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词语盘点”,积累词语。
2.积累交流课文、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
3.读、背谚语,了解并积累生活中的座右铭。
4.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教学重点】
读背名言、谚语,引导学生做一个坚强、努力的生活有心人。
【教学难点】
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在
引用的转换意。
【教具学具】
PPT课件。
【授课类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词语盘点”,积累词语。
2.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语盘点”。
1.学生自主学习“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①初读词语。不认识的字查找工具书。
②再读词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并做上记号。
③抄写“读读写写”里的词语。同座相互检查批改,自己更正错误。把错了的字多写几遍。
2.让学生把容易写错和认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老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读写。
3.组织听写竞赛。老师报听写,抽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易错易混的词语,组织学生交叉批改,利用多功能展台,展示优秀作业,当堂评价。
二、学习“交流平台”。
师:在生活中有时一件小事、一幅漫画、一次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一张照片、甚至一句话都会使人获得启示。本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通过一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讲出了作者受到的启发。这些句子给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选择一篇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要内容和所得到的启示。
2.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
3.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4.拓展。说说学了本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
5.摘抄重点句段,并写写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
先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读顺,不认识的查字典;然后想一想句子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想一想句子说明的道理。
2.组织交流。可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例子,谈谈感受。
3.背诵、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
4.拓展。补充交流积累的名言警句。
5.延伸。建议学生课外继续收集警句名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件的,鼓励他们分类摘抄,以方便查找引用,或者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用来经常提醒、激励自己。
二、学习“成语故事”。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吏、懈”。
2.跟同桌合作练习读,互相帮助、点评。
3.指名读,比一比谁的读音最准确。
4.合作交流——
(1)“水滴石穿”是谁在什么时候对谁说的话?它的意思是什么?
(2)“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在什么方面?
(3)从故事中画出与“水滴石穿”意思相近的成语。
(4)再读故事,说说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5.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词语盘点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本次“回顾·拓展”中的“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加上“词语盘点”的内容,构成了本次课堂教学的四大板块。为此,我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学习词语盘点,积累词语;积累、交流课内外书中的重点语句及受到的启示,回顾其他方面的学习收获;读背谚语、名言警句,积累生活中的座右铭;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理解其本义和比喻义。整个教学的流程十分清晰。从刚开始时词语积累入手,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然后层层深入一点一滴地加深,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台阶,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同时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积累。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我也采取了多种学习的方式,如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等,通过创设交流空间,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互补,在交流过程中启迪灵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巩固了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 拓展四
回顾 拓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