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东亚:日本1.日本的统一
①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②5世纪时,大和统一了日本一、东亚:日本2.制度的革新1.日本的统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杠,下层民众反抗。那时的中国什么样子呢 初唐时期(即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大和国 遣唐使,面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2)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催化因素)
(1)时 间:
7世纪中期
(646年)
(2)代表人物:
中臣镰足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
(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2)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内容
(1)政治:建立天皇制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收回贵族土地,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税
(3)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如唐诗和书法
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
(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2)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内容
(1)政治:建立天皇制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收回贵族土地,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税
(3)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如唐诗和书法
性质
学习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大化改新”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它却能发展成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古代日本历史中,你 能得到什么启示?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日本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走向强盛,一步步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历史的启示汉倭奴国王金印
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予
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两百年间,日本正式派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或未到达唐朝的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 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鉴真东渡】759年鉴真主持建造的 唐昭提寺
唐长安城平面图平安京平面图朱雀大街西市东市朱雀大街西市东市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日本文字创制开元通宝和同开珎 寳 (始铸于621年)(始铸708年)唐代斗茶日本茶道二、西亚:阿拉伯1.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伊斯兰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如何创立的?
创立背景:
(1)阿拉伯半岛尚未统一,部落间战争频繁,外部势
力入侵
(2)多神和偶像崇拜成为了其民族统一和发展的严
重障碍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
创立者:穆罕默德
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经 典:《古兰经》伊斯兰教的建立古兰经阿 拉 伯创立背景:
传播历程:
①622年,穆罕默德率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③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和平占领麦加,奉之为圣地; 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通过对外扩张,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
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计划,帝国逐渐衰微.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610年创立伊斯兰教622年麦加传教失败622年, 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兵临麦加城下,达成协议。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二、西亚:阿拉伯1.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国家建立起来
麦加——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 位于西部赛拉特山区的峡谷中, 1925年归属沙特阿拉伯, 现由穆罕默德的后裔管理.麦加城内的
克尔白神庙穆斯林在“天房”周围祈祷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朝圣期间,他们聚集在“圣城”麦加周围,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麦加朝圣”是每年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麦加 大清真寺第二圣城“先知寺”,穆罕默德墓★ 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种一神教的信仰,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5世纪 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时间内容影响日本奴隶制时代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阿拉伯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630年632年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法令规定的?②以上法令是哪个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③这次改革是效法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①"大化改新"诏书。②日本。③中国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
由于中日两国长达两千年的交往,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日本的围棋、书法、茶道,一直到天皇即位,都有中国文化在背后闪烁。许多在中国已经消失的文化,在日本却很好地保存下来。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学会日语;同样要研究日本文化,汉语也非学不可。???? 日本人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并将这一特性加以发挥,创造出自己的日本文明。日本人在电器方面的研究开发就是这一民族特性的极致体现。
课件50张PPT。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中古史:也叫中世纪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瓦解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1、法兰克王国的诞生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查理曼帝国( 9世纪)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改革主要内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意义: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改革主要内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武士向封建主效忠 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成为“采邑”。你知道吗?查理·马特采邑改革受封土地的封臣必须对上级封主在政治上宣誓效忠,在军事上听令服役。如不履行义务,封主有权收回采邑。
采邑只供封臣终身享用,但不可世袭。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小 封 建 主大封建主帝 王给予土地和保护给予土地和保护提供农耕土地效忠和提供军队效忠和服兵役服劳役和耕种
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封建“金字塔”封主与附庸的关系: 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都是主从关系。封主要保护附庸,附庸对封主要宣誓效忠,交纳贡物,打仗时应召出征。“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 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如: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 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动脑筋:罗马教廷控制西欧的表现:政治上:教皇至高无上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思想上:控制垄断思想文化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欧洲最大的封建主),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判处火刑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的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意大利——威尼斯
英 国——牛 津、曼彻斯特
法 国——琅城1. 城市位置:海湾、渡口、堡垒周围2.城市规模:规模不大3.城市地位: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法国琅城起义 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和国王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
主教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又要重新统治琅城。
1112年,愤怒的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主教。国王派军队镇压,琅城居民坚持斗争。
1128年路易六世被迫同意琅实行自治。 市民阶级手工业者
商人
银行家早期的资产阶级中世纪欧洲城堡古罗马城遗址比一比:清明上河图 男生的说法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堡是因为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命名的。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公元1456年又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拉为止。现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欧亚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它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城市,曾是拜占庭帝国和后来土耳其帝国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艺术和文化教育在当时的学校和教堂相当兴盛。圣索非亚大教堂一.6世纪: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二. 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三.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1、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2、外族势力入侵。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从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并被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 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西欧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建立
查理·马特改革
封建等级制度
教会势力的发展西欧城市的发展10世纪 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市民阶级的出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原因:
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小结1、法兰克王国是何时由什么人建立的?
2、列举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其影响。什么人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3、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什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的地位怎样?它们是如何进行精神统治的?
3、西欧的城市是何时重新兴起的?城市中的市民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赢得了自治权?哪一事件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在西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什么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哪些阶层?其中什么人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
4、拜占廷帝国定都什么地方?它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它何时被哪个国家灭亡?当今实体面积最小、但在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梵蒂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