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至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这一时期的人类社会进入了(
C
)
A.人猿揖别时期 B.母系氏族社会 C.父系氏族社会 D.现代家庭时期
2.(2016,荆州模拟)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C
)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建造巴黎圣母院
C.发明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
D.建造麦加清真寺
3.(2014,沈阳)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西亚的中心地带荒凉而干旱,这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如今看来毫无生气,可它却拥有多个“世界之最”:最早建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甚至最早的药典,等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共同创造了这一古老、辉煌的文明。孕育这一文明的是(
B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2015,绍兴)在古代雅典,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公民在公民大会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写下名字后,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C
)
A.实行贵族统治
B.积极武力扩张
C.实行民主制度
D.崇尚无为而治
5.(2016,安徽模拟)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B
)
6.从历史上来看,古代希腊是(
C
)
A.东方文明的摇篮
B.游牧文明的摇篮
C.西方文明的摇篮
D.农业文明的摇篮
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有(
B
)
①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允许土地买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将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④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从图中人物装束和礼仪上看,他信仰的宗教是(
C
)
A.基督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9.(2015,沈阳)上图为基督教世界的传奇斗士罗兰正在接受查理大帝授予其作为骑士标志的宝剑和服饰。画中年轻的骑士双手伸展的恭顺姿势象征他的效忠宣誓。通过宣誓,骑士承诺为其领主的尊严而战。作为回报,他能够在其生命和领土受到敌人威胁时得到领主的庇护。以上场景发生在(
C
)
A.中古日本
B.古罗马
C.中古西欧
D.古希腊
10.“广大市民募集金钱,赎买回来城市的自治权,还建立了自治机构。但是,主教背信弃义,在挥霍完金钱后,又取消了城市的自治权。于是市民通过十多年的坚持斗争,终于取得了自治权。”文中的这座“城市”指的是(
D
)
A.斯巴达
B.巴黎
C.威尼斯
D.琅城
11.东罗马帝国衰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穷兵黩武,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B.奥斯曼土耳其是实力强大的新兴国家
C.东罗马帝国封闭保守,国力衰微
D.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骁勇善战武器先进
12.(2015,安溪)马拉松赛跑,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A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布匿战争
D.成吉思汗西征
13.(2015,盐城)“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
A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14.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C
)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5.(2015,绥化)有这样一本书,相传它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一位盲诗人加工整理而成。它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它是(
D
)
A.《马可·波罗行纪》
B.《安提戈涅》
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D.《荷马史诗》
16.有一天,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请问他找到了哪一科学定律(
D
)
A.万有引力定律
B.杠杆定律
C.力学三定律
D.浮力定律
17.(2015,泰州)2015年5月14日,中印两国领导人共同参观了西安大慈恩寺。习近平主席向印度总理莫迪赠送中文和印度语的《大唐西域记》等礼品,莫迪回赠了释迦牟尼舍利罐的复制品等。上述内容涉及的古代宗教是(
A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8.(2016,沈阳模拟)婴儿出生要到教堂受洗、起教名、指定教父。长大后要定期到教堂做礼拜,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牧师忏悔过错。结婚时到教堂举行婚礼,在上帝面前表示对婚姻的忠诚。死前请牧师做弥撒,死后则安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中。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
A.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基督教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基督教对世俗社会战争的影响
D.基督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9.(2015,乌鲁木齐)某历史学家参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时,解说员指着一个黑色大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此“法典”的书写文字是(
B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字
D.拉丁字母
20.(2016,莆田模拟)下列图片中的建筑物风格各异,其中反映伊斯兰建筑艺术典型风格的是(
D
)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法典明确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奴隶打自由人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将遭受割耳之刑。——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受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享有的职业等级,第四种姓则留给达塞人(当地土著)。达塞人不准参加宗教仪式,也不能拥有征服者所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什么?金字塔与“国王”有什么关系?
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2)材料二中的“法典”出自世界古代哪一王国?材料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他制定法典的真实目的(实质)又是什么?
古巴比伦王国。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
(3)材料三的现象出现在古代哪一国家?材料中“前三个种姓”依次指哪三个?“第四种姓”又是指的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古印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评价: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上述材料中三个文明的发源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匿战争则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起与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最为关键的一次战争,在取得布匿战争胜利后,罗马基本上完成了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从此成为西方世界的统治者。但是布匿战争给罗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结果:一方面它导致罗马奴隶制经济的高度繁荣,使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小农破产、公民兵役制瓦解、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沦落,从而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罗马崛起》
材料二 奥古斯都,把罗马共和国最后埋葬的就是这一位。而且这一位埋葬共和国的时候还很有技巧,说我不能干了,我要交权了,我要退休了。但是罗马元老院慌得要命,不让他退休,让他接着干,并且要是觉得地位不够尊贵,他们再弄一个新的名堂,所以就叫奥古斯都,奥古斯都实际上就是尊严的意思。
——千年罗马兴衰之谜《精华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布匿战争”指的是罗马与哪一国家之间的战争?罗马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迦太基。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
(2)材料一中提到“罗马基本上完成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是在什么时候?
公元前2世纪。
(3)除了材料一中所说的布匿战争“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外,罗马共和国的衰亡还有什么因素?
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爆发了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4)材料二中的“奥古斯都”是谁?他是在哪一年通过怎样的方式“埋葬共和国”的?
屋大维。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罗马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其开拓者是谁?
途径:“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
(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例:亚历山大帝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等。(任举一个战争促进人类文明交融和发展的例子即可)②破坏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例:2001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塔利班政权炸毁了巴米扬大佛;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廷帝国灭亡,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任举一个战争破坏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例子即可)
(3)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既要提倡多元化并存,又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抢救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遗产;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只要紧扣“和而不同”的主题谈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4.一位历史学者说:“一个国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因本身的弱小被野蛮而强大的国家所灭。”某班据此以古希腊为例,开展了一场以“文明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吗?”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补充资料,参与讨论。
【以史为证】
(1)小刚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在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后来希腊因城邦体制衰落而被北方兴起的马其顿所灭。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文化对外传播开来。
【史论结合】
材料一 我们都是希腊人。——英国近代诗人雪莱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希腊文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政治: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现代奥运会等。
【读史明智】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希腊文明的传播和影响说明了什么?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先进文明不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先进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