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五章群落(教案素材学案)(打包24套)浙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第五章群落(教案素材学案)(打包24套)浙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9-11 14:52:37

文档简介

第5节
群落演替
一.学习导航
1.知识网络
2.学习要求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掌握和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方法。★
(4)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课堂互动
1.群落演替的概念
【自学评价】
群落是一个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群落的结构受到_________________,一些生物的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_________,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____的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一旦形成,是稳定不变的
B.人类活动对群落没有任何影响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D.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有群落的演替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这种演替为初生演替。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C
【追踪训练】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群落演替的过程
【自学评价】
在光裸的岩石上长出森林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______________阶段、
_________阶段、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精典范例】
例题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分析
该演替过程体现了水生环境到陆生环境的变化,该变化过程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每当一个阶段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
答案
A
【思维点拨】
在本题所示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沼泽,然后才有可能依次是湿地、草原和森林。
【追踪训练】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③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3.群落演替的类型
【自学评价】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哪种演替属于初级演替(

A.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
B.发生过火灾的林地上
C.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
D.在从来没生长过任何植被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
D
【思维点拨】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追踪训练】
下列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沙丘上的演替
B.火山上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冰川泥上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自学评价】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甚至可以建立人工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退牧还草,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年1月20日起施行。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已经在全国__________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75%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将大大增强,这些地区的________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分析
人类可以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来改变群落的演替形式。
答案
D
【追踪训练】
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A.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B.开荒造田、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D.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三.教师手记
本节中容易出错与混淆的几个问题:
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学习随笔第三、四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三和第四节。关于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教材阐述了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以及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现象,并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减少或避免竞争所带来的不利而形成了很多形态和行为适应特征。关于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地讲述了陆地生物群落中的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阐明生态位的概念。②举例说明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④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⑤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①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格乌司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绘图能力。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位的概念、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为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而形成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可以通过上网或翻阅报刊杂志,或向身边的人请教等形式。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在俄罗斯的某座城市里,有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他叫格乌司,将一种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几天后,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都呈s形曲线增长。【提问】你能画出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吗 【提问】请解释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讲述】然后,他又把它们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l6天后,双小核草履虫仍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经过观察,并未发现两种虫子互相攻击的现象,两种虫子也未分泌有害物质。只是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大草履虫被赶出了培养基。
【提问】能尝试画出两种草履虫发生竞争后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吗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增长曲线。学生回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画出竞争曲线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种群增长方式的回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伏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绘图的能力。
一、生态位概念
【讲述】在这个实验中,大草履虫被双小核草履虫完全排除出去,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竞争排除原理。【提问】试分析两种生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竞争排除现象呢 【讲述】当两个物种利用完全相同的资源时,实际上是发生了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位呢 【讲述】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德姆把生态位比喻成生物的“职业”,它表示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学生分析:两个物种利用了完全相同的资源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学生阅读书本,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的概念很抽象,采用比拟的方式使之更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生态位重叠
【讲述】接着,格乌司又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提问】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述】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态位”,
