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一上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4课时5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数学一上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4课时56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10 20: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第一个课题:认识11~20各数(P56~P61)
(1)主题图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真实感受10以内的数不够用,需要更大的数),结合看、数自然呈现11~20各数
(2)例题的安排意图
例1利用小棒图,突出10个一是一十,数、捆、写结合,突出捆。
例2利用计数器,突出个位、十位,拨、读、算结合,强化10和几组成十几;
例4抓住11这个特殊数,结合个位、十位感受位置值。
例题5利用直尺上的刻度数据,让学生体会数字的大小。
(3)通过捆(小棒)、拨(算珠),读、写、算(10加几)结合,在10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注重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结合数序及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课本第60页第4题、第61页第7题、第9题。
第二个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课本第62页~第65页)
(1)四个例题
例1是十几加几(不进位)及加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2是十几减几(不退位)及减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3一图两式(一加一减),体会加减关系。
例题4加减混合运算
第三个课题:整理与复习(P66~68页)
(1)数数是认数的基础,数的方法要多(P77第3题),数得要快(P77第2题);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多种活动(P77第1~6题)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沟通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经历整理过程,体验整理方法。
教学目标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 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
能认、读、写11 20各数,会用11 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11~20各数。
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 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认识11~20各数
1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
整理和复习
2
总计
4
课时备课部分
认识11~20各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十几支铅笔,能装铅笔的袋子,橡皮筋。口算卡片、其它小奖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 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
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的第1、2、3、4、5题。
答案:
第一题:16
12
20
第二题:17
15
20
第3题:13
第4题:12
13
14
16
17
19
20
14
15
17
18
19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6/\一个十
6个一20比1大得多。20比18大一些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1捆就是一个十
2个十就是20
右边的数大
教学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例题5教学片段
在直尺上观察20以内的数。
教师:我们巳经认识了11 20各数,能从1开始数到20吗?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些数吗?从左到右观察直尺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越往右,数就越大!
教师:从右到左观察直尺上的数,又发现了什么?学生:越往左,数就越小!教师:能试着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发现吗?学生:我们可以说,直尺上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教师:在直尺上找到20,哪些数比它小?哪些数比它小得多?哪些数比它小一些?
学生回答,师提醒:看来小得多和小一些是不一样的。
教师:观察直尺上它们所在的位置与20的距离,你又发现什么?
学生:我知道了!19与20的距离近,比20小一些;与20的距离远,比20小得多!
教师:你很善于观察!那大家能按照刚才的想法,借助观察直尺,说一说屏幕上这些比5大的数中,你觉得哪些比5大一些,哪些比5大得多?(屏幕显示:6,7,17,19)学生:9比5大得多,比5大一些。
学生:我觉得17,9都比5大得多,6,7比5大一些。
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数(屏幕显示:2,,15,17,20)任选两个数比一比,用“大一些”、“大得多”、“小一些”、“小得多”这些词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借助直尺(也可以把直尺看作形象的数轴)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左边的数小,右边的数大”这一数的排列规律。让学生掌握按数的排列规律、从数的排列中两个数“距离”的远近来决定选用“大(小)一些”还是选用“大(小)得多”来描述两个数大小比较的结果,这样学生可以从根本上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水平。
教学资源
身边的12
你注意过12这个数吗?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在你身边。
你看,一年有12个月,钟表的时针转一圈是12个小时,《红楼梦》中有十二金钗。在我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人的属相有12生肖。还有,一打商品是12件,一个篮球队有12名队员,长度单位一英尺等于12英寸,重量单位一磅等于12盎司,一先令等于12便士,就连足球比赛罚点球的英制长度也是12码。
有趣的是,人体的某些结构也和12这个数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身体有12对脑神经。我国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有12经脉。小肠的第一部分叫12指肠,就是说它的长度相当于12个横指。人体的两个眼球共有12块成对分布的眼外肌,使眼球能灵活地转动。人体的脊椎骨中有12块是胸椎,分别和肋骨相接。
在你的周围还有12吗?找找看吧!
资料链接
数位与位数
数位是指一数中从右至左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含有一个数位的叫一位数,含有两个数位叫两位数,如8、7、3是一位数,12、17、20是两位数。
生活中的“12”
说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 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课时备课部分
认识11~20各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十几支铅笔,能装铅笔的袋子,橡皮筋。口算卡片、其它小奖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 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
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的第1、2、3、4、5题。
答案:
第一题:16
12
20
第二题:17
15
20
第3题:13
第4题:12
13
14
16
17
19
20
14
15
17
18
19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6/\一个十
6个一20比1大得多。20比18大一些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1捆就是一个十
2个十就是20
右边的数大
教学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例题5教学片段
在直尺上观察20以内的数。
教师:我们巳经认识了11 20各数,能从1开始数到20吗?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些数吗?从左到右观察直尺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越往右,数就越大!
教师:从右到左观察直尺上的数,又发现了什么?学生:越往左,数就越小!教师:能试着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发现吗?学生:我们可以说,直尺上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教师:在直尺上找到20,哪些数比它小?哪些数比它小得多?哪些数比它小一些?
学生回答,师提醒:看来小得多和小一些是不一样的。
教师:观察直尺上它们所在的位置与20的距离,你又发现什么?
学生:我知道了!19与20的距离近,比20小一些;与20的距离远,比20小得多!
教师:你很善于观察!那大家能按照刚才的想法,借助观察直尺,说一说屏幕上这些比5大的数中,你觉得哪些比5大一些,哪些比5大得多?(屏幕显示:6,7,17,19)学生:9比5大得多,比5大一些。
学生:我觉得17,9都比5大得多,6,7比5大一些。
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数(屏幕显示:2,,15,17,20)任选两个数比一比,用“大一些”、“大得多”、“小一些”、“小得多”这些词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借助直尺(也可以把直尺看作形象的数轴)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左边的数小,右边的数大”这一数的排列规律。让学生掌握按数的排列规律、从数的排列中两个数“距离”的远近来决定选用“大(小)一些”还是选用“大(小)得多”来描述两个数大小比较的结果,这样学生可以从根本上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水平。
教学资源
身边的12
你注意过12这个数吗?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在你身边。
你看,一年有12个月,钟表的时针转一圈是12个小时,《红楼梦》中有十二金钗。在我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人的属相有12生肖。还有,一打商品是12件,一个篮球队有12名队员,长度单位一英尺等于12英寸,重量单位一磅等于12盎司,一先令等于12便士,就连足球比赛罚点球的英制长度也是12码。
有趣的是,人体的某些结构也和12这个数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身体有12对脑神经。我国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有12经脉。小肠的第一部分叫12指肠,就是说它的长度相当于12个横指。人体的两个眼球共有12块成对分布的眼外肌,使眼球能灵活地转动。人体的脊椎骨中有12块是胸椎,分别和肋骨相接。
在你的周围还有12吗?找找看吧!
资料链接
数位与位数
数位是指一数中从右至左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含有一个数位的叫一位数,含有两个数位叫两位数,如8、7、3是一位数,12、17、20是两位数。
生活中的“12”
说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 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 20各数;熟练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 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课时备课部分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
2
~
6
4页例1

