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孔子吗?你去过孔府吗?你知道孔子的那些名言?请说给大家听。
三、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孔子:
(2)《论语》:
四、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五、细读课文,分析赏析
1. 学习第一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21教育网
2. 学习第二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这一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3. 学习第三章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1cnjy.com
(2)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 学习第四章、第五章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第四章强调了什么?第五章阐述了什么内容?
(3)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5. 学习第六章
(1)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本章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6. 学习第七章
(1)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这一章强调独立学习的重要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 学习第八章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这一章是什么精神的重要表述?
8. 学习第九章
(1)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 学习第十章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这一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10. 学习第十一章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1. 学习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归纳总结
1. 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有哪些?
2.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那几个个方面?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1. 背诵这十二章。
2. 课外读《论语》,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当堂达标检测
(共30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分)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二、解释加点词语(10分)
1. 温故而知新( ) 2. 学而不思则罔( )
3. 思而不学则殆( ) 4. 可以为师矣( )
5. 人不堪其忧( )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7.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8. 饭疏食饮水( )
9. 曲肱而枕之( ) 10. 不义而富且贵( )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解释一词多义(4分)
1.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 )
(3)可以为师矣( )
2. 而:(1)人不知而不愠( )
(2)温故而知新( )
参考答案:
一、 略
二、1. 学过的知识 2.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3. 有害4. 做,当作5. 忍受6. 喜欢,爱好7. 以……为乐趣8. 粗粮9. 弯曲胳膊10. 正当的手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1.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四、1.替;成为,做。2.而: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孔子吗?你去过孔府吗?你知道孔子的那些名言?请说给大家听。
三、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被称为“孔圣人”、“至圣”,与“亚圣”孟子合称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www.21-cn-jy.com
孔子(前551至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21·世纪*教育网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2-1-c-n-j-y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来源:21cnj*y.co*m】
(2)《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也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莘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出处:21教育名师】
四、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五、细读课文,分析赏析
1. 学习第一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版权所有:21教育】
①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 学习第二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过呢?”21*cnjy*com
(2)这一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
3. 学习第三章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1cnjy.com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2)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 学习第四章、第五章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2)第四章强调了什么?第五章阐述了什么内容?
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3)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21·cn·jy·com
5. 学习第六章
(1)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本章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6. 学习第七章
(1)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这一章强调独立学习的重要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7. 学习第八章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2·1·c·n·j·y
(2)这一章是什么精神的重要表述?
是安贫乐道精神的重要表述。
8. 学习第九章
(1)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www-2-1-cnjy-com
(2)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21*cnjy*com
9. 学习第十章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2)这一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0. 学习第十一章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1. 学习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21教育网
六、归纳总结
1. 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有哪些?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箪食瓢饮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不堪其忧 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不改其乐 切问近思 乐在其中 从心所欲 择善而从 曲肱而枕 富贵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2.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那几个个方面?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1. 背诵这十二章。
2. 课外读《论语》,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课件46张PPT。 《论语》
十二章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重点、难点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被称为“孔圣人”、“至圣”,与“亚圣”孟子合称 。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丘仲尼儒家孔孟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 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孔子墓地——《论语》——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 体 和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四书”: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对话语录《论语》概述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也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莘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肱lún 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gōng陬邑Zōuyì笃dǔ逾矩吾yújǔwú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 yòuhàof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课文朗读
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过程
子 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 亦 君 子 乎 ? ”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先生,指孔子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了解复习(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按时○↙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不也…吗?表委婉语气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主要讲: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
反省wèi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zēng策划,考虑办事尽心竭力替xǐng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过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重视品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迷惑,疑惑)越过,超过不能为人力
所支配的事情<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表顺承通“又”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规矩,规范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忍受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本章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这一章强调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 我 如浮 云。” 吃饭粗粮冷水弯着胳膊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gōng 这一章是安贫乐道精神的重要表述。好的方面,优点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河流流逝舍弃这,指河水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这一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军队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 近 思,仁 在 其 中 矣。”
广泛忠实,坚守恳切地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箪食瓢饮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不堪其忧
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不改其乐
切问近思 乐在其中 从心所欲
择善而从 曲肱而枕 富贵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作业1. 背诵这十二章。
2. 课外读《论语》,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任务一:
本课语言障碍大,借助工具书自主扫除语言障碍,取得学习的主动。
1.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省 吾身 不亦说 乎 传 不习乎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2.收集了解孔子及《论语》相关资料
①《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21教育网
3. 有条件的同学找出课文的朗读录音,认真听3遍。
任务二: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每一章。把不会的、难以解决的词语和句子记下来。
4. 通过预习
我的收获是:
我的困惑时:
《论语十二章》预习检测
(共26分)
一、填空(7分,每空0.5分)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三、解释加点词语(5分)
1. 学而时习之( ) 2.有朋自远方来( ) 2·1·c·n·j·y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四、通假字(2分)
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21cnjy.com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五、按要求默写(7分)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儒家 语录 《大学》、《中庸》、《孟子》
2.丘 仲尼,春秋 鲁国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 “圣人、至圣先师”
二、略
三、1. 按时复习。2. 从 3. 了解 生气,发怒 4.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 每天 多次反省 6. 真诚,诚实 7. 老师传授的知识8. 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 迷惑,疑惑 10. 越过,超过 规矩,规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1·cn·jy·com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21教育网
五、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ww.21-cn-jy.com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世纪*教育网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