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张PPT。第六单元 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与文化
第22课 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清代共有114名状元,其中有一名状元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中了状元却不热衷于做官,而是辞官回乡办实业和教育,办博物苑等,这位奇特的人物就是张謇。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指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学而优则仕”,但考中状元的张謇,后来却为什么“弃官从商”、执意创办实业呢?毛泽东为什么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张謇的“实业救国”事业是否一帆风顺呢?
请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受西方文明影响,中西结合,土洋并存。如穿西装、中山装、改良旗袍,吃西餐,看电影,文明婚葬礼等等。习俗的变化主要在沿海大城市显著,乡村受影响较小,变化不大。
材料二 西方侵略者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中国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国的建立,政府倡导废除旧俗,学习西方;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穿西装、中山装、改良旗袍,吃西餐,看电影,文明婚葬礼等等。(2)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的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的改造、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等。但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这些新鲜事物(变化)还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而且,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课件6张PPT。第六单元 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与文化
第23课 近代教育与文艺成就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奉命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办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那么实行1 300多年的科举制是怎样被废止的?中国近代又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音乐家?
科举制的创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世族把持朝政的局面,给了平民当官的机会,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使大量寒门的读书人成为国家官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所以它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制度已经是僵化腐朽,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是对读书人思想的捆绑与扼杀,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适应近代化进程的需要。所以科举制的废除,是对读书人思想的解放,也是与时俱进,废除它是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