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赤壁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2 21: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赋》


文言文新授课


第1、2课时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能力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
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育点
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重难点
1.
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2
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PPT)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3、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4、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 密州出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一、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二、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三、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一
提问背诵 二
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PPT)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第三段感情如何 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 ”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教后记: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那是越俎代庖。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第一印象”,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让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在这情况下,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主动创设对话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让他们在活动中体悟到文本主旨,受到有益的熏陶。课堂不是能全部预设的,它是生成的。教学应重点放在品味语句上,特别是叙议结合的语句对表现思想情感的作用。拓展部分,是课文的必要补充,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自然延伸,要适可而止,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