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课堂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习题课件:单元综述(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原创新课堂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习题课件:单元综述(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0 17:16:32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一~三单元单元综述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高频考点一 十月革命
【例题1】(2015,淄博)“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发出了几声炮响,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一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场“伟大的革命”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点是十月革命,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能力、知识识记和运用能力,难度中等。根据题干中的“1917年11月”、“向冬宫发起猛烈进攻”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场革命为十月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发生于1836~1848年,法国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二月,可以判定A、B、C错误。答案是D。高频考点二 新经济政策
【例题2】当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有人曾向列宁提出建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的提议,决定(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产业复兴法” D.推行“玉米运动”【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所选事项必须与列宁有关,这样就只有A、B两项符合要求。再依据“1921年”、“俄共(布)十大”等词语,可以排除A项,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政策。答案是B。高频考点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例题3】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苏联的一、二五计划,其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答案是C。高频考点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例题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性质的会议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移交给日本 ②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④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中的四个组合项内容均出自《凡尔赛和约》,就其内容来分析,②是法国收回被割占的领土,④是对德国军事方面的限制,均不具有“分赃”的特性。而①和③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就明显具有“分赃”的性质,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答案是C。高频考点五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例题5】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些话侧重反映了美国经济危机(  )
A.范围特别广 B.来势异常猛烈
C.持续时间长 D.破坏性特别长【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罗斯福的这段话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破坏性大这一特点。答案是D。高频考点六 罗斯福新政
【例题6】罗斯福新政中,不是为缓解危机中生产过剩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缩减大片耕地 B.制定企业生产规模
C.规定工作时日 D.新建许多公共工程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应用能力。A、B、C三项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而D项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答案是D。高频考点七 德意日的法西斯专政
【例题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的是(  )
A.日本法西斯 B.意大利法西斯
C.德国法西斯 D.西班牙法西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曾经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因此在希特勒当政期间,一步步加紧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的财产被无情剥夺,600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答案是C。高频考点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
【例题8】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日益膨胀的事件是(  )
A.国会纵火案 B.德国突袭波兰
C.慕尼黑阴谋 D.德国突袭苏联
【解析】本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牺牲小国的利益,维护本国利益的绥靖政策的典型实例,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成为二战的催化剂,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答案是C。课件20张PPT。七~八单元单元综述高频考点一 “冷战”政策
【例题1】标志着“二战”以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双方之间“冷战”开始的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答案是B。【例题2】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
A.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C.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在华约和苏联解体前,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对峙,世界呈现两极化格局。华约和苏联解体后,两极化格局终结了,北约失去了与之抗衡的集团,因此普京说“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答案是B。高频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
【例题3】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进,前两次格局与多极化趋势相比,不同点是( )
A.合作与对抗的并存
B.大国作用举足轻重
C.在世界大战后形成
D.带有大国强权色彩【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选择题,要求选出两个或三个历史事件(现象)的不同点,考查的是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理解与归纳能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在“二战”后形成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后世界格局向新的方向演进,它没有经历世界大战的过程。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多极化趋势下,合作与对抗、大国作用、大国强权依然存在。答案是C。高频考点三 经济全球化
【例题4】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部分发动机在英国制造,部分尾翼在中国制造;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在美国纽约设立北美总部。这些说明(  )
A.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平等
C.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D.新经济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供的两个经济活动的实例,每一个至少涉及两个国家,反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这充分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答案是C。【例题5】下图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B.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C.意大利的经济生产总值超过德国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历史图表的理解能力,这也是近几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一种成型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案是A。高频考点四 第三次科技革命
【例题6】科技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是(  )
A.乘飞机旅游不再是梦想
B.铁路运输日益繁忙
C.电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D.电灯照亮千家万户【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题干创设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情景,体现了中考命题的一种趋势,但是对解决问题没多大关系。题干的最后指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分析备选项提取关键词,明确与每一项有关的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链接课本基础知识,可以直接选择答案。答案是C。【例题7】1914~1938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不到1.7%;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高达6%左右,这最能说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B.第三次科技革命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比第二次科技革命进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时间一样长【解析】此题关键在于从题干中提取历史知识,抓住后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可知该题判断的对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从年增长率的上升可以判断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答案是A。课件11张PPT。四~六单元单元综述【例题1】(2015,雅安)以下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 B.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C.美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D.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同时受到欧洲和日本的竞争,美国经济地位有所下降。20世纪80年代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答案是B。高频考点一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例题2】欧洲共同体成立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主要影响有(  )
①消除了内部存在的矛盾 ②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③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④形成了新的侵略集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对此类型选择题可以运用“直选法”即“肯定法”或者“反选法”即“否定法”。欧共体成立以后,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如此可直选②③排除①④及含有①或④的组合项。答案是B。高频考点二 西欧的联合【例题3】(2015,遂宁)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①建立了区域合作 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③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④美国的经济援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高频考点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这是一道“四选三”的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的比较归纳,解答此题应用排除法比较简便。在题中的四个组合项中,“①建立了区域合作”这一项应是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属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它不是二者的共同点,可以排除;而“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③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和“④美国的经济援助”均是二者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如此就可以确定正确的答案。答案是D。高频考点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例题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冲击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东欧剧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判断能力。自赫鲁晓夫上任后,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虽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答案是A。高频考点四 苏联改革与苏联解体【例题5】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
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高频考点五 东欧改革与东欧剧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东欧各国仿效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继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答案是C。高频考点五 东欧改革与东欧剧变【例题6】1947年8月,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里“厄运的时代”指的是(  )
A.英国的殖民统治 B.德国的侵略
C.法国的殖民统治 D.苏联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历史上印度曾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初期,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1947年,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但决定实行印巴分治。之后,印、巴分别成立了共和国。答案是A。高频考点六 亚非拉的奋起【例题7】“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哪两方之间的冲突(  )
A.美国与巴基斯坦 B.印度与巴基斯坦
C.以色列与美国 D.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中东问题错综复杂,有领土、宗教、种族、历史、石油、水资源及列强的争夺等原因,但巴以冲突成为问题的关键,其中耶路撒冷的主权与归属成为巴以冲突中最棘手的问题。美国、印度与巴基斯坦并不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直接参与国家。答案是D。高频考点七 中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