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20.秋水 ◆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主题解说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与别人比较,才能显得出自己的不足,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结构图解
◆学法点津
按照文言翻译“换、留、增、删、调”的方法,归纳如下实用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义;
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jīnɡ zhǔ zhònɡ zhòu yí sì dài BB按时 注入 直流的水波 水边 分辨 面向东 旋转,掉转 抬头仰望的样子 5.翻译下面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最美的
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抬头仰望着海神若慨叹我必定会永远受到得大道的人的耻笑。6.填空。
(1)描写黄河浩大水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北海壮阔浩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不见水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一)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辩牛马( )
(2)则殆矣( )
(3)而轻伯夷之义者( )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分辨危险认为……轻被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出自本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牛和马俗话有这种说法:“听到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①望洋兴叹:现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_②大方之家:现在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10.试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解读这篇寓言的寓意。①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②人的认识受其生活环境的制约,受所在时空的影响,要敢于踏出自己的小天地。③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才能有所进步。(二)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③曰:“周昨来,有中道④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⑦,我无所处⑧。我得斗升之水然⑨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注释】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的赋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半路。⑤波臣:水波中的臣子,即水族中的一员。⑥激:引。
⑦吾失我常与:我失去经常相依存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则。因为监河侯的许诺虚情假意,不切实际,其实质是为富不仁,
所以庄周很气愤。你 使……活下去 这些 还不如早到干鱼市场来找我。14.庄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讽喻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①见死不助,却拿空话骗人,十分虚伪。②不切实际的空话无用而可笑,解决问题要切合实际。15.(中考改编题)某班要开展“庄子文化周”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任务一:拟写新闻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报讯 (记者侯博 通讯员王连生)10月26日上午,民权县民生广场上彩旗飘飘,笙歌荡漾。中国民权县第五届国际庄子文化节开幕式、庄子文化馆落成典礼暨庄子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多年来,民权县始终保持着对庄子文化的自觉追求和建设,对庄子思想的自信宣扬与扩展,突出学术研讨交流,加强历史遗迹保护,建成了富有人文内涵、彰显地域特色的庄子文化馆和庄子铜像,为纪念庄子、研究庄子文化搭建了新载体,为宗亲寻根祭祖、学者游人参观拜谒提供了新平台。
(选自《中国日报》)民权县举办国际庄子文化节(2)任务二:补写对联。
上联: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
下联:学来养生术,去作逍遥游,_________。
A.不教明月落尘埃 B.文章道德圣人家
C.绍虞夏商周之统 D.濠上观鱼能齐物D(3)任务三:文明提醒。
如果你发现一个游客准备在庄子铜像上写“到此一游”时,你该如何劝他停止这种行为?
朋友,庄子故里的美丽需要你文明行为的点缀,别让先贤因你的不文明而蒙羞。【参考译文】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生气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喊。我回头看,发现车辙里有条鲋鱼在那儿。我问它:‘鲋鱼!你是什么人?’鲋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能否有一点水来救活我?’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王和越王,引来西江的水救你,怎么样?’鲋鱼生气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常栖身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 时:按时。灌:注入。河:这里指黄河。泾:直流的水波。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辩:辨别,辨明。通“辨”。河伯:传说中的河神。相传河神姓冯名夷。欣然:高兴的样子。己:自身。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北海:这里指渤海。东面:面向东。面,面向,朝向。端:尽头。旋:旋转,掉转。面目:面孔。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若:传说中的海神名。野语:俗语,俗话。之①:代词,代后边所说的俗语。闻:听说,知道。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若,比得上。之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且夫:况且。用于句首,表示更进一层。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闻:学识,见闻。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周武王伐纣,他和兄弟叔齐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子:对对方的尊称。长:长久,永远。见:被。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之③:助词,的。课件24张PPT。 21.愚公移山 ◆走近作者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崇尚虚无飘渺、清静无为。相传著有《列子》。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部分“甚矣”提前,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
②判断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字表判断)
③反问句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④被动句
帝感其诚(应为:帝感于其诚,省略的“于”字表被动)◆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师:愚公移山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师: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理解这样的结尾?