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由于竞争对双方都不利,所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问】你能举例说明吗 【视频】播放动物世界短片【小结】按照格乌司的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除其它物种的侵占,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正如一个童话故事所说: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太阳一出来,它们就开始奔跑。狮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得饿死。”在另一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更快的狮子还要快,你就要被它们吃掉。”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竞争意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位。【展示】以PPT形式展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图片。
学生回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共存。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书本89页内容讨论并举例说明。例子有:①绿啄木鸟和椋鸟通过食物特化而避免了竞争;②森莺和柳莺借助空间的水平分离而避免竞争;③狮子白天出来寻食而老虎是傍晚出来,它们因觅食时间错开而避免了竞争等等。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典型例子,并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增加感性认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小结,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群落的主要类型
【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书本,并列表比较如下内容:群落气候特点植物特点动物特点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荒漠苔原小结
学生看书、填写表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
增加学生对陆地生物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小结提升
通过小结巩固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八、作业设计(略)5.3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了解生态位的分类。
发展要求
说明
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生态位概念
【讲述】在这个实验中,大草履虫被双小核草履虫完全排除出去,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竞争排除原理。
【提问】试分析两种生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竞争排除现象呢
【讲述】当两个物种利用完全相同的资源时,实际上是发生了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位呢
【讲述】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德姆把生态位比喻成生物的“职业”,它表示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生态位重叠
【讲述】接着,格乌司又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
【提问】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述】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态位”,
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由于竞争对双方都不利,所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提问】你能举例说明吗
【视频】播放动物世界短片
【小结】按照格乌司的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除其它物种的侵占,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正如一个童话故事所说: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太阳一出来,它们就开始奔跑。狮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得饿死。”在另一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更快的狮子还要快,你就要被它们吃掉。”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竞争意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位。
【展示】以PPT形式展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图片。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生态位的概念已在多方面使用,最常见的是与资源利用谱概念等同。所谓“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在没有任何竞争或其它敌害情况下,被利用的整组资源称为“原始”生态位。因种间竞争,一种生物不可能利用其全部原始生态位,所占据的只是现实生态位。生态位概念应用于植物尚有一定困难。几乎一切植物都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在陆地上倾向于占有环境的相同部分——土壤表面上下一定高度和深度。然而,植物种在自然环境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中占据的区域以及在生长季节、开花季节等方面出现的差异,可与动物的生态位相比拟。
两个地区,虽然地理上被分隔,但却有着相似的非生物因素,在这两个地区生活的物种会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这会导致趋同演化的发生,即是两个物种虽然无亲缘关系,但却各自独立的发展出相似的身体构造去适应环境。南极的捕鱼能手,不会飞的鸟--企鹅和已灭绝的欧洲的大海雀一样占有相似的生态位。澳洲的袋鼹和欧洲的田鼠都有挖土铲的前肢,它们在泥土中挖掘通道,捕食细小的动物,它们占有相似的细小地下肉食性动物生态位。
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重合。若有重合,那么必然是不稳定的,它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竞争,比如需要相似生态位的入侵物种的进入,会导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如果存在区域太小,会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这就是这就是竞争排除原则。
进化导致的是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少竞争的机会。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的进化,(适应辐射)。
五、布置作业
1.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A)两种群秋季竞争食物,但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2.下列动物属北方针叶林代表动物的是
(A)驼鹿
(B)鸵鸟
(C)驯鹿
(D)田鼠
3.下列哪一种群落的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A)北方针叶林
(B)荒漠
(C)热带雨林
(D)苔原
4.下列关于群落主要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种最丰富的群落是热带雨林
(B)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C)占陆地表面积最大的群落是草原
(D)生活在气温最低环境的群落是苔原
5.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课题研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是
(A)土壤中动物种类丰富,少数种为优势种
(B)土壤中动物种类丰富,多数种为优势种
(C)土壤中动物种类不丰富,少数种为优势种(D)土壤中动物种类不丰富,多数种为优势种
6.如右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7.下列关于物种生态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B)同一生物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本身一定伴随着竞争
(D)一些生物通过空间的垂直分离避免竞争
参考答案:
1
.
A
2
.
A
3
.
D
4
.
C
5
.
A
6
.
D
7
.
C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第一、二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群落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1.群落的概念
展示“森林”图片,分析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种是个有机的组合,生命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
【提问】图示的结构是什么?它由什么单位组成?。
讨论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板书】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中间关系。)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度来表示。
展示“森林”图片的物种组成,看图、阅读教材,分析研究物种相关问题的方法,优势种的概念和识别特征。
【提问】图示群落物种组成有哪些?如何测定物种的相对数量和重要性?优势种的识别特征是什么?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分析:列出群落种各物种的名称,包括图示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讨论评价各物种相对数量和重要性,列表比较分析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掌握优势种的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包括各类生物)
阐述:群落中可能只有很少的种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即为优势种,其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包括个体数量多,通常占有竞争优势,在群落中常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学生举例:山毛榉和槭树林的优势种,池塘、河流中的优势种。
教师举例、投影图片:校园周边绿地、林区图片。
(深入认识优势种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达标测评】
1.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一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度(
B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2.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是(
A

A.物种的丰度
B.物种的盖度
C.物种的频度
D.物种所在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3.在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C