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熟练掌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能重复使用的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小棒、给学生的小礼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复习旧知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法等。
复习旧知法导入:
1、口算大比拼: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卡片出示)
2、填一填。(课件出示)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订正第(3)小题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师:怎样算?
探求新知
1.教师:看来孩子们对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度,你们敢不敢来挑战?
教师板书:13+2。
这个算式怎么算呢?请同学们先拿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那合起来是多少根呢?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思考,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学中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下的做法比较容易开展,而且时间效益高。
抽学生上讲台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
学生曱:13+2=15,因为13再往后数两个数,就是15。
教师:对,我们在计算加法时,可以用这种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乙:我是用摆小棒来得到答案的,左边先摆13根,右边再摆2根,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
教师:下面的同学有没有问题想问?
若学生不能提问,则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的
引导学生说出:我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就是1捆零5根小棒,也就是15根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问问题”,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要求。
教师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并在算式下面板书:加数、加数、和,板书后教读2遍。。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练习。
学生操作后,写出答案。教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订正:师问,得数是多少?哪些是接着数,数出答案的请举手?哪些是零头和零头相加算出答案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举手是一个动作语言,无声中让老师明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师问:“我们可以不摆小棒算出得数吗?怎样算呢?”
学生总结。
师总结:个位相加,十位上写1.
2、探索不退位的减法的算法。
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师适时板书:15-2=
师:这种算式的计算方法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摆小棒看看,就知道怎么算了。大家动手摆一摆吧。
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指名说一说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摆的?怎么算的得数?(学生的计算方法可以多样。)
教师着重让学生理解:“把15分成10和5,用5减去2,再加上10就可以了。”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生做完后师生评议,并总结计算方法。
师:“像这样的式子,怎样计算最快?”
引导学生说出“个位相减,得数的十位写1。”
师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名称,板书后教读2遍。
15
-
2
=
13
被减数
减号
减数

