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中学2015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内服制度
B.外服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2.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4.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
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
5.右图可以用来说明( )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传统农业精排细作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6.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7.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政府直接经营一些手工行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乘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
9.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人( )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10.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A.以武力征服天下 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天子的教化
D.以仁义治天下
11.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汉书·刑法志》中立接引用《论语》十处,《荀子》二处,其他儒家经典讲录十多处。这表明(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 B.西汉中期法律破坏严重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汉代全面推行以德治国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3.(25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该主题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任意4个方面即可,8分)
材料四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2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周秦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5.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见右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2分)
新津中学2015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5:CCBAB;6-10:BBBAD;11-12:BC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3.(25分)(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2分)
最有价值:长沙出图的铁锄(1分)
理由:第一手材料;实物史料(2分)
影响:推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2分)
(2)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日益普遍;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金融革命: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任意4点8分)
(3)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每点1分,6分)
影响: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分)
(4)认识: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社会转型。(2分,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
14.【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此题用地图的形式考查了西周至秦的历史变迁,图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图二反映了秦朝的郡县制。从西周的分封制至秦朝的郡县制,这是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秦朝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行行政控制,扩大了帝国的规模。图一中分封的诸侯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图二的郡的分布,南北大体相当,从中能看出秦朝疆域范围扩大。
答案:信息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列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成为统一的帝国。(3分)说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3分)
信息二:西周的封国多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朝的郡南北分布大体平衡。(3分)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疆域面积由黄河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而设置许多郡。(3分)
15.(15分)(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任意2点4分)不同:注重血缘门第.(1分)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任意4点8分)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任意2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