A.极地苔原
B.热带雨林
C.荒漠半荒漠
D.常绿阔叶林
(三)群落的结构
关于“群落的结构”的教学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学生看图5-2“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
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自上而下分为哪些层次?物种及环境特点怎样?――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以上分层取决于什么?――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可继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
【板书】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明显的配置分层现象。
展示“校园或周边拍摄的绿地照片”,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1.绿色草坪在高楼或树荫底下为何生长不良?――光照不足。
2.棕榈周围有较多幼株而蒲公英却遍地都是,原因是什么?――种子的传播途径不同。
3.不同土壤或不同湿度环境生物分布相同吗?――不同。
总结: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格局,使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这一切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板书】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举例: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受昼夜变化光照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
【板书】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师生举例:猫头鹰夜间活动,侯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冬眠等。(通过师生讨论举例并分析例子来突破难点)
阐述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植物形成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增加它们异花传粉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弱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总结:研究群落,既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还要研究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等内容。
【达标测评】
1.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D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C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
3.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物种称为群落的___,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包括___、___、___。(物种丰度
优势种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时间结构)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群落
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
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第二节
群落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配置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八、作业设计(略)第4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学习目标:
①阐明生态位的概念。
②举例说明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④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
⑤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三、自学导引:
群落
气候特点
植物特点
动物特点
北方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热带雨林
草原
荒漠
苔原
四、当堂测验
1、海洋植物和高山植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沙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依次是(

A.光照、温度、水
B.温度、光照、水
C.水、温度、光照
D.光照、水、盐度
2、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用蚕豆根瘤菌拌种的豇豆、菜豆、大豆和小麦,能提高其产量的一组作物是(

A.菜豆和豇豆
B.豇豆和小麦
C.菜豆和大豆
D.大豆和豇豆
3、在一个湖泊中,鲢鱼、鳙鱼生活在湖泊上层,青鱼、鲤鱼生活在湖泊的底层。“四大”家鱼的这种分布属于


A.种群垂直结构

B.种群水平结构


C.群落水平结构

D.群落垂直结构
4、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过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站结构
5、1、20世纪初,科学家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现,被其他细菌污染的培养皿中,青霉菌菌落周围一圈区域内其他细菌不能生存。后来经提纯分析,发现了青霉素。


(1)请在下图中找出能表示青霉菌与细菌(如肺炎双球菌)之间关系的坐标曲线,并说明理由。你选择的曲线图是

,理由是


(2)在生态系统中,青霉菌这样的生物有什么重要意义

(3)野生型青霉菌的青霉素产量较低,人们对青霉菌进行X射线、紫外线照射等技术处理,培育出了能遗传的高产菌株,但该育种方法也有缺点,即


答案:
(1)C

青霉菌和细菌之间是竞争关系,细菌生长被抑制(2分)
(2)分解有机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分)
(3)诱变育种的突变不定向,突变率低,需处理大量材料(2分)
6、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
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
A、B所示。
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图中结果可表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点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最大环境负荷量)。
②请画出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影响的曲线。
答案:
(1)竞争
相对性
(2)
①B
D

略第1、2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群落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1.群落的概念
展示“森林”图片,分析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种是个有机的组合,生命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
【提问】图示的结构是什么?它由什么单位组成?。
讨论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板书】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中间关系。)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度来表示。
展示“森林”图片的物种组成,看图、阅读教材,分析研究物种相关问题的方法,优势种的概念和识别特征。
【提问】图示群落物种组成有哪些?如何测定物种的相对数量和重要性?优势种的识别特征是什么?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分析:列出群落种各物种的名称,包括图示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讨论评价各物种相对数量和重要性,列表比较分析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掌握优势种的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包括各类生物)
阐述:群落中可能只有很少的种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即为优势种,其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包括个体数量多,通常占有竞争优势,在群落中常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学生举例:山毛榉和槭树林的优势种,池塘、河流中的优势种。
教师举例、投影图片:校园周边绿地、林区图片。
(深入认识优势种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达标测评】
1.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一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度(
B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2.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是(
A

A.物种的丰度
B.物种的盖度
C.物种的频度
D.物种所在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3.在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C