3、教学例题3.
教师出示例题3主题图,并提问:谁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然后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同桌交流算法后,师指导全班学生交流。
4、教学例题4.
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后,问:谁来
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后并列出算式:13-2+3
师:同桌说一说这道题里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学生同桌讨论后,师总结算法。
师:这是一道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题目,我们把这种题目叫“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题目也是从左往右算。
教学例题4下面的“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先算那边的。
达标反馈
完成课本第63页“课堂活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哪些同学表现很棒?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指着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3题。
答案:第一题
(1)19
14
16
10
(2)15
4
13
第二题:7
19
18
16
17
19
11
10
第三题:10+2=12
15-3=12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3
+
2
=
15
加数
加数

15
-
2
=
13
被减数
减数

个位数相加减,十位写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是从复习旧知开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知体验,为更快地学好本课内容做好铺垫。但是复习旧知的内容中没有强调十位和个位的意义,有可能让学生理解后面的算法感到困难。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2.学习例4
教师:现在咱们要研究的内容与一群鸟儿有关了。课件先展示例4第1幅图。
教师: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回答后,课件再展示例4第2幅图。
教师:现在你又看到什么了?谁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
一说。
可能学生会有两种说法:
学生曱:草地上原来有13只小鸟,飞走了2只后又飞来了3只,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学生乙:草地上原来有13只小鸟,飞来了3只后又飞走了2只,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根据你看到的意思,你能列式解决“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两个算式:13-2+3,13+3-2。教师:像这种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我们以前遇到过吗?
师: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现在我们先来着重讨论“13-2+3”这个算式该怎么计算。你觉得我们该怎样计算“13-2+3”,跟同桌的小朋友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
组织汇报。(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先算13—2=11,再算11+3=1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适当板书,并提问:13-2=11是算出了什么?11+3=14呢?
引导学生说出:13—2=11是算出了原来的13只小鸟飞走2只后剩下多少只小鸟;1+3=14算出了剩下11只小鸟后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孩子们越来越了不起,不但能正确计算13-2+3的结果,还能正确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教师:那你能计算13+3-2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13+3=16,再算16—2=14。根据学生回答作适当板书。
教师:你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得到不同的算式,但最后都得到同样的结果。数学学习就是这样,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鼓励学生结合算式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对加、减法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学资源
1、填数。(巩固学生对数的分成的认识,帮助学生迅速的将十几的数拆成10个和几个两部分,便于计算。排版时可改变上下位置)
18
16
15
19
2、把下面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线连起来。(巩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3
+
2
=
15
加数