生: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拓展延伸
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警句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伏尔泰)
③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CC苦于 连……都…… 用箕畚装土石 竭尽,用尽 交换 草 山南水北 愁 被……所感动 换牙 A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
王屋山怎样呢?你太不聪明了!还愁什么挖不平呢?6.用原文填写。
(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而言的。河曲智叟亡以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将近 答应、赞同 通“慧”,聪明 C 9.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多,其家人“_______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10.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何作用?杂然相许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可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小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那么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而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11.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精神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人。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二)(2015,莆田)
【甲】《愚公移山》(略)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
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挑担子的人 通“无”,没有 安放 于是,就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15.理解填空。
甲文中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16.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愚公妻子遗男(邻人、小孩)愚公抱负远大,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
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 指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部和河北东南部地区。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且:副词,将要,快要。面:面对。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人。谋,谋划,商量办法。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皆,共同。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曾:竟,却。用来加强语气。在这里可译为“连……都……”。下文“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曾”与此同。损:削减。魁父:山名。丘:土山。如……何:把……怎么样。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诸:就是“之于”。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荷:挑。叩:敲,凿。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氏:古代姓的分支,后来姓和氏没有区别。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龀:儿童换牙。易:变换。节:季节。反:返回,现在写作“返”。焉:语气助词。甚矣,汝之不惠: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甚,太,过分。 惠,现在写作“慧”,聪明。毛:地面长的草木。 其:放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彻:通。 虽:即使。 穷匮:穷尽。 苦:愁,担心。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帝:神话中的天帝。 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 负:背。 厝:放置。通“措”。 朔:朔方,古地名,在今山西北部一带。雍:雍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大的山冈。课件24张PPT。 22.扁鹊见蔡桓公 ◆走近作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写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毙命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防微杜渐。BAABB恐怕止,停 理睬 高兴 于是 隶属,管辖 还 旋 回转,掉转 齐 剂 汤 烫 调配,调剂 用热水敷治 B 5.翻译下列句子。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十日,扁鹊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原文回答。
(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有病,已到了肌肉里,不医治恐怕要加重。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一)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下面各项中与“居十日”中“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功自傲 B.甘居人后 C.囤积居奇 D.岁月不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是以无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所以我不再过问了。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9.文中与“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相照应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成语_______________出自本文,它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桓侯遂死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二)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家 甚 贫 窭 / 兄 弟 四 人 皆 自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小时候 写字〈书法〉 突然 去世 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15.(原创题)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16.下面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
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升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这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理论”。
它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而易置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答出“要防微杜渐”等相同意思亦可浓墨重彩,层层铺垫
——铺垫技法
铺垫,是在主要人物尚未出场、中心事件尚未展开之前,对相关的环境背景、人物经历等预作铺叙,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旨的作用。
铺垫的内容有两种:一是背景式铺垫,即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背景、自然环境背景,抑或人物个人基本状况等背景;二是事实性铺垫,即在中心事件发生之前,先讲述与中心事件或主要人物相关的其他事件。