A.极地苔原
B.热带雨林
C.荒漠半荒漠
D.常绿阔叶林
(三)群落的结构
关于“群落的结构”的教学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学生看图5-2“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
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自上而下分为哪些层次?物种及环境特点怎样?――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以上分层取决于什么?――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可继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
【板书】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明显的配置分层现象。
展示“校园或周边拍摄的绿地照片”,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1.绿色草坪在高楼或树荫底下为何生长不良?――光照不足。
2.棕榈周围有较多幼株而蒲公英却遍地都是,原因是什么?――种子的传播途径不同。
3.不同土壤或不同湿度环境生物分布相同吗?――不同。
总结: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格局,使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这一切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板书】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举例: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受昼夜变化光照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
【板书】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师生举例:猫头鹰夜间活动,侯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冬眠等。(通过师生讨论举例并分析例子来突破难点)
阐述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植物形成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增加它们异花传粉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弱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总结:研究群落,既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还要研究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等内容。
【达标测评】
1.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D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C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
3.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物种称为群落的___,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包括___、___、___。(物种丰度
优势种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时间结构)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群落
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
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第二节
群落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配置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八、作业设计(略)5.5群落的演替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说明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
演替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
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易错警示 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5.
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五、布置作业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2.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
C.当P\R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D.P\R
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4.在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着
B.初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进行得慢
C.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7.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其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
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8.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B 6.D 7.B 8.C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5.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
发展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说明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
提示: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注意: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的范围、边界和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提示:(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种间关系有哪些?请举例。
名称
举例
互利共生
地衣、大豆和根瘤菌
寄生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竞争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
捕食
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生物间关系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羊
2.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
(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
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
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
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五、布置作业
1.
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3.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6.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4)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C
6.(1)捕食
(2)乙种群(或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3)1年
(4)不会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5.3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三。关于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教材阐述了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以及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现象,并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减少或避免竞争所带来的不利而形成了很多形态和行为适应特征。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阐明生态位的概念。②举例说明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2.能力目标:①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格乌司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绘图能力。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2.教学难点:生态位的概念、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为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而形成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可以通过上网或翻阅报刊杂志,或向身边的人请教等形式。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在俄罗斯的某座城市里,有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他叫格乌司,将一种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几天后,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都呈s形曲线增长。【提问】你能画出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吗 【提问】请解释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讲述】然后,他又把它们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l6天后,双小核草履虫仍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经过观察,并未发现两种虫子互相攻击的现象,两种虫子也未分泌有害物质。只是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大草履虫被赶出了培养基。
【提问】能尝试画出两种草履虫发生竞争后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吗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增长曲线。学生回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画出竞争曲线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种群增长方式的回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伏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绘图的能力。
一、生态位概念
【讲述】在这个实验中,大草履虫被双小核草履虫完全排除出去,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竞争排除原理。【提问】试分析两种生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竞争排除现象呢 【讲述】当两个物种利用完全相同的资源时,实际上是发生了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位呢 【讲述】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德姆把生态位比喻成生物的“职业”,它表示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学生分析:两个物种利用了完全相同的资源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学生阅读书本,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的概念很抽象,采用比拟的方式使之更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生态位重叠
【讲述】接着,格乌司又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提问】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述】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态位”,
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由于竞争对双方都不利,所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问】你能举例说明吗 【视频】播放动物世界短片【小结】按照格乌司的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除其它物种的侵占,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正如一个童话故事所说: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太阳一出来,它们就开始奔跑。狮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得饿死。”在另一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更快的狮子还要快,你就要被它们吃掉。”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竞争意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位。【展示】以PPT形式展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图片。
学生回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共存。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书本89页内容讨论并举例说明。例子有:①绿啄木鸟和椋鸟通过食物特化而避免了竞争;②森莺和柳莺借助空间的水平分离而避免竞争;③狮子白天出来寻食而老虎是傍晚出来,它们因觅食时间错开而避免了竞争等等。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典型例子,并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增加感性认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小结,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结提升
通过小结巩固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生态位概念
两个物种利用了完全相同的资源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生态位重叠
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共存。5.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2.教学难点:理解优势种的概念。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1.群落的概念
展示“森林”图片,分析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种是个有机的组合,生命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
【提问】图示的结构是什么?它由什么单位组成?。
讨论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板书】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中间关系。)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度来表示。
展示“森林”图片的物种组成,看图、阅读教材,分析研究物种相关问题的方法,优势种的概念和识别特征。
【提问】图示群落物种组成有哪些?如何测定物种的相对数量和重要性?优势种的识别特征是什么?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分析:列出群落种各物种的名称,包括图示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讨论评价各物种相对数量和重要性,列表比较分析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掌握优势种的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包括各类生物)
阐述:群落中可能只有很少的种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即为优势种,其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包括个体数量多,通常占有竞争优势,在群落中常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学生举例:山毛榉和槭树林的优势种,池塘、河流中的优势种。
教师举例、投影图片:校园周边绿地、林区图片。
(深入认识优势种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达标测评】
1.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一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度(
B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2.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是(
A

A.物种的丰度
B.物种的盖度
C.物种的频度
D.物种所在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3.在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C

