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教具学具】
PPT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交流反馈,启发诱导,精讲多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
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使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
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我的“长生果”)
2.齐读课题,提问: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你想知道什么?(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目标,引导自学。
(一)PPT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同学交流。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二)学生按照要求开始自学。
三、组织交流,及时反馈。
(一)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
2.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卡片。
(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3.用开火车的方式接读课文。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恰似”“如饥似渴”中的“似”读sì,“似的”中的“似”读shì,“美差”中的“差”读chāi,“差不多”中的“差”读chà,“奔向那里”中的“奔”读bèn,“沉甸甸”中的叠词要读一声,“全班之冠”中的“冠”读guàn,“分外”中的“分”读fèn,“禁不住”中的“禁”读jīn。
(二)简答问题。
1.师: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写的事情: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从中悟出的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三)深入理解。
1.师: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2.学生读文,然后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品读与感悟中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言。
(一)提出要求: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二)交流体会。
1.示范引路。PPT出示句子——
①师:大家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读句子,体会语言的特点。
③教师点拨小结: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形象而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④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吗?
2.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体会。
3.组织交流谈体会。
4.恰当的词语。(PPT课件出示词语)
(二)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香烟人小画片
连环画
文艺书籍
中外名著
构思
别出心裁
落笔
与众不同
感情
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作为教材,这又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为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按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与同学交流读书的体会。通过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课堂上,能不讲的尽量少讲。即便是词语也不用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这节课我基本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我做的只是组织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相机点拨引导。我认为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当然,不足之处肯定存在。如,学生在交流中学到的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没有适当的迁移和运用。
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