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2 14:2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到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影响,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新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冲击,它是历史的进步。
4、重点:服饰、交通、通信以及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出现;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典型事例。
二、预习导学:
A.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1、鸦片战争以来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2、世纪之交,特别是

等成为社会潮流。
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晚清以来
的引入,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
4、新式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口流动。近代
的开办和
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5、晚清以来,西方平等观念的传入,引起了称谓的变革。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初,即发布公文要求官员之间以
相称,不再叫“大人”“老爷”。民间普通称呼则改为“先生”或“君”,以示官民平等。
B.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1、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知识来源和精神文化生活。
2、报纸贴近大众,讲究时效,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然于胸。20世纪20年代,北京、上海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偏远地区,也不乏忠实读者。
创办于187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3、
等近代机构,在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商务印书馆除了译介西方经典著作,还出版了大量的

4、
的引入,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了它的受益者。
C.新式教育的发展:
清末
的创办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但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而且冲击了科举取士制度。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同时通令全国兴办学堂,统一学制,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不过,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

传播广、力度大,二广大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主要的娱乐是看戏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材料二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孙中山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其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
【探究问题二】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