铺垫的形式也有两种:一是正面铺垫,即铺垫的内容能够直接推动情节发展,或直接突出人物的某种形象特征;二是反向铺垫,即铺垫内容与后文展现的中心事件或人物的形象特征形成鲜明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和作品主题。
★一条新开的大马路,连接着我家和学校。
路挺阔气,双向八车道,坦荡如砥……
路很干净,定时有清扫车除尘,有洒水车布湿,还有每隔一段的清洁工……路是新开的路,路广车少人稀,所以路挺闲,他们也悠闲自在。
但是有一个人却不懂闲。他是这些清洁工中年纪较大的一位……他的身上没有唱匣子,也从来不和别的同事往一块儿凑……他的眼里只有路。春天里风是常客。那天可能是风搞聚会,风力就猛,就劲……远远地,就看到一个橙色的身影,在风中手舞足蹈。近了看,是他,像个幼龄的顽童,奋力追逐着风中的每一个“玩具”。风大,敞口的簸箕不揽物,每抓到一个“俘虏”,他就顺手塞进裤兜里,然后继续跃起或伏下,追逐下一个目标。他的身形,在风里俯仰生姿。(牛春晓《一个敬业的人》)精评妙赏:小作者真会讲故事。要写人,他不从人写起,而是从人工作的环境切入,这是环境背景铺垫;随即讲到一组清洁工群像,他们工作得悠闲自在,这就与后面出场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了“敬业”,这是反向铺垫;然后主人公上场了,先谈及他日常的表现,这是正面铺垫。以上所有的铺垫,都在为最后的中心事件——其实只是一个画面——铺垫蓄势,文末画面定格,敬业者的形象也定格在了读者脑海中。见:动词,拜见,进见,谒见。有间:一会儿。疾:指小病。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将:将要。深:本义与浅相对,这里指病情加重的意思。寡人:寡德之人,古时诸侯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之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好:动词,喜欢。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前置句,应为“以治不病为功”。
居:停,止。复见:后面省略的宾语“之”,代指桓公。复,又。病:古时指较重的病。益:更加,副词。深:严重。应:答应,理睬。望:本义是向远方看,这里可译为“望见”。还:回转,掉转。通“旋”。而:顺接连词,就。走:跑。故:于是。使:动词,派。之②:指扁鹊“还走”这件事。汤:用热水敷治。现在写作“烫”。熨:用药热敷。所及:意即“达到的”,在这里可译为“治好的”,“所”在动词“及”的前面,可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可译为“……的”。火齐:一种清火、治肠胃的汤药。齐,调配,调剂。现在写作“剂”。之③: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不译。“汤熨之所及”“火齐之所及”“司命之所属”中的“之”同此。司命:神话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奈何:怎么办,怎么样。也:语气词,表示判断。是以:即“以是”介宾短语,相当于“因此”。请:询问。索:寻找。已逃秦矣:省略了主语“扁鹊”。矣:语气助词,了。遂:副词,于是,就。课件29张PPT。 23.捕蛇者说 ◆疑难探究
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蒋氏的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了捕蛇给他家三代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的神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告诉我们“捕蛇”并非好事,“急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人民的悲苦之情。“专其利三世”,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拓展延伸
反映古代赋税沉重的名句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4)苛政猛于虎也。——孔子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D 征收,收取 继承 悲伤 困苦 每天 喂养 出产的东西 年龄 D 【点拨】A.表转折/表并列;B.代词,“他们的”/语气词,“难道”;
C.不译/代词;D.均解释成“即使”。4.(原创题)“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用“异”不用“毒”,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异”暗中埋下一个“毒”字,但比“毒”的含义更丰富。
B.用“异”说明此蛇格外毒。
C.用“异”说明与其他蛇都不相同。
D.用“异”说明蛇是永州的特产。A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使我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着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6.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邪”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的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那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文章第四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C【点拨】C项中蒋氏自述的那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点拨】D项中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译为“做,干”。 A项中两个“戚”分别是“忧伤”“亲戚”的意思。B项中两个“出”分别是“地里的收成”“在国外”的意思。C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一个表修饰关系,一个表转折关系。9.翻译下面句子。
(1)谨食之,时而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安敢毒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蒋氏把自己与乡邻的遭遇做了对比,“以捕蛇独存”与乡邻的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以“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与乡邻的________进行对比,从而深刻揭示了苛税对百姓的毒害。【点拨】对比写法是《捕蛇者说》一文的一大亮点,题干中的两处
对比相信也不难找出。注意最好引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非死则徙尔旦旦有是11.这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统治阶级苛税的不满;希望统治者能关心百姓疾苦。(二)
【甲】蒋氏大戚……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放心的样子 比 因此 只 你将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谁知道苛捐杂税搜刮百姓的毒害有比这蛇毒更厉害的呢!14.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15.阅读上面诗文材料,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刈麦者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遇。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中“事农桑”指的是从事农业劳动。
C.“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一个古代贪官的形象。
D.蒋氏自陈心曲的核心内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C16.(中考改编题)比较《捕蛇者说》和《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捕蛇者说》把“赋敛之毒”和“蛇之毒”、乡邻的生活和蒋氏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1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答题。
新捕蛇者说
张利,今年42岁,一位捕蛇26年却几乎没被蛇咬过的民间高手!这个夏天被他收服的蛇就有几百条。“自己能做点别人不敢做的事,感觉很开心”,这就是老张和蛇结缘的初衷。
