完整,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③师生共同归纳排列规律:竖着看第一列是几减1,第二列是几减2.。。。。。。。
④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填完整
⑤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看着表观察并发现规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规律帮助记忆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三)巩固新知:
1、书中“帮蚕宝宝回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运算顺序。
2、借助减法表和减法表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
那么我们把重复的口诀去掉,再重新看一下你会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这样通过练习的学习效果也是最有效的。
(四)达标反馈
1、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
4-4=
5+4-2=
10-8=
0+7=
10-6+2=
3+6=
9-4=
4-4+2=
5+3=
8-4=
7-2+1=
10-8=
2+6=
3+2-2=
10-0=
10-3=
6-1+3=
2、看图列式
(1)
(2)
(3)
=
=
答案1、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
8
4-4=0
5+4-2=7
10-8=2
0+7=
7
10-6+2=6
3+6=9
9-4=5
4-4+2=2
5+3=
8
8-4=4
7-2+1=6
10-8=2
2+6=8
3+2-2=3
10-0=
10
10-3=7
6-1+3=8
2、4+5=9
10-5=5
10-3-4=3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我知道怎样计算加减法
生:我会计算加减混合计算方法。
生:在整理加减时我发现了重复问题。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计算
4+4-6=
10-1-9=
8-4+6=
10-2+2=
3+5+2=
10-4+3=
2、小明家有10只小羊,卖了4只,现在还有多少只?
□○□=□(只)
3、一本故事书,我昨天看了6页,今天看了4页,两天看了多少页?
□○□=□(页)
4、买玩具。
下面每一种玩具都是力力喜欢的,可是妈妈只给力力10元钱。圈出力力能买的玩具,
算一算还剩多少钱?
9元
5元
8元
3元
算式:
--
参考答案:
1、计算
4+4-6=
2
10-1-9=0
8-4+6=
10
10-2+2=10
3+5+2=10
10-4+3=
9
2、10-4=6
3、6+4=10
4、10-9=1
10-5=5
10-8=2
10-3=7
板书设计
回顾整理
加法表
减法表
教学反思
本课复习了两大内容: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和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注意了形式的变化。复习加减法解决问题时,避免了单纯的做题和教师订正等枯燥的练习。在两道代表题目的回顾后,让学生生活中用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让学生出题目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对加减法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小朋友站成一排做游戏,从前面数小明是第4个,从后面数小明也是第4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
我这样画图
答案:〇〇〇●〇〇〇
7个
10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8页,综合练习
教学提示
练习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用主要采用“说”和“做”相结合。“说”主要说图意、说方法、说数的意义和算式的意义。
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可采用多种形式:独立计算、定时比赛、写算式的比赛等,避免单纯计算的枯燥乏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的加减法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准确的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一练、说一说和数学游戏“比一比”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进一步巩固和熟练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计算能力、应用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的加减法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准确的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0-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说出图意,解决问题,集中解决第1、3题反馈交流意见
2、综合练习第6题,初步渗透估计的意识和估计的方法,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发对“我吃的个数和你吃的个数差不多”的思考,从而根据“差不多”的意义确定男生吃草莓的个数,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数画对号,在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理由,此题选择8或者10都是可以的。
3、综合练习第5题,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做。
4、第9题,学生可以独立做,算出得数,反馈订正,抽出个别题目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熟练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
5、第11题,分别写出算式得数,反馈交流
6、第12题,弄清这种类型的题,我们该怎么做呢?先说一说:算出得数,在进行比较大小,自主做练习。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所有的口诀都呈现出来时,发现规律,在整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二)探究新知:
1、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在公交车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看图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说说车上的乘客有什么变化?该怎样列式计算现在车上有几名乘客呢?
星期天小猴子拿着妈妈给他的10元钱去买东西,都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售货员给我们说一说吧?(有飞机、足球…….),这么多东西,那小侯拿着10元钱能买什么呢?算一算他的钱够吗 如果买足球和故事书还剩多少钱?怎么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试一试,走迷宫
第15题,只要沿着得数是7的算式走,就能走出迷宫,试试看吧?先自己把每道算式都算出来,再找一下得数是7的算式连起来,你就能成功的走出迷宫了。
3、观察图画,引出问题
自主练习第17题,看到这美丽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例如:一共有几只螃蟹?
一共有几只海螺?
一共有几筐鱼?
…….
能不能自己根据图画列式算一算,然后再小组交流一下,说一说反馈交流。
想一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把算是写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2、巩固练习
(1)、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上自己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这样通过练习的学习效果也是最有效的。
达标反馈:
一、算一算.


二、在
填上<、
>或

9
6
3
7
4+6
0
7-5
4
8
8+2
4―2
2
5―3
3
8
9+1

参考答案:
一、算一算.
二、在
填上<、
>或






=


三、4+3=7
2+6=8
6+3=9
5+5=1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我知道怎样计算加减法
生:我会计算加减混合计算方法。
生:在整理加减时我发现了重复问题。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布置作业
1、看图填算式。
?个
2、
3、

4、
?个
9个
5、
?只
(只)
6、
(盆)
7、红红折,上午折了2只,下午折了7只,一共折了多少只?
(只)
参考答案;
1、6+3=9
2、10-3=7
3、4+1+3=8
4、9-4-3=2
5、2=6=8
6
、10-3=7
7、
7+2=9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
一架玩具飞机和一个玩具鸭子一共多少钱?
买一支笔和一本故事书一共多少钱?
用10元钱刚好买那些文具?
2+8=10(元)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练习课,为了避免学生单纯做题的枯燥性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本课再设计时注意了形式和内容的难易结合。首先在知识的难度上采取了由易到难的设置,先是各个知识点的复习,然后是综合练习,最后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再练习形式上采取了独立练习、讲解练习、比赛以数学游戏相结合。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料:
1、接着画
2、哪一行和其它三行不一样,用“√”标出来.
答案:1、略
2、最后一行
第三单元检测题(A)
一、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共20分)
2+5=
3+4=
7-5=
8-0=
1+9=
9-8=
10-6=
3+5=
10-3=
5+5=
4+1=
9-4=
2+5=
6-3=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