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从现实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时刻让国人警钟长鸣。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叙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理解《马关条约》的危害,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看懂《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掌握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归纳说出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因日本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导致其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以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1899~1946)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便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染红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作于1925年3月>
教师提问:<七子之歌-台湾>最后一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为何发出如此呼声?
二、新课讲授
(一)黄海海战
日本新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的表述:“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你对这一观点有何评价?
通过史料以及讲解,师生共同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1.中日甲午战争背景和原因
2.
中日甲午战争经过
利用地图演示黄海海战的经过,重点讲解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事迹。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民族英雄——邓世昌。
阶
段
战
场
主要战役
战
况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第一阶段(1894.7-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战火至华
左宝贵
黄海战役
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
林永升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地区
山东半岛
辽东战役
占旅顺大连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丁汝昌
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我亲眼看见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确定,他们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告急,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新建立的近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军败局已定。(威海卫战役)
讨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二)中日《马关条约》
观察图片,了解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内容
危害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领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二亿两白银
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通商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资本输出……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影响: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结合《时局图》以及下面的史料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
德意志,胶州领,
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
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出示图片和文字,并结合相关热点问题(如钓鱼岛)让同学们思考:历史,留给了我什么?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