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是(
D
)(2分)
A.自省(xǐnɡ) 蹴尔(cù) 不屑(xiè) 红绡(xiāo)
B.寝衽(qǐn)
庖丁(páo)
杖殴(ōu)
相马(xiànɡ)
C.订鬼(dìnɡ)
食马者(sì)
粟(sù)
韶乐(sháo)
D.骈死(pián)
所恶(wù)
槽枥(lì)
曲肱(ɡōng)
2.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是(
B
)(2分)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是(
C
)(2分)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B.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夫精念存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D.二者用精至矣
俱用精神
4.下面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是(
B
)(2分)
A.《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是我国乃至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
B.《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一书中的精粹,其说理委婉,论证严密,语言流畅且含蓄,是说理文的精品。
C.《订鬼》一课的观点是世上无鬼。作者举伯乐相马、庖丁解牛为例说明病人所见到的不是鬼。
D.《马说》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根源,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根据课文默写。(5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千古名句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下面是《梅州日报》刊登过的许创哲创作的一幅漫画,联系《马说》一文介绍一下漫画内容。(4分)
一位领导正在相马,面前有一匹千里马和一头蠢猪,这位领导不识得千里马,拍着蠢猪直夸“好马”;漫画讽刺了某些不识人才的领导,他们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罪魁祸首。
7.5月18日,一个9岁男孩因写了几首“神奇”小诗,一夜爆红网络。随后,媒体的过度关注与热捧,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小诗人”说:“我再也不写诗了。”有关小“神童”的成长问题,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8分)
为此,班里开展主题为“拒绝烦恼,健康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活动。
(1)【观点论辩】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有人认为这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说出名要趁早。你怎么看?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80字以内。(4分)
示例一:媒体对“神童”的过度追捧,是“捧杀”。忽视孩子的心理与生活教育,追逐利益效应会导致“伤仲永”悲剧的再度发生。请还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
(2)【故事链接】下图与初中教材里的一则文言故事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字数在60字以内。(3分)
方仲永天赋异禀,5岁即可指物作诗,其父见有利可图,便让仲永放弃学习,四处拜访乡人,十多年后,仲永沦为了普通的人。
(3)【对联征集】结合两则材料,选择下面的一副对联,续写完整。(1分)
①上联:少壮不经勤学苦
下联:老大方悔读书迟
②上联:贤才何须蝇蝇小利
下联:神童不必鼎鼎大名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2015,菏泽)(4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归心似箭(急切)的心情。
(二)(8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感激。)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分)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3.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类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
(三)(10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攲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攲,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攲。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知之为知之(是)
(2)是知也(这)
(3)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满则覆(翻倒)
15.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2分)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16.【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分)
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7.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应该相结合。(2分)
18.(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欹器)的特点。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示例: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四)(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①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③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④,一顿⑤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⑥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⑦别矣。人亦如此。人之有材能者,其形无异于常人。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⑧。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牲畜的草。③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方法)
20.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点拨】A项两个“策”都是动词“鞭策、鞭打”的意思。B项第一个“食”是动词“饲养”的意思,第二个“食”是动词“吃”的意思。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其”表肯定,相当于“其实”;第二个“其”是代词,代“他,他们”。
2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为无材。
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22.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参考译文】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人也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与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方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五)(13分)
父亲的日记
侯发山
父亲今年六十多岁了,似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搞得我很心烦。窗外有燕子飞过。
他说:“儿啊,那是什么鸟啊?”
我正在电脑前打着游戏,不耐烦地说:“爸爸,您老糊涂了?那是燕子。”
父亲恍然明白过来似的,说:“哦,是燕子啊。”接着,父亲就自得其乐唱起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父亲唱得五音不全,很难听。
我刚想嘟囔他几句,想了想,还是忍住了。父亲一边唱一边笨手笨脚地跳着,像是在跳舞。
忽然,他一不小心碰到了桌子上,桌子上的一只茶杯滚落到地上,“啪”地一声碎了。
他吓坏了,呆呆地看着我。
我顿时火冒三丈:“爸爸,你安静点行不行?桌子没长眼睛你也没长眼睛啊?几十岁的人了,咋还跟个顽童似的?这只杯子几十块钱呢,我才用了不到一个月哩。”
父亲讪笑着,像个做了错事的儿子一样不知所措,茫然地看着我。
我瞪了父亲一眼,然后继续打游戏。
父亲说:“我想吃冰激凌。”
我头也没抬,说:“爸爸,等会儿我给你买啊。”
有一天,我看到了父亲的日记,其中有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儿子今年两岁了,非常活泼可爱,我很喜欢他。窗外有燕子掠过。
他说:“爸爸,那是什么鸟啊?”
我忙放下手头的活计,用指头轻轻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小笨蛋,我昨天不是给你说过?那是燕子,每年春天都要来的。”
儿子“咯咯”笑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指着窗外翩翩飞舞的燕子,问我:“爸爸,那是什么鸟啊?”我耐心给儿子解释道:“儿子,那是燕子。”
接着,我就教儿子唱《小燕子》。
儿子奶声奶气地跟着我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儿子唱得完全跑了调,但我还是拍拍手:“儿子,你真棒!比原唱唱得还好!”
儿子得到鼓励,一边唱一边跳着。
忽然,他一不小心碰到了桌子上,桌子上的一只茶杯滚落到地上,“啪”的一声碎了。
儿子吓坏了,“哇”地哭开了。
我忙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给他擦泪,一边安慰他:“宝贝别哭,疼不疼?让我看看。等一会儿我打桌子,谁让它不长眼睛哩?杯子碎了没关系,下午我再给你买一个。”
儿子这才渐渐不哭了。过了一会儿,儿子说:“爸爸,我想吃冰激凌。”我忙说:“好,我现在就带你去买。”
我悔恨交加,一下子泪流满面:“爸爸,儿子不孝……”
可是,父亲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了——父亲已经去世——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看到了他老人家的日记。
(选自《魅力情节》)
2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中两个片段拟写合适的小标题。(注意用上对比手法)(2分)
儿“爱”父;父“爱”子__。
24.本文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比较明显,首先它设置了巧合,通过极其相似的生活情节和迥然相异的人物心理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爱与报答。另外在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折射出当今社会父慈子不孝的现实,引发读者关于“爱的传承”的思考。
25.找出文中你感触最深的两处细节描写,对比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3分)
(1)父亲说:“我想吃冰激凌。”我头也没抬,说:“爸爸,等会儿我给你买啊。”__(2)儿子说:“爸爸,我想吃冰激凌。”我忙说:“好,我现在就带你去买。”面对同一个问题,儿子头也不抬,随便找个借口拖下去,而父亲却“忙”着立即去买。一拖一忙,一目了然地刻画出儿子对父亲的敷衍,以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26.文章最后一节表达了儿子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与悲哀之情,有内疚、有自责,更有浓浓的哀思。
27.你对文中“父慈子不孝”的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结合自身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抨击、批评这种现象,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等。
三、作文(5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把伞,撑起的是一份情怀;一棵树,挺立的是一种高度;一张纸,书写的是一个世界……敞开胸襟,渺小与平凡之中,蕴藏着天地的博大。
请以“________小天地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