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课件练习)(打包8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课件练习)(打包8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5 16:07:54

文档简介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基础巩固
1北宋时期的一首诗中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是在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免役法
解析“耕桑富”“河淤开亿顷”都是农田水利法带来的结果。
答案B
2苏辙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迓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辙所称的“新法”是指
(  )
A.青苗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
解析根据“诸役人常苦迓送”“官吏皆请雇钱”等信息,可判断苏辙所称的“新法”是指免役法。
答案C
3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  )
A.青苗法
B.免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解析根据王安石的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的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就减轻了运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开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4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
A.均输法、市易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免役法
D.青苗法、免役法
解析均输法防止了大商人和官僚勾结囤积居奇,控制市场;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们控制和操纵市场,这两项措施使大商人遭受了沉重打击。
答案A
 北宋武士
5观察右图,铠甲在作战过程中对保护将士的人身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铠甲的质量,王安石规定武士的铠甲和武器必须由下列哪一部门监督制造
(  )
A.户部
B.度支部
C.军器监
D.盐铁部
答案C
6北宋王朝推行的下列军事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的是(  )
A.将兵法
B.保甲法
C.更戍法
D.设军器监
解析保甲法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能减少政府的军费开支。
答案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立役条,所宽优者,皆村乡朴蠢不能自达之穷氓。所裁取者,乃仕宦兼并能致人言之豪右。若经制一定,则衙司县吏无以施诛求巧舞之奸。
——《宋史》卷一七七
(1)上述材料所述的
“役条”是指王安石推行的什么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实行该法的初衷。
参考答案(1)免役法。
(2)通过对豪强征收募役费用,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材料二中,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问题:政府要不要“理财”。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动: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能力提升
1王安石曾向宋神宗进言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  )
                
A.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
B.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
C.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
D.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
解析王安石进言的主要目的是用前朝灭亡的事例来警醒统治者,以此来推进改革。
答案D
2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
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
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解析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根据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原先隐瞒的许多土地被清查出来。
答案B
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  )
A.尊崇儒家思想
B.选拔实用人才
C.笼络广大士人
D.打击地主官僚
答案B
4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弋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廷),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范仲淹《论十事疏》
材料二 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苏轼
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王安石
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司马光
注:以上材料摘自(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这是王安石对取士之法的一种革新。烦琐的传统经济已难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也不能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基础巩固
1北宋时期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局面,这表明(  )
A.北宋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B.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
C.北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D.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消失
解析北宋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局面。
答案B
2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C.“方镇相望于内地”
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解析“更戍法”规定各地驻军要经常换防,目的是加强对将士的防范,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B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筹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的钱财,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4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答案A
5“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
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是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答案A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 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1)根据材料,“三冗”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冗”现象的出现产生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1)官僚机构的膨胀;军队开支的巨大;僧、道的增多。
(2)“三冗”导致了北宋财政开支的增多,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的危机。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初年,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百姓苦不堪言。而政府派出赈灾的官员,昼夜歌舞,还把饥民赶到庙里关起来,饿死甚多。民间流传着凄惨的歌谣:绕梁歌妓唱,动地饥民哭。
生活腐化的赈灾官员
(1)上述现象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统治的什么特征
(2)上述现象对北宋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府官员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困苦。
(2)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能力提升
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
(  )
                
A.采取措施集中军权
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
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
解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即是重视笼络士大夫,而不关注百姓的生活。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答案B
★2《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B.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宋仁宗时期,由于支付辽和西夏的“岁币”以及在边境驻扎军队,国家开支越来越大。
答案A
★3河南濮阳有座回銮碑(如右图),上有宋真宗关于亲征胜辽的赋诗。与该碑相关的事件(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扩大了北宋统治区域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解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澶渊之盟。宋朝统治者通过屈辱的和约换来了暂时的苟安,但宋辽之间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答案B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参考答案(1)问题:北宋中期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比较:材料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原因: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这些都是北宋中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3)北宋中期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重大改革。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宋政权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首先着眼于(  )
                
