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段、字词全解
?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①。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②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③我那隐鼠④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句解:作者曾经收养一只受伤的隐鼠不翼而飞,作者问阿长,她说是被猫吃了,后来作者知道了真相:隐鼠要顺着阿长的腿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作者对阿长产生了憎恶感。]
段解:写我家人对阿长的称呼及“我”对阿长的感情(既喜欢,又憎恶)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⑤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⑥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⑦: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⑧,然而大家因为叫惯⑨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段解:写阿长的外貌及名称的来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的姓名、身世一无所知。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⑩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11),向人们低声絮说(12)些什么事,还竖(13)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14)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句解:语言对称、简洁]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15)怕不见得很好罢(16)?……[句解:这是母亲委婉批评阿长的语言]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17)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18)在我的颈(19)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句解:说她也不改,真是令人讨厌。]
段解:3—5段写“我”讨厌阿长:背地里说人长短;不许“我”随便走动;晚上睡觉占全床。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爱说、善良、朴实而略带粗鲁的农妇,句句真实、生动、传神。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20):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21)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22)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23)……”[句解:阿长渴望幸福]
梦里也记得元旦(24)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25)地看着我。[句解:阿长的心情急切,期待祝愿。]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26)的磨难(27),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句解:少年鲁迅没有体会到阿长的内心渴望。]
段解:6—10段,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吃福橘、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把这个农村妇女的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和惊喜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28)起来,最好是吃下,晒裤子用的竹竿(29)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30)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段解:写阿长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说明无知的阿长对封建礼教中毒很深,达到迷信程度。但从中(如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等)可以看出对少年鲁迅的要求还是正确的。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空前(31)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32)”。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33)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句解:说明阿长所谓的“长毛”故事具有随意现编的特点。]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34)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35)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36)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37),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句解:语言生动、传神。]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38)。但她大概也即觉(39)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是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40)。”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41)疮疤(42)。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句解:语言传神、生动,符合人物特点。]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句解:“伟大的神力”是指阿长脱裤能挡炮弹的力量。]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4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句解:照应第五自然段,少年鲁迅对阿长印象有所改变。]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44),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45)她什么呢?
段解:12—17段:写阿长给少年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少年鲁迅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虽然阿长讲的具有传奇、胡编、迷信色彩,只不过是哄小孩显示自己罢了。但在幼小的鲁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禁对阿长肃然起敬。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句解:过渡句,前分句承上,后分句启下。]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46)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47)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48)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贴诗(49),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50),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51),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孔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52)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53)间去玩一趟(54),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段解:18—20段:写少年鲁迅渴慕(非常思慕)得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55),但既然来,也就都对她说了。
段解: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对“我”的关爱,为下文赠书埋下伏笔;“我”知道她连字都不识,也帮不上忙就随口跟她说了,表现“我”低估阿长办事能力的心理。为下文阿长赠书设下了悬念。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56),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57),全体(58)都震悚(59)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句解:前半句表现作者看到阿长手中书的惊喜之情。后半句写出了在惊喜的心情下连续的动作,作者欣喜若狂的情态跃然纸上。]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60),从此完全消灭了。[句解:照应前段末句,对阿长印象彻底改变。]
