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阅读课本第一段,请找出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是什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你了解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吗?
(1)背景:
时间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毛泽东
(前三次)
胜利
博古
李德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失败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1933年10月至
1934年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50万
第五次
8万
军队人数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王
明
博
古
(2)、红军长征
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同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损失巨大,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000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博古
放弃湘西,
取道贵州
放弃湘西,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蒋介石调集重兵,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布置新的防线。若红军继续西进,无异虎口投食。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弃湘西、取贵州的主张,得到多数人赞同。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
红军强渡乌江
2、遵义会议
(2)内容:
(1)时间: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遵义会议会址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研究了对挽救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会场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
周恩来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及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过雪山草地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你知道这首诗中的划线部分指的是长征中哪些史实吗?
古镇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强渡大渡河
金沙江
皎平渡(四川会理县东南)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山洞
红军渡江纪念碑
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团。1935年5月3日晚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皎平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
泸定桥(四川泸定县城西 跨越大渡河)
夹金山和青衣江
红军翻越雪山(想象画)
红军翻越雪山时穿的鞋
红军穿着单衣翻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的夹金山
翻越雪山
红军过草地(油画)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
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吴起镇胜利会师
会师楼(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四、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请思考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1.1935年10月,毛泽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赋诗一首《七律·长征》,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2.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①遵义会议
②过雪山、草地
③四渡赤水
④吴起镇会师(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C
课
后
练
习
D(共20张PPT)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
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
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
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
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
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
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
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
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
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
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
国革命的新局面。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
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
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B)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
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
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B
A.1933年10月
从乎出发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红军长量出黑地多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
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
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C)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
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
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的错误,肯定了
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
的标志。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
——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
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
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
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
B.过雪山草地
C.渡过金沙江
D.井冈山会师
6.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如图所示地点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C.更喜岷山千里雪
D.三军过后尽开颜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7.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吴起镇
8.毛泽东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诗句集中体现了红军的(
)
A.艰苦朴素精神
B.盲目乐观主义精神
C.敢于创新精神
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能力提升】
9.“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10.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样浓厚。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
(1)材料一中红军为什么要进行艰苦卓绝的两万余里的长征?“12个月”指哪一时间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2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从红军的长征历程来看,红军身上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直击中考】
12.(娄底中考)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五
1934
1935
左
毛泽东
毛泽东
转折点
成熟
赤水
金沙江
泸定桥
吴起镇
会宁
国民党反动派
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基础过关
1.B
2.B
3.C
4.B
5.D
6.B
7.C
8.D
能力提升
9.D
10.D
11.答案:(1)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中央根据地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2)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4)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直击中考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