关于报酬,他说:“我在厦门抓蛇基本是义务性质的。每次接到林业公安通知后出去抓蛇,如果成功,林业部门会给30元的补贴。很多人都觉得干这么危险的事情,报酬也太低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感觉挺有成就感的。”示例:第一,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材料中的捕蛇者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而课文中的捕蛇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第二,捕蛇目的不同,材料中的捕蛇者捕蛇是为帮别人做点好事,不计报酬;而课文中的捕蛇者是以捕蛇为生。野:郊野,野外。质:底子,底色。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章:花纹。啮:咬。腊:干肉。这里做动词,意思是把蛇晾干。饵:原来泛指服食的东西,这里指药物。已:止,这里指治愈。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屈曲不能伸展的病。瘘:颈肿,即颈部淋巴结核。疠:恶疮。死肌:坏死的肌肉。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太医:给皇帝治病的医生。之:这种蛇。赋:征收赋税。募:招募。其:他的。当:当作。奔走:为一定的目的而忙碌。专其利:独自享有这种(捕蛇可以抵税的)好处。其,这种。于:在。嗣:继承。数:多次。若:好像。戚:悲伤。之①:他。若:你。毒:痛恨,憎恨。于:向。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更:更换。若:你的。役:劳役,给官府出劳力当差服役。复若赋:恢复你的赋税。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哀:怜悯。之②:我。斯:此,这。向:假使,假如。已:已经。病:贫困。积于今:累积到现在。于,到。积,一年一年累计起来。蹙:困窘,窘迫。殚:用尽。竭:用完。庐:田中屋。这里指家。顿踣:跌倒。触:顶。犯:冒着。嘘:慢慢地吐气。疠:瘟疫。藉:垫。曩:从前,以前。其室:他们家。非……则:不是……就是……。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罢了。以:介词,凭借,靠。存:活着。悍:凶暴。叫嚣:大声叫喊吵闹。东西:和下文的“南北”是互文,都有到处的意思。隳突:横行,骚扰。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缶:一种口小腹大的瓦器。其:那个。弛然:放心的样子。食:喂养。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齿:年龄。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熙熙:快活的样子。旦旦:天天。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苛政猛于虎也:苛刻繁多的赋税、法令比老虎还要凶啊!苛政,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见《礼记·檀弓下》。于,比。信:真实。以:用来。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人风:应做“民风”,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焉:于此,从这里。课件24张PPT。24.诗词五首 xiāo què bó qǐ bìn qiónɡ kān chán yān yīn 3.下面诗词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两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E.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B D4.按要求填空。
(1)《使至塞上》中,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眼前景,抒现实忧,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题》中,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曲折丰富地表达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水调歌头》中,表现词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表达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词人崇高、乐观的思想境界,表达对离别的人们的美好祝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晏殊——宋朝
B.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苏轼——宋朝
C.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清朝
D.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李商隐——唐朝C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
B.本课五首诗中,《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为唐诗,体裁分别是五律、七绝、七律。《浣溪沙》《水调歌头》是宋词,体裁是长调。
C.《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圆润有声,尤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极工巧天成。
D.《无题》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思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信。
【点拨】《浣溪沙》属于小令。B(一)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7.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比喻诗人自己,诗人写“征蓬”“归雁”,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征蓬”写自己望枯蓬飘飞而生漂泊之感,“归雁”写自己望雁飞回胡地产生思乡之愁。
8.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意思对即可)(二)
阅读《泊秦淮》,回答问题。
9.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在写景中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10.对诗歌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
C.尾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老是唱着那首《玉树后庭花》。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C(三)
阅读《无题》,回答问题。
11.(原创题)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这两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12.(原创题)“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意?
景物:东风、百花__营造了别离时的感伤情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四)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13.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安眠的情景。
14.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意?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答对一点即可)(五)
阅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完成下面各题。
15.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春末时节,词人在庭院中填词,一首新词作罢,一杯清酒入肚,不禁心生感慨;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而时光却一去不回。16.下面对这首词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念旧时友人的词。词中“夕阳”“花”“燕”都可以理解为虚指往日岁月和昔时友人,是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B.“花落去”既指芳春匆匆归去,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消逝的惋惜之情。其实,人生的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同花开花落。
C.着一“独”字,点醒题旨,词中的“作词、饮酒、天气、亭台、夕阳、落花、归燕”无一不是“独徘徊”中所见、所忆、所感。
D.全词用语香艳,用词雕琢,语句清新婉转,语言工整精巧,笔姿摇曳,情韵动人。
【点拨】“用语香艳”不恰当。D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7.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18.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写得极妙,尤其是“疑”字用得神奇,请赏析该字。
“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