加数
15
-
2
=
13
减数

被减数
3、计算题。(练习计算,并观察得数的变化)
12-2=
14-4=
15-4=
12+2=
14+4=
15+4=
4、看图写算式。(理解列式算理)
(第二小题左边改为4个圆球)
资料链接
神奇的数字图
魔术师拿出一张写有1~16的数字图。他说:“这是一张神奇的数字图。”
众人问:“有什么神奇呀?”
“你只要在心里默记表上的任何一个数字,”说着魔术师拿出一根特制的小棒,“我只要用这根魔棒在各个数字上点点敲敲,就知道你默记的是哪个数字了。”
“要是这样,就真的神奇了!”众人兴致倍增。
芳芳说:“我已经记住了一个数,让你的魔棒点点敲敲吧!”
“但是,我还有一个要求。”魔术师说,“当我的魔棒点到一个数时,你就在自己默记的数上加上1,我再点一个,你就再加上1……当你数到20时,就说声‘停’。这时我的魔棒指着的数,必定就是你默记的那个数。”
众人听了魔术师的一番话,觉得很好奇。
“开始吧!”大家齐声说。
芳芳默记的数是12。
按照要求,魔术师的魔棒点一下,她就在12上加上1。令人惊奇的是,当她数到20时,魔术师的魔棒果然落在12上!
换了别的数字,再做一遍,每当叫停时,魔棒不偏不倚恰恰落在自己默记的那个数上。
这张数字图,真是神奇!
小朋友,你能揭示其中的奥秘吗?
课时备课部分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十二的第1~4题、第6题,整理和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提示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整理“11~20各数”的分成、意义等,有关计算不是重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初步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练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难点:让学生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法、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谈话法: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下这几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指名说。
师生补充评议。
师:这节课,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复习一下这些内容,这样能让大家更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是复习课,暗示他们体会复习课和新学课的不同处,体会复习整理课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学习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课型”。
复习导入法、: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的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师板书:整理与复习
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刚才xxx同学的说他一口气吃了19颗糖,妈妈说她吹牛说大话。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
学生猜测。教师回答:他吃的是一种很小颗粒的糖,你看,(教师展示)一小袋有10颗,另一小袋是9颗,一共是多少颗?
师:xxx同学的回答又准确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请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
探求新知
1.教学课本66整理与复习第1题“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出示第1题的图,学生观察,这些同学他们都会什么?你会吗?你还会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师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例如
师:谁会从20数到11?
11和20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小于号怎么用?1个十3个1组成什么数?1个十7个1组成什么数?16是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3+6怎么算?17-4怎么算?……
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的第(2)小题难度大一些。师提示,哪两个数之间差2?再让学生完成。
完成后让师生一起订正。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量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良好发展空间。
2、教学课本“整理与复习”第2题:拨一拨,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很少出错,你们真聪明。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2题。
师出示计数器:问这是什么?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位置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
谁来拨出12?
谁来说一说1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谁来拨出14?谁来说一说1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
完成课本67页第4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类型的任务,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让学生分角色合作来做的话,师不怎么好组织,耗费的时间更长,感觉没有必要。
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这些知识我们更熟悉了,是吗?不过学会了,我们还要会使用他们解决一些题目。
完成课本67页第6题。
第6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指导合作过程:学生甲说一个十几的数,学生乙说4到算式。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请你的家长出几道题给你完成。
【设计意图】加强家长和学生的联系,给予家长更多的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机会。次作业可以通过qq群来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1)
顺序数
11
12
13
14
15
16
倒着数
20
19
18
17
16
15是1个十5个1组成
20比19大一些,20比11大得多
12在11的后面,在13的前面。
教学反思
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一位关心学生生活,带给学生笑声的教师自然让学生格外欢迎。所以在导入环节讲一些与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笑话,效果十分特别。它除了出自于组织课堂的目标以外,还使课堂具有人文气息。
什么是人文?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资源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8,20是由()个()组成的。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8
20
14
16
13
3、计算。
3+10=
4+10
=
10+6=
10+9=
13-3=
14-4=
16-6=
19-9=
资料链接
分割图形
分割图形是使我们的头脑灵活,增强观察能力的一种有趣的游戏。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分割图形的题目──分割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用4条线段作“井”字形分割,可以把正方形分成大小相等的9块,这种图形我们常称为九宫格。
用4条线段还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分成10块,只是和九宫格不同的是,每块的大小不一定都相等。那么,怎样才能用4条线段把正方形分成10块呢?请你先动脑筋想想,在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画一画,手和脑同时参与活动,才能互相弥补不足,更快地寻找出答案。
其实,正方形是不难分割成10块的,下面就是其中两种分割方法。
想一想,用4条线段能将正方形分成11块吗?应该怎样分?请你画一画。
课时备课部分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习”第4题,练习十二的第5题、第7题,及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整理和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级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提示
“感受数学文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继续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感受“学生文化”。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难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并印象深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收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数学小故事。
。学生每人准备: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上节课我讲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谁再讲一遍?
学生回答。
师:xxx同学的把这个故事讲得准确又完整,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法承上启下,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游戏导入法:
师:我们做个报数游戏好吗?从第一行开始,一个一个地报,报到20后,再从1开始,再报到20,听懂了吗?
游戏开始。
报到10的同学起立,11后面的同学起立,15前面的同学起立,个位是0的同学拍拍手,十位是2的同学拍拍手……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学生既可以练习巩固十位、个位的知识,又可以烘托出热闹、有趣的气氛,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探求新知
1.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算一算,议一议。
(1)点名让学生上黑板计算和学生独立计算相结合。
(2)学生说算法和计算步骤,思考怎样算比较快?(引导学生说出)学生:个位相加减,十位写1。
(3)将本班学生易计算错的题整理并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
(4)完成课本第67页第5题。
师鼓励学生认真做题:刚才,xx同学算得又对又快。请大家完成这道题,看谁能比xx强?
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学生做完后,师选择一些共性问题在班上一起评议。
比如:
师:我发现xx同学在计算10+3的时候,得数是15,他错在哪里呢?最后一道算式有减法有加法,先算哪里呢?
……
小结:现在我们休息一下,唱个“拍手歌吧”。
【设计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只有十几分钟,所以适时的休息可以缓解他们的疲劳。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待学生做完后,选择一两道典型错题让学生分析错在哪里。
3、教学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同学们,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数学故事,愿意听吗?
师放映课件。(课件按照顺序播放课本第68页图片)
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
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妈妈对吗?”
妈妈摇摇头,说:“你可真是个爱提问题的聪明孩子。请看:(播放图1)人类祖先有用手指数数的,(播放图2)也有用小石头或小树枝数数的,(播放图3)还有用绳子打结、刻痕等方法来计数的。(播放图4)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播放图5)后来,由于各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欧洲,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小明和妈妈都笑了。
师: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大家喜欢听吗?
达标反馈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7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列式。然后追问:“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指名口头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回家将书上的故事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2)
个位相加减,十位写1.
计算时,要看清数字,写清数字,看清符号,算清得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渗透数学文化的熏陶,这很有意义的:数学课堂充满数学的味道,又有不错的趣味性。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一些课堂中穿插一些数学小故事,效果会很好。
在教学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时,配上简单情境编成的故事要生动一些。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资源
狂妄的9
1、2、3、4、5、6、7、8、9,九个数字正在排队做游戏,9被选为队长。
9当了队长,尾巴就翘起来了,对别的伙伴一点儿也看不起,尤其看不起1。9傲慢地说:“1有什么用处?小里小气的,多没出息!”
大家听了很不服气。2说:“1是我们的伙伴,我们不应该看不起他,有时我们还要叫他大哥呢!”
9听了,不高兴地对2说:“谁让你讲话了,你帮1说话,你有什么本事?两个1合起来是2,两个2合起来才是4,还没有我一半大呢!”9越说越傲气。
1和2商量了一下,对9说:“你也别太骄傲了,只要我和2在一起,就比你大。”
“什么?”9跳了起来,“你和2合起来才是3,3比我大?真是笑话!”
1和2不再和9争了,他们站到一起,变成“12”,然后对大家说:“伙伴们,12和9比,谁大?”
大家齐声回答:“12比9大。”
9气得横眉瞪眼,大声说:“1和2在一起就比我大吗?”
大家又齐声回答:“比你大。”
9不服气,正好这时数学老爷爷来了,9便请他评理。
数学老爷爷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笑着对9说:“在一位数里,你9是最大,可是,在两位数里,10、11、12、13……任何一个两位数都比你9大!”
“噢,1和2是组成两位数来与我比大小啊!”9抓抓头,终于服气了。
资料链接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从6个方面思考:
1、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教给“尝试”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6、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关注数学课堂,彰显人文魅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xueshu.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正所谓数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内容选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美";独立自主,凸显数学课堂的人文性。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之一,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其基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的
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它产于印度.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经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逊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家又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首都非常繁荣,尤其是东都巴格达,汇集了西来的希腊文化和东来的印度文化.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吸引消化,从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西元七五○年后,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被介绍给阿拉伯人.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数法,所以很快为阿拉伯人所接受,并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由此,在印度产生的数字也就被称作"阿拉伯数字"了.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测试卷
填空。(31分,第2题4分,其余的每空1分)
1、看图写数。