A.极地苔原
B.热带雨林
C.荒漠半荒漠
D.常绿阔叶林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群落
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
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第5节
群落演替
一.学习导航
1.知识网络
2.学习要求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掌握和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方法。★
(4)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课堂互动
1.群落演替的概念
【自学评价】
群落是一个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群落的结构受到_________________,一些生物的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_________,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____的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一旦形成,是稳定不变的
B.人类活动对群落没有任何影响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D.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有群落的演替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这种演替为初生演替。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C
【追踪训练】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群落演替的过程
【自学评价】
在光裸的岩石上长出森林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______________阶段、
_________阶段、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精典范例】
例题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分析
该演替过程体现了水生环境到陆生环境的变化,该变化过程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每当一个阶段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
答案
A
【思维点拨】
在本题所示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沼泽,然后才有可能依次是湿地、草原和森林。
【追踪训练】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③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3.群落演替的类型
【自学评价】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哪种演替属于初级演替(

A.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
B.发生过火灾的林地上
C.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
D.在从来没生长过任何植被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
D
【思维点拨】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追踪训练】
下列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沙丘上的演替
B.火山上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冰川泥上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自学评价】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甚至可以建立人工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退牧还草,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年1月20日起施行。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已经在全国__________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75%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将大大增强,这些地区的________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分析
人类可以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来改变群落的演替形式。
答案
D
【追踪训练】
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A.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B.开荒造田、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D.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三.教师手记
本节中容易出错与混淆的几个问题:
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学习随笔第20课时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目标导航 1.简述生态位的概念。2.举例说出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INCLUDEPICTURE
"../../../"
\
MERGEFORMAT
一、生态位的概念
1.生态位:指物种利用________________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____________相互关系的总和。
2.意义: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
二、生态位重叠
1.含义:两个物种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的现象。
2.类型:________重叠和________重叠。
3.结果
(1)资源丰富时,可以共用同一种资源,不伴随________。
(2)资源短缺时,会发生________。
①生态位____________的两个物种,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生态学上的____________。
②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物种,可以实现共存,并且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识点一 生态位重叠与竞争
知识点二 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部分的竞争。5.2植物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发展要求
说明
1.“植物的生长型”不作要求。2.“小资料:自养群落和异养群落”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4.有关协同进化的概念不作要求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群落的概念
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
提示: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注意: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的范围、边界和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提示:(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二、群落的结构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
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看图5-2“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
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自上而下分为哪些层次?物种及环境特点怎样?――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以上分层取决于什么?――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可继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
【板书】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明显的配置分层现象。
