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语文第五单元第16 猫课件(2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语文第五单元第16 猫课件(2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5 20:19:33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郑振铎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一缕


污涩
怂恿








chèn




sǒng
yǒng

quán
chéng
chàng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从旁劝说鼓动

弯曲身体卧着

悲哀痛苦

惩罚以示警戒

乱下断定的话

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不清楚、不分明
,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净。
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作者链接
郑振铎
(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
雪球
浑身黄色,很
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死亡
丢失
死亡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深层探究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
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
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
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
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
生活……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
么?
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
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
“难过得多”?
因为“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
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
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
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
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
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
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
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
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
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
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板书设计
第一只---
喜欢
---难过辛酸
第二只---更喜欢---愤恨诅骂
第三只---不喜欢---懊悔自责
应该善待生命,关爱弱小
不要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拓展延伸
对于
,我想 说: 。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要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第二课时
1.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
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
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继续研讨
2.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
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
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
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
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
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语言品析
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面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
活泼、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
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猫的轻捷活泼

5.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形象地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
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写法探究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3.鲜明的对比。
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板书设计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情节曲折
首尾照应
鲜明对比
第一人称
拓展延伸
1.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
呢?(请用第
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
和地位。)
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
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
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
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
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芙蓉鸟被害案的有关材料。
案发现场情况: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2)案发后的表现: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鸟死了,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第三只猫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用木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