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3 17: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课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中的三件大事。这三个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失败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导致国民党开始大规模对根据地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五五千里的长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用史实证明了本课课题,红军长征胜利保存革命的火种,这颗火种也必定能再次形成燎原之势,这部分内容再次点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图片、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图片再一次复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面对反动派的屠杀,共产党人有被吓倒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怖统治的呢?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一)八一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地点:江西南昌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的光荣节日。
利用地图讲述,南昌起义后,军队行动情况。
胜利后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在转战中失败。一部分到海陆丰地区,一部分进入湘南。
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过渡:在南昌起义后不久,为了总结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1927年8月7日,共产党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称为“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进攻长沙,遭遇重创。开始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②附近农产品丰富;
③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④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经过: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军队胜利会师。
结果:合编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就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三)红军长征
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教师提问:结合课本知识思考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左”倾错误方针在中央根据地的统治;毛泽东等人受到排挤,被迫离开工作岗位。
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及其自己课前掌握的资料,讲述长征途中的故事。
教师利用PPT中的地图带学生认真将长征的路线带学生学习一遍。
路线:瑞金――四道封锁线――抢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经过的省份:江西、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还有青海、西藏和福建。
重点学习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意义: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毛泽东
长征胜利的意义?
(1)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它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红军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感受长征精神?
(1)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四)本课小结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