展示“校园或周边拍摄的绿地照片”,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1.绿色草坪在高楼或树荫底下为何生长不良?――光照不足。
2.棕榈周围有较多幼株而蒲公英却遍地都是,原因是什么?――种子的传播途径不同。
3.不同土壤或不同湿度环境生物分布相同吗?――不同。
总结: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格局,使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这一切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板书】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举例: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受昼夜变化光照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
【板书】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师生举例:猫头鹰夜间活动,侯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冬眠等。(通过师生讨论举例并分析例子来突破难点)
阐述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植物形成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增加它们异花传粉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弱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总结:研究群落,既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还要研究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等内容。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
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3.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4.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
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昼夜变化不明显
B.在夏季,温带落叶林枝繁叶茂,而在冬季叶片全落,只剩光秃的枝干,这种变化属温
带落叶林的时间结构
C.池塘生物群落不具有时间结构
D.在森林生物群落中,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8.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物种称为群落的___,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
D
4.C
5.C
6.B 7.D
8.(物种丰度
优势种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时间结构)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第五章
群落
5.2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1.群落的概念
展示“森林”图片,分析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种是个有机的组合,生命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
【提问】图示的结构是什么?它由什么单位组成?。
讨论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板书】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中间关系。)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度来表示。
展示“森林”图片的物种组成,看图、阅读教材,分析研究物种相关问题的方法,优势种的概念和识别特征。
【提问】图示群落物种组成有哪些?如何测定物种的相对数量和重要性?优势种的识别特征是什么?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分析:列出群落种各物种的名称,包括图示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讨论评价各物种相对数量和重要性,列表比较分析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掌握优势种的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包括各类生物)
阐述:群落中可能只有很少的种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即为优势种,其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包括个体数量多,通常占有竞争优势,在群落中常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学生举例:山毛榉和槭树林的优势种,池塘、河流中的优势种。
教师举例、投影图片:校园周边绿地、林区图片。
(深入认识优势种概念及识别特征)5.4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四节。关于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地讲述了陆地生物群落中的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
②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①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格乌司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在俄罗斯的某座城市里,有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他叫格乌司,将一种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几天后,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都呈s形曲线增长。【提问】你能画出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吗 【提问】请解释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讲述】然后,他又把它们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l6天后,双小核草履虫仍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经过观察,并未发现两种虫子互相攻击的现象,两种虫子也未分泌有害物质。只是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大草履虫被赶出了培养基。
【提问】能尝试画出两种草履虫发生竞争后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吗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增长曲线。学生回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画出竞争曲线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种群增长方式的回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伏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绘图的能力。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书本,并列表比较如下内容:群落气候特点植物特点动物特点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荒漠苔原小结
学生看书、填写表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
增加学生对陆地生物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小结提升
通过小结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
气候特点
植物特点
动物特点
北方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热带雨林
草原
荒漠
苔原5.5群落的演替
教材分析
“第五节
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
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例,图解的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第5节
