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导入新课,讲解体裁?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教师简评。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1、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2、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
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
写得心潮翻滚。
3、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
情语,“聚”“怒”两字透露
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
必争之地,铺垫下文。字词赏析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内 容 评 析简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与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课件25张PPT。己亥杂诗(其五)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jǐ hài
己 亥 杂诗
gōng xiá (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读诗韵浩荡:广大无边。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形容愁思无穷无尽。吟鞭:指诗人马鞭。落红:落花,诗人自喻,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离开官场。二、读诗意吟边东指即天涯: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提示:我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可以这样读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从情感、修辞手法入手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讲讲你喜欢的原因。 浩荡离愁白日斜,
忧伤 失落
吟鞭东指即天涯。
悲壮 洒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向上 积极
化作春泥更护花。
豁达 乐观浩荡离愁白日斜,(忧伤失落)吟鞭东指即天涯。(悲壮洒脱)落红不是无情物,(向上 积极)化作春泥更护花。(豁达乐观)三、读诗情1、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3、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升华提高 同学们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的人呢?简单的举个例子说一说。本诗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业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写一篇短文,用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 不少于三百字。课件23张PPT。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另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
——《观刈麦》这首诗大家知道写什么的吗农民耕作的辛劳观 刈 麦背景作者朗读感知赏析检测白居易背景介绍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返回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诗作最多的一个。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两首长诗是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 《观刈麦》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谕诗。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诗人。他和元缜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返回读出诗韵说明:听范读后,请同学们找出诗文的韵脚。读出诗味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停顿和语速,读出诗人的情感。
同桌互听对方朗读全诗,肯定优点,找出不足。 读出诗味—再读诗文返回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同学们抢答题:赏析诗歌返回ABCDEFGH夏季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返回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返回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气返回但惜夏日长力尽不知热返回①送茶
②割麦
③拾麦穗返回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返回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返回对百姓的同情返回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_______ B蒸、灼(用原文回答)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
,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古代农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民课件34张PPT。赤 壁杜牧第一讲 作者简介(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杜牧杜牧(803—853),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少数贵族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时51岁,著有《樊川集》。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他的诗歌清丽豪爽、含蓄韵致。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第二讲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曹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当时,曹军驻扎在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吴国孙权的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溃不成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讲
重点难点字音字形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体裁:七言绝句押ao韵,韵脚:销,朝,乔。戟(jǐ) 销(xiāo) 朝(cháo) 题材:咏史诗诗歌题材和体裁各是什么?押什么韵?韵脚是?第四讲
解读课文赤 壁
杜牧
折戟沈沙①铁未销,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
【注释】
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②将:拿起。
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齐读课文 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 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铜雀春深锁二乔。关于“戟”周瑜曹操铜雀台二乔二乔问题1:“周郎”是谁?“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周郎”指周瑜。
“东风”句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东风用火攻大败曹兵。问题2:“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 “铜雀”代表什么?“二乔” 代表什么?“铜雀” 代表曹操(曹魏)。
“二乔”代表东吴的命运。手法独特:以小见大二乔图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家亡在今朝”好不好?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原句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改句过于直白,缺乏诗意。
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记叙。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4.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①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或是: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②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③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的不平。
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主题:赤 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赤壁的写作特色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③用典,借古讽今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总结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启示测试题1.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的历史事件是
,写出与这次战争有关的任意两个人物 ﹑ 。
2.诗的前两句从 写起,引起
。
3.诗的前两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
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赤壁之战周瑜曹操“折戟”对往事的回忆委婉﹑含蓄。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测试题4.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5.后两句表达方式是 。
6.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
思想感情?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议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或是: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测试题7.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了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
改为“国破家亡在今朝”好不好?
以小见大,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测试题9.默写题。
(1)《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赤壁》一诗中通过两位美女的
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是: ,
。
(3)诗中 ,
两句诗借一件古物,引发对历史的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见课件33张PPT。过零丁洋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
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南宋民族英雄。他以忠名传后世,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里被关押了三年。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作者简介: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星萍丁青经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七言律诗合作探究1: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经科举选拔入仕历尽艰辛,
如今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 一是自己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明经入仕四年抗元合作探究2: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有何联系?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无可挽回 , 自己命运似骤雨里的浮萍,时起时沉。 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国家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尽艰辛危苦。国破家亡“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动荡不安,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漂泊不定,时起时沉。颔联:国破家亡国势——如飘絮身世——如浮萍比喻对偶合作探究3: 说说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好在哪里?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对艰难时局惶恐忧惧,
零丁洋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孤苦零丁。 追忆当年
兵败福建 慨叹眼前
不幸被俘 惶恐忧惧孤苦零丁(无依)对
偶双
关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巧妙的借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堪称“千古妙联”追忆过去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颈联:慨叹眼前对偶双关合作探究4: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永垂史册。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
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主题: 春望
触景伤怀 忧思国家 泊秦淮
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 过零丁洋
宁死不屈 正气凛然爱国1,2: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3,4:写国家命运惨淡,动荡不安,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漂泊不定,孤苦伶仃。
5,6: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孤苦。
7,8: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小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巩固提升1、从本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2、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巧用双关,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忧虑不安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生死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巩固提升4、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从忧愤悲苦到慷慨激昂的转变,这体现在哪一句?( )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D巩固提升5、在第②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夸张 A巩固提升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双关
D、夸张
C巩固提升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B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叙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A起兵抗元巩固提升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巩固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拓展阅读-谈骨气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因为,我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