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教案+学案(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教案+学案(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1 20:55:10

文档简介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触控一体机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书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师:板书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讲授新课
战国七雄
师: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力”与“战国形势图”,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教师简单介绍“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简单介绍“长平之战”。4、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师:对战国兼并战进行评价总结,引出下一节“商鞅变法”
1、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2、生:说出战国七雄,并能看图说出各自的位置。3、生: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4、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安定的生活。
商鞅变法
师:指名读《商鞅变法》部分。思考:1、秦国为何要实施变法?2、师:通过“徙木立信”的故事介绍“商鞅”其人。3、出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学生说出变法的历史作用。4、商鞅变法为何能取得成功?师: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引出下一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生: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2、生:能理解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3、学生能说出其中一、二即可。4、顺应时代潮流;地处西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大,秦孝公支持;商鞅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出示都江堰示图
2、学生默读本部分,并知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年代、主持人;工程的建造原理及其作用。
生:能通过看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
课堂小结
师: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相互攻伐,地处西部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巩固练习
师: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活动第2题。第1题,能学生课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便加深对成语典故的理解。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的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点:评价:破坏性;客观作用二、商鞅变法1、背景2、内容:行县制,废世袭特权,编户籍,明法度;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3、意义:秦国国力大增,封建制度建立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建造及特点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科学利用高山与平原交界处的地势与河道2、都江堰的结构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思(共39张PPT)
1、东周分为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齐桓公
春秋
战国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温故知新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温故知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1、诸侯国的主要变化: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2、战国七雄: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战车
战国武士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桂陵
大梁
桂陵之战
庞涓,快回来!
围魏救赵

救命啊!
桂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马陵之战
减灶诱敌
马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减灶计: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及魏军主力被歼灭。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长平之战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
我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
赵括
公元前260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筋:
带来了灾难,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1、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二、商鞅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
(3)时间: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2)目的:
(1)背景:
秦孝公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4、商鞅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5)内容: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作用: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秦孝公与商鞅谈话图








商鞅曰:“……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
立木为信
你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吗?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筋:
一、是体现在赏罚上,赏罚分明;
二、是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度之外;
三、取信于民。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功能:
大型水利工程
影响:
都江堰是一座……。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筋: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筑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
生产技术的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
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本课小结
战国七雄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筋: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筋:
课后活动:
B
课堂练习
1.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堂练习
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D
课堂练习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D
课堂练习
6.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A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第二部分“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第三部分“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2.材料一
(右图)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2)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与周边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1.(2016·山东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2016·山东青岛)《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3.(2014·四川泸州)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4.(2016·山东菏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5.(2016·四川南充)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6.(2014·湖南株洲)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2014·广东珠海)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8.(2016·四川成都)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9.(2014·湖北宜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10.(2016·四川宜宾)《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2014·贵州毕节)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2.(2015·厦门)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3.(2016·四川内江)2.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14.(2014·甘肃兰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5.(2014·山东临沂)(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课后反思】
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见课本。
2.(1)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漫画:长平激战。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见课本
2.(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严刑厉法、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不畏强权。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见课本。
2.(1)都江堰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2)关系: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建议: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对都江堰进行修缮等。
【直击中考】
1.D
2.D
3.A
4.D
5.B
6.B
7.A
8.A
9.D
10.C
11.A
12.A
13.C
14.(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共39张PPT)
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
————战国七雄
1、结合课本32页地图,完成战国七雄分布图;
2、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P31-32,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1
2
3
4

5
6
7
东南西北上中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板书
1、七国形成
韩、赵、魏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2、七国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3、主要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桂陵
大梁
庞涓,快回来!

救命啊!
桂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马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
我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
赵括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
特征有何不同?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会盟
称霸
兵力少在短时
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
兼并
统一
兵力多,时
间长,死伤多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筋:
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合纵:
合众势以攻一强
苏秦画像
苏秦是合纵主张的代表
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不能成功?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张仪画像
张仪是连横主张的代表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3)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阅读P33,回答下列问题:
独立自学二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
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问题2: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嘿嘿,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的干了起来,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三五斗呢!除去他们留下的,我的收入比以前还多咧!
问题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新兴地主


奴隶主


我虽然成了大地主,但是,我所有的土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要是国君可以让我们的私田合法化就好了!
哼,这些家伙,公田都不种了,国家根本就没多少收入,还不如承认他们的私田合法,好让他们放心生产,国家经济发展了,强大起来,才能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啊,这样我的国君之位才能保住啊!!
4、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
3、时间: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2、目的:
1、背景:
秦孝公
p33
二、商鞅变法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商鞅曰:“……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
立木为信
你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吗?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军事:
奖励军功
1.政治: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变法内容
作用
影响
引导探究:
如何你是秦国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又会怎么样?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筋: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结合课本34-35页,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位于哪里?是谁修建的?它主要有什么作用?
独立自学三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作用:
防洪、灌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东汉李冰石像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1、材料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2、他们在历史上共同的贡献是什么?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筑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
生产技术的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
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战国七雄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筋: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必然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筋:
课后活动:
1.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D
6、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7、《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A
C
当堂诊学
8、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