群落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4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地区,在南美,见于亚马逊河流域;中非分布于刚果河流域及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亚洲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我国的海南岛、台湾南部和云南、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热带雨林地区年降雨量充足,无明显的旱季,年雨量为2000~10000毫米。全年温度变化不大,日平均气温21~31℃之间。因而群落外貌没有季节性变化,群落的结构复杂,林冠由多种常绿乔木组成,层次界限不清,树木高达挺直,树皮光滑,有的具板状根、支柱根或气生根,并常见老茎开花的乔木。林中,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绞杀植物、寄生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极高,有的雨林(亚洲的马来群岛热带雨林)在1000m2的面积内,植物物种达1000种以上,群落中植物终年生长,因而生产率很高(1.88×108J/m2 a),为种类繁多的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生活条件,树栖动物尤其丰富。林中有机物分解迅速,土层富含铁铝氧化物。
热带雨林中动物种类很多,但个体数量较少,且特化种类较多。一般来说,动物的活动性低,很少有季节性的迁移现象,其生殖活动和数量变动受季节性的影响不明显。热带雨林中的代表动物有长臂猿、猩猩、眼镜猴、懒猴、犀牛、蜂鸟、极乐鸟等。
2、热带落叶林
热带落叶林(tropical
deciduous)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地区。由于降雨不均,在旱季,大多数乔木的林下植物有落叶现象。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群落物种组成比热带雨林少,但植株的密度较大。
3、热带旱生林
热带旱生林(tropical
thorn
forest)分布于热带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区,占优势的是小而多刺的乔木或灌木。典型的植物有瓶子树、猴面包树、金合吹、大戟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肉质植物。大多数植物在旱季无叶,而在雨季十分繁茂。热带落叶林和热带旱生林的动物种类没有什么特色,大多来自邻近的生物群落。
4、萨王纳或稀树草原
萨王纳(savanna)又称稀树草原,是与热带落叶林同质的成带性群落,是一个含有散生乔木或灌木的热带性旱生草原群落,通常分布于季节性干旱地区。那里经常出现火灾,有利于多年生草本生长,而不利于乔木的生长,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特殊组合。面积最大的是非洲中部和东部,在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北美的墨西哥、亚洲的印度和缅甸的中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也有分布。在非洲的稀树草原上有很多大型食草性哺乳动物及捕食性兽类,代表动物有:斑马、大角斑羚、大羚羊、角马、长颈鹿、犀牛、猎豹和非洲鸵鸟等。由于降水有季节性,热带稀树草原的有蹄类和鸟类多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因而它们的数量季节性变化和群落的季节性很明显,动物的数量在不同年份波动很大。
5、荒漠和半荒漠
荒漠和半荒漠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带无风地区。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西南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的是联接亚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国的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均降水量低于250mm,季节性明显。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它们以不同的生理机制和形态结构适应旱生环境,例如,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或茎代行光合作用,具发达的保护组织,叶和小枝肉质化,根系强大等,例如,石质荒漠中的假木贼(Anabasis
aretioides)、麻黄(Ephedra
alota),北美荒漠的密叶滨藜(Atriplex
confcrtifolia)和三尺蒿(Artemisia
tridcntata)等,我国荒漠植被中的猪毛菜属(Salsola)、碱蓬属(Suaeda)、盐爪爪及滨藜等属的一些种和单种属种。在荒漠动物中,冬季和夏季休眠的种类特别多,还有很多动物有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大沙鼠则是其中的一种。荒漠中的啮齿类中,夜出性的种类所占的比例也很高,这种习性是对干热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6、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temperate
steppe)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大陆都有分布。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逐渐过渡成荒漠。植被主要石草被层,分层简单,以丛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其中以针草属(Stipa)植物最为丰富,“steppe”一词由此得来。除禾本科植物外,莎草科、豆科、藜科等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该群落外貌呈暗绿色,具明显得季相变化。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草原土壤中腐殖质层很发达,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有很多典型代表动物,如欧亚大陆上有高鼻羚羊、黄羊、野驴、野马、骆驼等,此外,还有小型的黄鼠、仓鼠、跳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长耳兔、叉角羚、草原松鸡等。在草原动物中,具有季节性休眠、迁移和冬贮食物习性得种类也很多。
7、亚热带常绿林
亚热带常绿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分布于亚热带接近海洋的山地。在我国东南部、日本和美国东南部都有大面积亚热带常绿林分布。分布区年降水量1500mm,年均温在13℃以上。在亚热带常绿林中,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的植物占优势,林下一般分2~4层,苔藓植物比较普遍。我国的亚热带常绿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其中以壳斗科的青岗属、石栎属和栲属,樟科的樟属、润楠属等及山茶科的木荷属在上层占优势。
8、温带落叶林
温带落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又称夏绿林)。夏绿阔叶林系指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的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域和亚洲中部的中国、朝鲜、日本。温带落叶林的结构和优势植物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别,我国的夏绿林主要有壳斗科的栎属、栗属、山毛榉属落叶树,其次是桦木科的桦属、鹅耳枥属、赤扬属和榆科的榆属、朴属、槭树科的槭属、杨柳科的杨属等种类组成。
9、北方针叶林或泰加林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的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寒温带地区。由于跨度大,气候状况不一致。但一般夏季温暖温润。冬季十分严寒,年温差很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其代表树种是云杉、冷杉等。林冠一般不很茂密,林下灌木、苔藓和地衣较普遍。林中的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莺、松鸡等。由于植被比较单调,种的多样性较低,动物总类比较贫乏。大部分鸟类有季节性迁徙现象。冬季林中的动物多有冬眠习性。
10、冻原
冻原又称苔原(tundra),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沿海地区,也包括北冰洋中的岛屿。我国只有高山冻原,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带。冻原的优势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藓和地衣。植被的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冻原的典型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黄鼠,在美洲还有麝香牛、雷鸟和雷枭等。第5节
群落演替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
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
2、区分演替的类型。