2、
3、19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
5、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6
13
20
2
18
11
6、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0=(
)+8
9=7+(

14=(
)-4
7、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
)。
8、19后面的一个数是(
)。
18前面的一个数是(
)。
9、10和12中间的数是(
)。
10、在
里填上“>”、“<”或“=”。
10+3
14
15-3
10
20
10+10
11、比14多1的数是(
)。
比20少1的数是(
)。
12、在
里填上“+”或“-”。
10
7=17
8
2=6
19
2=17
写出下面各数。(4分)
















画出计数器上的珠子。(4分)
11
20
5
14
四、选择,在正确答案的
里画√。(6分)
1、下面和18最接近的数是几?
10
20
2、一个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是1,这个数是几?
11
10
3、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多2,这个数是几?
13
20
五、计算。(17分,)
1.(每小题1分)
6+12=
14-2=
8+11=
15-3=
10+7=
16-5=
12+3=
13-3=
19-4=
2.(每小题2分)
4+3+2=
10-6-2=
10+3-3=
六、从6、2、3、8中选三个数写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4分)
□○□=□
□○□=□
□○□=□
□○□=□
七、接着画一画,填一填。(4分)
(1)
3+□=7
(2)
4+□=8
八、看图列式。(30分,每小题5分)
1.
2.
2.
3.
4.
?个
5.
6.
6○□○□=□
答案
一、
1、
12
15
2、10
12
13
14
15
17
20
19
17
15
14
13
12
3、1
9
4.


5.
20
18
13
11
6
2
6.
2
2
18
7.
17
8.
20
17
9.
11
10.


=


=
11.
15
19
12.+
-
-
+
二、
15
20
16
11
三、

四、略
五、1.
18
12
19
12
17
11
15
10
15
19
12
17
10
12
19
2.
9
2
10
15
4
3
六、
6+2=8
2+6=8
8-6=2
8-2=6
七、略
八、10+5=15
17-3=14
10+5=15
10+6=16
16-2-4=10
6-2+4=8
10
10
10
10
11
16
18
16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