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本节课与生活息息相关,是运动的描述的后继,也是后面知识的基础,是运动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速度和匀速运动,集概念建构、规律探究和物理知识应用于一体,是充分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重点内容,本节课要让学生全新认识速度这个物理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PPT课件。
。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1.观察小猪赛跑的图片,赛跑中哪只小猪跑的最快?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2.下图第二幅中显示了男子1500m世界纪录进展表。表中的五位运动员,哪一位跑的最快?你是如何判断的?
二、新课讲解——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小猪赛跑时和男子1500m成绩的情形作分析交流: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跑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总结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来判断运动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快慢。
2.速度
问题讨论: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
s,而第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点拨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路程: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学生计算:
百米冠军:=8.33
m/s
万米冠军:=5.95
m/s
即百米冠军1
s内通过的路程是8.33
m,万米冠军1
s内通过的路程是5.95
m。
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v=表示。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单位
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
常用单位
关系
速度(υ)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m/s=3.6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3m
时间(t)
秒(s)
小时(h)
1h=3600s
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典例精析: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10
m/s,18
km/h,450
cm/s,1
200
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解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
km/h=18×
m/s=5
m/s
v丙=450
cm/s=450×=4.5
m/s
v丁=1
200
cm/min=1
200×=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式、单位和换算。
五、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判断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复习速度的定义式、物理意义和单位及换算。
二、新课教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自学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20~22页的内容,感知以下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归纳总结:(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v=s/t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s、t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求出.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和时间t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典例精析:
例2.长200
m的火车以43.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京九线上,当它穿越1
000
m长的隧道时,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解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火车穿越隧道时通过的路程是多少。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单位。由于路程单位是m,可以将速度单位km/h换算成m/s。
由图可知火车穿过隧道时通过的路程是火车的长度与隧道长度之和。
即s=L隧道+L车=1
000
m+200
m=1
200
m
又v=43.2
km/h=43.2×
m/s=12
m/s
所以:t===100
s。
答案:100
s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相关计算。
五、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2、3、4小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