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3 14:27:12

文档简介

课件7张PPT。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0课 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一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戴着盔形帽、穿着蓝布衣的毛泽东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微笑着走下飞机。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件,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用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对于和平的承诺。有媒体认为:“这是一个比日本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更使人欢喜的消息。” 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心思定,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曾作漫画《炮弹作花瓶 万事乐太平》,表达了1945年的中国人民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为了顺应民心,再造和平,毛泽东力排众议,飞抵重庆。中国共产党当时提出的三大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做了哪些努力?内战烽火是如何点燃的?
请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电报。想一想: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这样做,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毛泽东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如果是你,你会去吗?不是,真实意图:为了赢得准备内战时间:缓解国内外反内战呼声压力,欺骗人民: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
应该去,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的阴谋。课件6张PPT。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1课 战略决战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949年4月23日夜,人民解放军第35军先头部队解放南京。4月24日上午,第35军主力从浦口渡江,在夹道人群的欢呼声中开进南京城(见右图)。码头的里里外外拥满了欢迎的人群,人们欢呼着:“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同志辛苦了!”“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庄严整齐的解放军队伍,沿着中山马路阔步行进。南京换了人间,昔日“总统府”门楼上的青天白日旗被扯下,换上了鲜艳的红旗。这里曾是蒋介石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罪恶策源地。解放军踏进这个大门,满目是朱红油漆的柱子和华丽的长廊,俨然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地上、走廊上,铺满碎纸,一片狼藉。走进最里头的一座房子,便看见蒋介石的“宝座”。写字台上的日历,翻开到“4月23日”。这就是蒋家王朝的末日!
国共两党战略对决指的是哪几场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怎么回事?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请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国民党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以及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只占土地的24%和人口的29%,除哈尔滨外没有一个大城市,经济上主要依靠农业,缺少工业,交通运输只靠人力背、大车拉、小车推。国民党的兵力是共产党的3倍,而且占据海陆空的全面优势。”
材料二 1948年,1亿人口的解放区内,近9 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这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当时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材料三 早在1945年,人心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国民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支持,却在接收大员(大批国民党军队接收被日军占领的各大城市)的腐败中一点点消失。……但蒋介石没有认识到:人心向背,将成为国共两党较量的核心。
——以上材料均选自《复兴之路》 (1)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面对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这无疑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实力悬殊表现在哪些方面。国共双方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拥有人口、拥有地区及工业基础方面存在极大的悬殊。(2)最终的胜利者是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两党的力量对比?中共凭借什么赢得了胜利?结合材料二、三举例回答。 人心向背,成为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中共给老百姓分田地,赢得人心等。(3)你能举出历史上的例子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吗?提示:查找资料,比一比看谁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