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给予是快乐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自学自悟,在合作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心灵。
二、教学重点
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
三、教学难点
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时候你是最快乐的?(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快乐的文章,看看文中的人物对快乐有什么新的认识。大家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给予?谁又在接受别人的给予?
(2)订正生字的读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整体感知
(1)再读文章后,找出文中最快乐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明确:第5、11自然段,湿润、喜悦、难忘。
(2)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明确:两次,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3)保罗以为开新车送小男孩回家,小男孩在小朋友面前神气一下。其实,小男孩是想做什么呢?
明确:想告诉弟弟自己将来也会送他一辆新车。
(4)保罗知道了小男孩的想法后,是怎样做的?
明确: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
(5)小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新车。大家再读读,小男孩还想给予弟弟什么?
明确:生活的勇气,生活的希望、信心。
(6)这种令保罗出乎意料的感受文中还有吗?
明确:保罗以为小男孩也有这样的一个哥哥,其它小男孩也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7)目睹了这一切,保罗心里会怎么想?
明确:保罗两次猜测小男孩的想法,保罗每次都以为小男孩只是想着自己,没想到小男孩每次想到的都是弟弟,他对弟弟的爱深深感动了保罗。
(8)“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明确:这是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在篇末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揭示中心。这个不寻常的圣诞前夜,保罗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激,也将关爱送给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这正是因为: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繁衍快乐;乐于奉献,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3.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四)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________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去感悟,在自读自悟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抓重点段落来理解“获得”与“给予”的过程,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课后习题答案
1.多音字。
乐 为
漂
2.近义词。
兴趣——兴致 神气——得意
宽裕——富裕
湿润——潮湿
羡慕——爱慕
希望——期望
3.反义词。
宽裕——贫苦
神气——沮丧
湿润——干燥
给予——剥夺
希望——失望
羡慕——不屑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7自然段):写一个小男孩十分羡慕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圣诞礼物。
第二段(第8-11自然段):写小男孩请求保罗送他回家,以告诉弟弟他以后也要送一辆这样的车给弟弟作为圣诞礼物。
第三段(第12-13自然段):写这个夜晚让保罗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5.课文中心
本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歌颂了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