段解:首句是解释“她确有伟大神力”的原因。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有钱,对此书不感兴趣,但为了作者,几天寻找,花钱购买,怎能不让作者惊喜,对少年鲁迅来说阿长就像魔术师一样具有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句解:对书的喜爱,对阿长的敬爱。]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61)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62);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63)为口”,还要“执干戚(64)而舞”的刑天(65)。
段解:书虽然粗拙,但是“我”的珍宝。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66),又有了《点石斋丛画》(67)和《诗画舫》(68)。《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69),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70)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句解:表达深深遗憾之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71)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72)。[句解:补叙身世,深深同情。]
仁厚(73)黑暗的地母(74)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段解:表达作者对阿长尊敬、感激、思念之情。升华了主题。
三月十日(75)
2.字词全解
② [憎恶](z8ng w)):憎恨厌恶。
③[谋死]谋杀
④[隐鼠]鼹,鼠的别名
⑤[长]读“ch2ng。
⑥[忘却]忘记。
⑧[缺]空缺的意思。
⑩[倘(t3ng)使]假使
(11)[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12)[絮(x))说]絮絮叨叨地说
(15)[睡相]睡觉时的面部表情。
(16)[罢]同“吧”。
(18)[搁(g5)]放
(19)[颈]读:j!ng
(20)[矩]读“j(”。
(22)[郑重]严肃认真。
(23)[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24)[元旦]这是指农历正月初一。
(25)[惶急]惊慌急迫。
(26)[辟(p9)头]开头
(27)[磨难(n4n)]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28)[拣]有挑选的意思,“捡”,无挑选的意思。
(30)[烦琐]繁杂琐碎。
(31)[空(k#ng)前]前所未有。
(32)[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恢复留发的习俗,用以对抗清政府制发留辫的律令,所以当时被称作“长毛”。
(33)[洪秀全]清末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
(34)[老妈子]老太太。
(35)[掷(zh@)]投
(36)[骇(h4i)]惊吓
(37)[面如土色]形容极端惊恐。
(38)[门房]看门的人。
(39)[即觉]立即觉察
(40)[掳(l()]把人抢走。
(41)[灸(ji()]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
(42)[疮疤(chu1ng b1)]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43)[深不可测]形容极其深奥。
(44)诘(ji6)问]追问,责问。
(45)[惧惮(d4n)]害怕。
(46)[远房的叔祖]指周兆蓝,字玉田,是个秀才。
(47)[咒(zh^u)骂]恶毒地骂
(48)[聚族而居]同一家族聚在一处居住。
(49)[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学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50)[陆玑]三国时吴国吴郡人。《主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解释《毛诗》中动植物名称的书。《毛诗》即《诗经》
(51)[《花境》]即《秘传花镜》,清代杭州人陈(w*)子著。是一部讲述园圃花木的书。
(52)[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53)[正(zh5ng)月]农历一月。
(55)[无益]没有好处。
(56)[三哼经]说明阿长不知道书名。
(57)[霹雳(p9 l@)]原指强烈的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憾。
(58)[全体]全身
(59)震悚(s%ng):因恐惧等而颤动。
(60)[怨恨]强烈的不满或仇恨。
(61)[粗拙(zhu#)]粗糙低劣。
(62)[帝江]《山海经》中能歌善舞的神鸟。
(63)[脐(q0)]肚脐
(64)[执干戚]拿着盾斧。干,盾牌;戚,像斧一样的兵器。
(65)[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66)[《尔雅音图》]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著作,《尔雅音图》是宋人注明字音并加插图的一种《尔雅》版本。
(67)[《点石斋丛画》]尊闻阁主人编,共十卷,是一部汇辑中国画家作品的画谱,其中也收有日本画家的作品。
(68)[《诗画舫》]画谱名,汇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画家的作品。
(69)[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70)[郝懿行](1757—1825)字兰臬,山东栖霞人。清代经学家。
(71)[过继]从同一家族中收养孩子。这里指阿长的过继儿子:名叫五九,是一个裁缝。
(72)[孤孀(shu1ng)]没有孩子的寡妇。
(73)[仁厚]仁慈忠厚
(74)[地母]大地
(75)[三月十日]1926年3月10日
?
课件22张PPT。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复习旧知识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地位低下。——长妈妈是一个粗人。——长妈喜欢饶舌多事。——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 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 渴望读《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1.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思考: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2.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人下文的作用。分析两个事例: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石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2.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的人。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三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重点与难点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哦”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照应: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 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识记与理解: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阿长( ) 疮疤( )诘问( ) 惧惮( )震惊( ) 粗拙( )憎恶( ) 絮说( )惶急( ) xùchuāngchángzēnghuángzhuózhèndànjié2.选词填空:(l)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诘问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2)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完全、全部)消灭了。
淡薄消失又却完全诘问3.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4.判断正误
(1)《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2)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非真的是指少年鲁迅。( )(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4)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可知,课文详写的是阿长买《山海经》送“我”这一件事,其余的都是略写。( )对错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