A.李冰
B.商鞅
C.秦始皇
D.李春
A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__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
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商鞅变法使________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_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战国七雄
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  )
A.鼓励生产
B.加强刑罚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知识点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03  能力提升
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10.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哪些改进?
(2)战国时期修建的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4)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12.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时期,某国有两个村子的百姓为争夺水源,私斗打死了几十人。按照法律,相关人员700多人要被处死,孝公于心不忍,找商君求情。于是有了下面对话:“不能变?”“法立如山。”“不能缓?”“法贵时效。”“不能减刑
?”“减刑溃法。”“不能特赦?”“法外无恩。”
请回答:
(1)文中的“商君”是谁?“孝公”是哪国的国君?
(2)“商君”变法使国家强大了,为什么会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3)孝公死后,“商君”最终被车裂,但他制定的新法却继续推行。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君”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04  直击中考
14.(东营中考)下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
15.(徐州中考)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参考答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管理
1.韩、赵、魏 桂陵 马陵 长平 2.秦孝公 国君 世袭 井田 度量衡 军功 秦国 3.李冰 都江堰 成都平原
基础过关
1.A 2.D 3.A 4.B 5.D 6.C 7.B 8.B
能力提升
9.D 10.A 11.(1)使用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2)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3)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4)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工程;减轻农民负担等。 12.(1)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3)守旧贵族的反对和因秦孝公的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持。 13.(1)商鞅;秦国。(2)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特权。(3)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措施得当,执行坚决;商君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等。
直击中考
14.B 15.C(共16张PPT)
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
1、掌握战国七雄及三次典型战役;
2、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识记都江堰的修建和作用

目标引领
————战国七雄
1、结合课本29页地图,完成战国七雄分布图;
2、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P28-29,期待你3分钟之后精彩的回答。
1
2
3
4

5
6
7
东南西北到中央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3)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阅读P30,3分钟之后回答下列问题:
富国强兵;前356年;秦孝公
独立自学二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群臣
2.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军事:
奖励军功
1.政治: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内容
作用
影响
引导探究:
如何你是秦国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又会怎么样?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结合课本P31-32页,2分钟之后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位于哪里?是谁修建的?它主要有什么作用?
独立自学三
地点:
修建者:
作用: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四川
岷江中游
李冰(秦国)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目标升华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历史知识,你有何收获或感悟?
1、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A
C
当堂诊学
3、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

A.李冰
B.商鞅
C.秦始皇
D.李春
4、(l)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请思考,商鞅为什么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A
强化补清(共46张PPT)
咏史诗·流沙
胡曾
七雄戈戟乱如麻,
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
便将徐甲去流沙。
春秋五霸的共同点:任用贤能、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
春秋争霸的影响:
①积极:许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一些较强的诸侯国则逐渐成为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②消极:长期残酷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
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1、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赵、魏、韩)
2、春秋原有的国家:楚、秦、燕、齐
(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
战国









西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减灶计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合纵:东方六国的联合,共同阻止秦国进行兼并的策略。
连横:秦国利用东方六国的矛盾,分化六国使他们分别与自己结盟,并帮助秦国进行兼并的策略。
什么叫“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谁?
3、合纵连横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
合众弱以攻一强
4、七雄(名称,位置)
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策略?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接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西抗秦;而这些小国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提出这样的策略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的需要,以此鼓吹依靠合纵或者连横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自己的“霸业”
那么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没有成功的呢?
  因为秦国用贿赂、威胁、“连横”的手法各个击破破坏了合纵。其次,其他五国立场不坚定,“朝秦暮楚”。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
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
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
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战争的性质
规模
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
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群臣
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各位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垦田变私出租
地主与农民出现
允许土地买卖
建立县制
鼓励耕织
按军功授爵
废除奴隶制
废除奴隶制
战斗力加强
经济发展
国富
兵强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得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
2.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军事:
奖励军功
1.政治: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内容
作用
影响
引导探究:
如何你是秦国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又会怎么样?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同事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公元前256年。秦国。成都附近的岷江。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是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为一个整体,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国水利史上得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李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退避三舍
完璧归赵
一鼓作气
三令五申
朝秦暮楚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百发百中
老马识途
纸上谈兵
1.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A.齐
B.晋
C.楚
D.燕
2.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灵渠
4.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始于


A.夏朝的建立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观众之力也。”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
“桓公”指的是谁?齐桓公
⑵材料一中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⑶“合诸侯”就是与诸侯会盟,请问“桓公九合诸侯”最重要的是哪一次?这一次会盟奠定了桓公的什么地位?
⑷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给你什么启示?
晋国,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葵丘会盟,霸主地位。
尊王攘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