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八 不确定现象教案(共2课时+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八 不确定现象教案(共2课时+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12 14: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不确定现象
教材分析
不确定现象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对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如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青蛙跳水、套圈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游戏和事例。因此,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难点则是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关键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本单元共编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重点)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难点)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难点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建议
首先,要充分发挥主题情景图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上课时,教师可故意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通过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要。这时老师再做适当的归纳,得出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从而引出课题:可能性。
其次,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例1、例2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如教学例1时可让学生先猜抽签顺序,然后再亲自抽签,验证刚才的猜想,最后用可能是、也可能是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然后再亲自抛一抛,验证刚才的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教学例3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后再进行分类。如小虎和小猫所摸到的彩球是确定的,用“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小猪所模的彩球是不确定的,用“可能”“也可能”进行描述。在该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表达。
例4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个不确定事件的3种可能的结果。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不确定现象
2
8.1
不确定现象(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96页例1、例2、例3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不确定现象。
教学提示
本节内容学习条形统计图,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在认识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抽签、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时不确定的,并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谁能说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
预设:下雨、阴天、晴天……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应用价值。
探究新知
探究不确定现象
(1)教学例1
四个同学参加元旦文艺汇演,利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出场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
学生猜测。
师和学生交流:这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谁抽到1号,谁就第1个演讲。但是全班同学抽到1号都有可能性,但是到底谁能抽到1号,不确定。
全班有4个同学参加演出,这4个同学只有1个人能抽到1号。在抽签之前,不能确定谁一定能抽到1号,谁都可能抽到第1个。只有抽签之后才能确定谁第1个出场。可能是小明抽到第1,也可能小芳抽到第1。板书:可能……也可能……
师:这个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2)教学例2
师和学生交流: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学生猜测。
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抽签、抛硬币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设计意图: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我用学生常见的事例和常玩的游戏进行新课教学,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觉得真实和亲切,也便于接受。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学科间的渗透,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溶合。
2、探究确定现象
出示例3,摸彩球。
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红球,另一个全是白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师和学生交流:当盒子里全是红球时,小虎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
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红球,都是红球……
师和学生交流: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小猫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
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小虎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小猫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这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板书:确定现象
师质疑: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师和学生交流:(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预设: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
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设计意图:第一次小组合作“抽签”游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师生互动“摸球”游戏,再次让学生在愉悦中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自然而然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数学用语。
巩固新知
课本第97页课堂活动1、2题。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达标反馈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人用右手写字。(

地球上没有空气。(

人跑得比马快。(

母鸡下蛋。(

我的年龄比爸爸小。(

明天会下雨。(

小王抛10次2分钱硬币,一定都是反面朝上。(

100个白球中放一个黄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答案:1、一定
2、一定
3、可能
4、不可能
5、不可能
6、可能7、不可能8、可能
9、可能
10、可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说一下吧!
预设1:我们知道了不确定现象的描述方法。
预设2:我们知道了“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词语来描述事物。
……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布置作业
判断对错
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