点:演替的类型。
【自主探究】
一、演替的类型
1.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____________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类可以____________,
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2.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
)
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短
C.灌木不适合在湿润的土壤上生长
D.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3.草本植物在土壤中出现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以后
B.灌木阶段以后
C.苔藓阶段以后
D.森林阶段以前
4.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
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
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关系
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可以任意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7.在光滑的裸岩上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森林阶段;⑤灌木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B.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⑤一④
C.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④一⑤
D.①一②一④一③一⑤一⑥
8.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
)
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9.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将(
)
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②一般会缺少天敌③对境内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④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0.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较,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
A.
地衣阶段大于苔藓阶段
B.
地衣阶段小于苔藓阶段
C.地衣阶段等于苔藓阶段
D.无法比较
11.下列不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
舟山渔场鱼类大量减少
B.菲律宾山区火山爆发
C.
北京地区的酸雨
D.淮河流域水质遭受污染
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
A.小型植食性动物
B.大型植食性动物
C.肉食性动物
D.A、B、C同时出现,无先后顺序
14.在20世纪末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过多、河道淤塞
B.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流入河流
C.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过多地退耕还林、还草
15.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的量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
A.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
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反思】
答案
1.B(提示: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A项错误;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在光裸的岩地上最先定居的是地衣。)
2.D(提示: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乔木取代灌木,逐渐形成森林。)
3.C(提示: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的保水能力会逐渐增强。)
4.D(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结构会因某些物种的消失和某些物种的兴起而变得复杂或简单。)
5.C
(提示:人类可以破坏森林、填湖造地,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所以,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6.c(提示: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7.B
8.c
9.C(提示:外来物种入侵到适宜环境中,一般缺乏天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不仅不会淘汰,反而是种群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而害虫的大量繁殖,将会对入侵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10.B
11.B
12.D
13.A(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植物,当演替到一定阶段,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开始出现。)
14.C
15.A(提示:热带雨林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能够将土壤中的残枝落叶尽快地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5.4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举例说出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发展要求
说明
“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研究”。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群落的主要类型
阅读书本,并列表比较如下内容:
群落
气候特点
植物特点
动物特点
北方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热带雨林
草原
荒漠
苔原
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1)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步骤有哪些?
提示:(1)准备:①制作取样器;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
(2)取样:①去表层落叶;②按罐入土;③花铲取罐;④塑料袋保存。
(3)采集小动物:①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②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4)观察和分类: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②借助图鉴查清名称;③使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5)统计和分析:①统计丰富度;②完成研究报告。
3.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提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丰富度越大
例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kJ。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5n
kJ。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
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易错警示 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五、布置作业
1.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3.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不能得到的是(  )
样地
种群数
个体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人工绿地
15
9
4
185
75
21
林地
13
8
3
190
91
19
农田
11
9
3
88
110
20
(注:第1 层为距地表0~5cm;第2 层为距地表5~10cm:第3 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样方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种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没有明显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D.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种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D
5.(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4)C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第5节
群落演替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2.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外来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在自然情况下,自然或地理条件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却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
如果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成功,能够自行繁殖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因此“外来”这个概念不是以国界,而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四大家鱼也成了外来物种,它们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吗?是的,四大家鱼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当地的土著物种,如果它们被引入云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区的水域中,它们就成了外来物种。云南高海拔水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外来鱼种的入侵。
外来入侵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入侵后,就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例如,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火灾、虫灾以及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丧失等,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3)危害生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小花假泽兰(薇甘菊)、豚草、小白酒草、反枝苋等种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会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105
hm2以上的马尾松林因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而枯死,松突圆蚧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
(4)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与假蓍紫菀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例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都存在相关问题,已有一些这些属间、种间杂交的报道。第1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一、群落的概念
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中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组成群落的物种不是随意组合,而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实际上群落就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有规律的共处,有序状态下生存。
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
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生态、营养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群落中各物种具不等同的群落学重要性(优势种、稀有种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例如,我国北方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以万计,无脊椎动物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3)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富度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
热带海区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比北方群落复杂得多,但同一个种的个体数量往往不会很大;而在北方,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但同一个种的个体数量可能很大。
深海多样性往往高于浅海。
三、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这种优势常是持久不变的。
优势种的特点:
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它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因而对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
优势种的识别特征:
个体数量多,通常都会占有竞争优势。
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
常在群落中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个体数量多,通常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优势取得资源的优先地位。占有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第5节
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第5节
群落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2植物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
②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难点: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一、群落的结构
关于“群落的结构”的教学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学生看图5-2“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
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自上而下分为哪些层次?物种及环境特点怎样?――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以上分层取决于什么?――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可继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
【板书】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明显的配置分层现象。
展示“校园或周边拍摄的绿地照片”,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1.绿色草坪在高楼或树荫底下为何生长不良?――光照不足。
2.棕榈周围有较多幼株而蒲公英却遍地都是,原因是什么?――种子的传播途径不同。
3.不同土壤或不同湿度环境生物分布相同吗?――不同。
总结: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格局,使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这一切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板书】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举例: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受昼夜变化光照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
【板书】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师生举例:猫头鹰夜间活动,侯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冬眠等。(通过师生讨论举例并分析例子来突破难点)
阐述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植物形成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增加它们异花传粉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弱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总结:研究群落,既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还要研究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等内容。
【达标测评】
1.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D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C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
3.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物种称为群落的___,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包括___、___、___。(物种丰度
优势种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时间结构)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群落
第二节
群落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配置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第5节
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和从湖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模式来加以描叙。

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
  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⑴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操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
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

⑷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地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水生演替系列:在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4米以下,由于光照和空气的缺乏,就没有体形较大的绿色植物生长,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积,加上从湖岸上冲刷下来得到矿物质淤积,逐步抬高了湖底。在水深4米左右,定居了绿色植物,首先是以轮藻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湖底的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群落的演替系列: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3米处,如金鱼藻、狐尾藻、水车前、苦草等)→
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米以内,如莲、水鳖等)

直立水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陆交界处,如芦苇、茭白、香蒲等)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主
要是湿生的乔木树种,如杨、柳、
梣等)

中生森林群落。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湖底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生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的分布(见图30)。随着湖底抬高,它们逐个地向前推进。
  上述群落原生性演替,只提供一个群落演替的模式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的演替实质上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每一个阶段的群落总是比上一阶段群落结构复杂,高度增大,因此,利用环境更为充分,改变环境的作用更强。这样,也就为下一个群落创造条件,使得新的群落得以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形成和产生。

这就是说,植物群落的演替,是由于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植物群落的发展,引起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于是新的代替旧的,演替就发生了。而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