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教学相长《礼记》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掌握文中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地学习态度,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背景资料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圣编撰。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学记》:《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读准字音嘉肴( ) 自强( )
教学相长( )yáoqiǎngzhǎng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下例加点词语(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善:好处。良好。是故:因此,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自反:反,反省;“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自强:“强”,勉励。自强,自我勉励。故:连词,所以。长:促进。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译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3. 说说《教学相长》的论证思路。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4. “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语言特点1、多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特色赏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1.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虽 古:即使 今:虽然
B.不知其旨也
旨 古:味美 今:意义
C.虽有至道
至 古:好到极点 今:到字词归纳D.教然后只困
困 古:困惑 今:困难
E.教学相长也
长 古:促进 今:增长
2、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课堂练习 1.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yáofúqiǎngzhǎng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再见课件48张PPT。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你知道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挫折、阻难堵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时,人往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找出一条活路来;等到功成名就,有些人结果反而在阴沟里翻船,弄得一败涂地,! 故事二: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 你知道吗? 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你知道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可见,对手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对你造成威胁,但也能够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必要憎恨你的对手,若深入思考一下,你也许会发现,真正促使你成功,真正让你坚持到底的,真正激励你昂首阔步的不是顺境和优裕,也不是朋友和亲人,而往往是那些威胁你的对手、打击、挫折甚至是死神。
励志感言:对手是一把双刃剑,对手能让您成长也可让您灭亡。1 作家简介2 掌握生字3 聆听朗读4 学习课文5 思考练习6 课外拓展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走近作者作品 孟子:名轲(kē),字子(y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主张“仁政”。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多学一手?“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检查预习,打好基础(quǎn)(yuè)(gé)(f ú)(bì)(z ēn g)给下列红字注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朗诵超链接译:舜从田野(田间)之中兴起的(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
畎亩:田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译:傅说是在筑土墙中被提拔的。举:被举用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ch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译:胶鬲是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选拔的。 举:被举用选拔。管夷吾举于士 译: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获释)得到任用的。举:举荐。
士:主管狱囚的法官。孙叔敖举于海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译:孙叔敖从海边被起用(提拔)。 百里奚举于市 译: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市:指做买卖的市井之间。合作探究,思考问题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都有一番作为。 3、这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赋予、下达 任:责任、担子
是:这样的 也: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 译:所以,上天将要赋予重要使命(担子)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使…痛苦 心志:意志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体肤:肌肤躯体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 乱:使…颠倒错乱 一定先使他的心志苦困(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穷困缺乏(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每一行为总不能让他如愿(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用这些来….. 动心:心意震动
忍:坚忍,坚韧 性:性情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译: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意震动,增加他(原先不具备)的能力。合作探究,思考问题1、文章第二部分写了那些内容?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现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
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 过:犯过失,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困扰 衡:同“横”,梗塞,不顺
虑:思虑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表现 色:脸色 声:语言 喻:了解 译: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思想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在外面,指国外
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恒:常,往往 亡:灭亡 译:在国内假若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合作探究,思考问题5、本段论述了什么问题?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展示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之后 知: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生存(能激励人奋发),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 译:这样之后人们才明白忧愁患害能使人生存(能激励人奋发),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心论点
忧愁患害能使人生存
(能激励人奋发),安逸享
乐能使人死亡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弼,辅佐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归纳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兴起,被任用
---- (花)开放
----表露,表现
----征发
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都
----国防国一词多义归纳古今异义归纳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征于色 今义:出征 古义:征验、表现???
而后喻 今义:比喻 古义:了解,明白
于是人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这样的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征于色,发于声 ( )
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征于色,发于声 ( )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
管夷吾举于士 (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国:固国不以山河之险( )
国恒亡 ( )
举,被任用表现由于,在在给从 阻挠,违反辅佐,同“弼”一词多义归纳国家国防词类活用归纳劳其筋骨 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 使……贫困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 使……惊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忍性 使……坚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人恒过 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于动词)文章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课文分析: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事实正面
论证反面
论证天将大任(思想)(生活)(行为)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举例论证)道理人恒过
改作喻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国人对比论证(中心论点)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励人的上进心。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先经历磨难,只有痛苦的生活才能锻炼出他坚强的意志、超常的体质、高尚的品质和无穷的智慧,只有这些才是成功的基石,有了它们人们才能登上人生的顶峰,才能创造出卓越的成就。你明白吗? 1、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课外延伸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到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仲尼(孔子)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欧阳修两岁丧父,通过努力成才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这样才能翱翔在蓝天。讨论: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永远要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课外延伸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外延伸:孟子的名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起,被起用被举用所以使……痛苦使……劳累国内国外增加当堂达标1:解释加点的字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所以动心
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当堂达标2:翻译下加横线的句子3、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3)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曾增拂弼衡横当堂达标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