冬天哈尔滨会下雪。(

从装有5个白珠子和4个红珠子的盒子里,一定摸不到黑珠子。(

地球一定绕着太阳转。(

月亮可能从东边升起。(

我这次考了90分,下次一定会考100分。(

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

一个盒子里有10个黑球和5个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黑球。(

一个口袋有10个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红球。


10、李强有3
张5
元和7张10元钱,任意摸出一张,摸到的一定是5
元的。(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板书设计
不确定现象
可能……也可能……
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一定
确定现象
教学反思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平时学生喜欢的抽签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魔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出示例3,摸彩球。
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红球,另一个全是白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师:当盒子里全是红球时,小虎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
生:全是红球,都是红球……
师: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小猫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
生:全是白球,都是白球……
师: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小虎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小猫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这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板书:确定现象
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
预设:不可能,不会……
师: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生: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
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教学资源
(三)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抽签、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时不确定的,并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5)教法、学法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仅传授数学知识给学生是不够的,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进而提高其数学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融观察、操作、探索、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他们在议一议、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掌握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猜测明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不确定现象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分为探究不确定现象和探究确定现象两个环节。
1、探究不确定现象
利用例1引入教学。让学生模拟抽签游戏。我和学生交流:这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谁抽到1号,谁就第1个演讲。但是全班同学抽到1号都有可能性,但是到底谁能抽到1号,不确定。
全班有4个同学参加演出,这4个同学只有1个人能抽到1号。在抽签之前,不能确定谁一定能抽到1号,谁都可能抽到第1个。只有抽签之后才能确定谁第1个出场。可能是小明抽到第1,也可能小芳抽到第1。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例2抛硬币也是探究不确定现象。让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探究确定现象
利用摸球的游戏引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得到的结果。
小虎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小猫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这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总之:第一次小组合作“抽签”游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师生互动“摸球”游戏,再次让学生在愉悦中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自然而然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数学用语。
(三)巩固应用
利用课本第97页课堂活动进行巩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既可以说一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谈一谈情感上的收获。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语言概括能力。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活化了学生的思维。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不确定现象
可能……也可能……
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一定
确定现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的描述性语言中找出重点的词进行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8.2
不确定现象(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98页例4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不确定现象(二)。
教学提示
学生在学习了不确定现象之后,再探究随机事件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
难点:学生猜想、列举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两个同样的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和学生交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预设:学生举例后在黑板上记下一些例子。如:抛硬币、掷骰子、帖鼻子、摸奖、转转盘、青蛙跳、摸彩色粉笔……  
师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这些不确定的现象。
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结果是不唯一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果的事件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事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回忆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再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
研究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事件。(教学例4)
出示例4
师和学生交流:在抛硬币游戏中,我们知道抛一枚硬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预设:两种结果。 
师质疑: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游戏。拿出信封里的两根绳。按图中的要求打一个结,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
预设:学生列举以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板书:
①不可能结成一根绳;
②一定能结成一根绳;
③可能结成一根绳。
一共有3种结果。
小结:手中抓的四个绳头,打结的两根如果是同一根绳上的,那么不可能结成一根绳;如果打结的两根绳头不是一根绳上的两个绳头,任意两根一定能结成一根绳。
这就是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放手给学生留出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明确了要研究和获取的知识,发现规律。在学生结之前,他们并不知道会出现3种情况。
揭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先制造矛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描述同一现象,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
(三)
巩固新知
课本第9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和分析数量变化趋势、准确做出判断和预测的能力。
达标反馈
选一选。
1、
在一个盒子里均匀地装有5个白球,9个黑球,从中任选一个球,取出(
)球的可能性大些。
A、白球
B、黑球
C、无法比较
正方形3面是a,2面是b,一个面是c,任意抛这个正方形,a面(
)朝上。
A、一定
B、可能
C、不一定
盒子里有4个白球和4个红球,任意摸一个的结果是(
)。
A一定是白球
B不可能是红球
C、两种球都有可能
小明和小红50米赛跑,同学们预测有(
)种可能的比赛结果。
A、1
B、2
C、3
甲数是一个五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数是1000
B、甲数比999小
C、甲数的最高位一定是万位
答案:1、B
2、B
3、C
4、B
5、C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说一下吧!
预设1:我们知道了随机事件中的不确定现象;
……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布置作业
选一选。
小明和小刚两人比赛跑400米,同学们预测比赛结果有(
)种可能。
A、1
B、2
C、3
D、4
一个盒子里有3个白球和5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摸到白球和黑球的可能性相比,(

A、黑球大
B、白球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3、爷爷的年龄(
)比爸爸小。
A、一定
B、不一定
C、不可能
D、可能
4、时光(
)一去不复返。
A、一定
B、不一定
C、可能
答案:1、B
2、A
3、A
4、A
板书设计
不确定现象(二)
①不可能结成一根绳;
②一定能结成一根绳;
③可能结成一根绳。
随机出现的情况
教学反思
激情引趣.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建不同的情趣.情趣的创建取决于教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同时通过游戏和实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十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自己动手实践是学生智力的形成和思维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节课的新知构建中,从始至终,我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去获得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相互帮助,互相协作的本领。同时通过合作,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民主的平等关系。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出示例4
师:在抛硬币游戏中,我们知道抛一枚硬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两种结果。 
师: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游戏。拿出信封里的两根绳。按图中的要求打一个结,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
生:学生列举以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板书:
①不可能结成一根绳;
②一定能结成一根绳;
③可能结成一根绳。
一共有3种结果。
师小结:手中抓的四个绳头,打结的两根如果是同一根绳上的,那么不可能结成一根绳;如果打结的两根绳头不是一根绳上的两个绳头,任意两根一定能结成一根绳。
这就是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可能性的有关知识
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1)不确定现象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2)确定现象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一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可能性大小的表示“不可能”可以用“0”来表示;“一定能”可以用“1”来表示;“可能”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数来表示它的大小。可能性大小的应用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游戏规则里,如果每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如果各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规则是不公平的。
第八单元测试题
填一填。(每题4分,共20分。)
用“确定”和“不确定”填空。
1、后天要下雨,是一个(
)现象。
2、水往低处流,是一个(
)现象。
3、
我能打中靶心,是一个(
)现象。
4、月亮绕着地球转,是一个(
)现象;
5、下周我们班会获得卫生红旗,是一个(
)现象。
二、我是公正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每题4分,共20分。)
1、明天一定会有风。


2、冬天气温可能会降到零下15摄氏度。


3、舞蹈小组可能全是女生。


4、期末考试我们班一定考第一。


5、班主任一定是男老师。


三、连一连。(12分)
四、填空。(共20分)
五、摸球游戏。(28分)
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到圆形?
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到三角形?
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到三角形?
第八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1、不确定2、确定3、不确定4、确定5、不确定
二、1、×
2、√
3、√
4、×
5、×
三、
四、2

3
黑黑
白白
黑白
五、(1)乙
(2)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