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虫子(节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走向虫子(节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3 15: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向虫子(节选)》
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大自然的怀抱是宽阔的,她有很多的孩子:地上的昆虫,天上的飞鸟,水中的鱼儿,还有我们人类,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咱们人类总认为自己很伟大,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但是却忽视了渺小的昆虫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行为和判断。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如果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现在咱们师生就一起——走向虫子。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2、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蜣螂(qiāng)铲(chǎn)
喘(chuǎn)
土坷拉(kē)
3、整体把握。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文章脉络。
第1—3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地爬”。
第4—6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7—13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
明确: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我们学过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
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本文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四、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