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检测题:期中检测题(含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检测题:期中检测题(含第四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3 15: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检测题(含第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咫尺(zī)   会晤(wù)   悖谬(bèi)   毋庸赘言(zhuì)
B.熟稔(rěn)
豁达(huò)
谄媚(chǎn)
满目疮痍(yí)
C.擅自(shàn)
赋予(fù)
箱箧(qiè)
怒不可遏(jiē)
D.赞誉(yù)
瞥见(piē)
晨曦(xī)
未雨绸缪(mi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经纬万端  同捐前嫌  难辞其咎  浮想联翩
B.毋庸赘言
时不我与
瘦骨磷峋
坦荡如砥
C.不可思议
惴惴不安
不屑置辩
无稽之谈
D.眼花缭乱
倚马万言
巧言令色
揠苗助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2分)
A.员工采购冒牌奶粉私下牟利,商家虽不知情也难辞其咎。
B.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C.青春是一场雨。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雨,来了!青春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
D.这次考试,他取得了丰功伟绩,数学和语文均名列前茅。
4.(2015,绵阳)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能否深入人心,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每个学生要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
B.全国第六届特奥会的参赛队员,除四川本省的84名运动员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177名运动员也参与了奖牌角逐。
C.由于当今日本基本上对动漫、明星、腐文、萌元素等更有兴趣,使日本民间出现了对历史反思相当冷淡的现象。
D.《中国崛起》本着“为国人打开视野、为人类共同进步提供思考”的创作宗旨,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历史的智慧。
【点拨】A项两方面与一方面搭配不当,应把最后一个分句改为“关键在于每个学生能否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B项句式杂糅造成宾语混乱,应将“也参与了奖牌角逐”删掉;C项句式杂糅造成主语缺失;应去掉“由于”或去掉“使”;D项没有语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致蒋经国先生信》的作者是廖承志,这封书信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
C.《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作者以列举红九军军长孙玉清之妻的事例,说明要办成一件事,必须有铁一般的意志。
D.《孔乙己》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选自于《呐喊》。
6.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现代化的产品应有尽有,手机人手一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对中学生的诱惑力越来越大。九(1)班开展了关于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的辩论赛,请你参加。(4分)
正方:中学生应该带手机进校园。
在信息化的社会,手机,是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学生离开家,离开父母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不便,带手机可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免家长担心。
反方: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进校园。
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上课无心听讲,在课堂中玩游戏、发短信、上网,影响学习,夜里玩手机影响休息,很容易形成攀比心理,炫耀名牌手机,影响校园风气。存在安全隐患,玩手机易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运气好一点就只是手机被偷,运气不好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
7.(2015,天津)请在横线处填写对应的人物。(2分)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那里有《朝花夕拾》中出身低微又充满爱心的保姆阿长(长妈妈),有以家书的方式诠释慈父严师内涵的翻译家傅雷,有保尔·柯察金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有罗曼·罗兰笔下发誓“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水浒传》中托塔天王晁盖、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等。会晤经典,与人物对话,愿我们从名著中获取无尽的人生启迪。
8.(2015,襄阳)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9分)
【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2分)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展未来豪情盈心底。
【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
②说一说同窗趣事
③抒一抒师生真情
④绘一绘前程美景
【重温经典】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分)
作品:《背影》《范进中举》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拟写: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探究材料】活动最后,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探究结果:示例一:人生(生活、工作)需要争取和奋斗。__示例二:只有争取和奋斗,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2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这首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点拨】此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首先要明确颈联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从颈联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并结合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从意境的营造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14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隳突乎南北(横行,骚扰)
(2)谨食之(喂养)
(3)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等待,文中有“希望”的意思)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时间把它交上去。
(2)又安敢毒邪?
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12.文段中“熙熙而乐”应怎样理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图?(4分)
以乐衬悲,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
【点拨】此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蒋氏认为恢复赋税要比捕蛇更不幸,从这种对比中体会“乐”中之悲和作者意图。
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暴的小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点拨】蒋氏的生活态度是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反映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状。
(三)(2015,上海)(14分)
评 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翻起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R
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删改自台湾王传明《评语》)
14.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2分)
(1)小学三年级时,“我”因误读老师的评语受到鼓励,不断进步,一学期后得知了真相;
(2)十多年后,“我”当了老师,用评语鼓励学生,也珍视学生给“我”的“评语”。
15.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疑问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疑惑和高兴的心理。(3分)
16.第 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3分)
本句中的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阿益对“我”所说话语的不满。
17.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读文章可知“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是本文的主题。
18.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4分)
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
(四)(15分)
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师父的所为是在提醒徒弟:石子满了还有沙子,沙子满了还有石灰,石灰满了还有水……怎么可以轻易断定碗中所盛之物“满了”呢?其中的道理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凡有进取心的人,其理想和追求都不会有“满了”的时候,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微小的瑕疵……
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精神”。古语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生在世,虽然苦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止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而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忍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A)梁启超在赞誉曾国藩持之以恒地学习和从不自足的追求精神时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我们常说,命运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种有准备的人就是那些不以“满了”为自足者,奇迹和运气不可能眷顾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失败在成功的起点,而是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因为,失败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被荆棘绊倒之后没有继续坚持下去。这既是因自我感觉“满了”而导致的结果,也是不能持之以恒提高自己而遇到的挫折。所以,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经常问问自己“满了吗”,以此来提醒和鞭策自己。
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B)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如果你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思进取,自以为大脑库存的东西已经“满了”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自以为是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按一下暂停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能虚心采纳各方意见,以利于随时找到应对之策。在你自以为“满了”的时候,如果暂时停下来进行思考,会让你受惠更多,在更敏锐的智慧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改“自满”为“不足”,在前进途中展现出自信与气势,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更好的选择。
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如果存有认识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的心态,产生这样的念头,那么就要暂停一下,一天、一小时、几分钟甚至短到深呼吸一下都行。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3期)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
20.文章开头叙写了《满了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支撑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1.请从文中画线句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示例:句B运用了事实证据,论证了“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这一观点。
22.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①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精神”;②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③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
23.作者认为人生中存有“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这种心态时,就要暂停一下的理由是什么?(3分)
因为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三、作文(50分)
24.(原创题)请以“给________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横线上选填的词语有“雨果”“未来”“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其他的词语不能选。②不少于600字。③要写出真情实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