A.完善中央机构
B.加强对武装的控制
C.完善地方政权
D.强化对边境的管理
解析北宋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止割据的出现,北宋统治者当然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答案B
2997年,宋廷岁收2
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万缗,收支却亏1
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解析由政府收入从“2
200万缗”上升到“11
000万缗”可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来看,本题要求回答的侧重点在于造成“收支亏空”和“农民起义”的根源,由此对比B、C、D三项,可以判定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3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年,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制,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上述做法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答案B
4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  )
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B.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
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恩荫”制是在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严格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答案C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材料中的民谣说明范仲淹得到百姓的赞誉,原因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整顿吏治,故选D项。
答案D
6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7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解析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
答案A
8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尝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 ”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  )
A.因材施教
B.军事教育
C.经世致用
D.理财为先
解析王安石在讲学时依据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9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
A.青苗法
B.免税法
C.保甲法
D.市易法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论贫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保”,由此可判断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10熙宁五年(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  )
A.免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解析“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11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是争论的焦点,而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
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
C.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D.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应交纳一定财物由所在地政府雇人代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样便破坏了他们的免役特权,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故选B项;市易法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使社会稳定,C、D两项错误。
答案B
1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这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适应选拔变法人才的需要,必须大胆改革。
答案A
13“熙宁之行青苗也,既有二分之息,提举司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多散为功”“抑配之弊”是关键词,这说明官吏把推行青苗法作为敛财的手段。
答案B
14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其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案D
1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错误。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8分,第18题21分,共55分)
16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8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8分)
参考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17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司马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10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8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蛮夷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材料二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一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材料三 《宋史》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9分)
参考答案(1)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
(2)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3)根本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10张PPT)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习要点
(1)变法中的富国六法。
(2)变法中的强兵四法。
(3)变法中的取士三法。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变法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1.背景
(1)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变革的呼声又起。
(2)宋神宗继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指导思想
为解决国家的贫困,应动员所有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发展社会经济;为解决农民的贫困,应“摧制兼并”,减免徭役,兴修水利。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问题1
问题2
你是怎样认识青苗法的
(1)实施的必要性:北宋时期,自然灾害不断,再加上地主、官僚的盘剥,农民生活困苦。每遇灾荒之年,富商豪绅就利用高利贷向农民敲诈勒索,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特征:①采用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农民青黄不接的问题。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②贷款的原则是自觉自愿,政府官员不得抑配,并同时保证政府不能亏本。
(3)影响:①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②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缺陷,如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同时,贷款利息偏高,增加了借贷者的负担等。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  )
     
     
    
A.青苗法
B.免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解析:“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由此,可判断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问题1
问题2
你对市易法有什么认识
(1)实施背景: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他们相互勾结,垄断市场,控制商品流通,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不仅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主要内容:①设立市易务,由国库拨予本钱,在市场中贱买贵卖,平抑物价,由政府来操控市场。②用“官钱”进行商业放贷,商人可以通过抵押得到低息贷款,也可赊购市易务中的货物,到一定期限连本带利以货币形式归还国库。③商人可以将滞销的货物折价卖给市易务,商人所需商品也可委托市易务购买(有偿代买)。
(3)影响:市易法的实行,在限制富商大贾垄断市场,便利商品流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市易法实行后,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市易务来流通,这对中小商人的打击更为严重。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实行的(  )
A.青苗法
B.免役法
C.保甲法
D.市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时,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在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去。王安石用这种办法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秩序。
答案:D(共10张PPT)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学习要点
(1)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
(3)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变法的失败
1.原因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的态度逐渐动摇,王安石被迫辞职。
2.表现
(1)王安石辞职后,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大大缩小,青苗法、免役法等陆续废止。
(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变法的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1)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使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不仅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鼓励垦荒使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方田均税法的实行,在北宋境内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部分民户免除了赋税负担,得到了实惠。
(3)青苗法的实行,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
(4)免役法的实行,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市易法和均输法的实行,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积弱局面的改善
(1)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实现了兵农合一。
(2)设置军器监: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
(3)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有所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5)精简军队: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作用:①进步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为挽救北宋政府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但这些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因此,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2)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废除了新法。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③变法指导思想的缺陷和新法推行的不当。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一些措施甚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问题1
问题2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解析:“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答案:B
问题1
问题2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似。商鞅被杀后又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免宰相的职务,退隐失意而终。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了调整。商鞅变法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王安石对封建生产关系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问题1
问题2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对后世的影响不同: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解决北宋面临的内外危机,其变法措施很快被废止。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重视农业生产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问题上,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改变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进行的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所以选D项。
答案:D(共5张PPT)



一、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1.王朝初期
(1)新王朝的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
(2)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3)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二、中国古代封建主义改革的类型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的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古代中外对土地政策进行的改革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巩固
1保守派、大商人曾诬蔑王安石变法导致了物价暴涨,他们说在开封出现了“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脂麻即脂麻贵”的局面。他们攻击的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免税法
解析在王安石变法中,属于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措施只有C项。
答案C
2刘安世《元城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
A.对上级趋炎附势
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
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王安石性情执拗。
答案B
3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解析保甲法的推行,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保丁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而且使国家养兵的费用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答案A
4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
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外危机。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C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5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  )
A.保马法的实施
B.保甲法的推行
C.军器监的设立
D.均输法的推行
解析保甲法规定保丁平时维持社会治安,并实行连坐制度。
答案B
6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解析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答案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时也
——王安石对宋神宗变法态度的认识
(1)根据材料,宋神宗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试分析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2)上述态度与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结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1)态度:摇摆不定。原因: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一方面试图通过变法来挽救其统治的危机;另一方面,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又使他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2)最高统治者对变法没有坚定的态度,变法一旦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就必将失败。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参考答案(1)分歧:是节流还是开源。态度: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 ……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 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 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的因素。
参考答案(1)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2)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能力提升
★1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  )
A.免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解析方田均税法主要针对官僚豪绅地主兼并的大量土地,直接触及他们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答案C
★2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
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
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
答案C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A.追求教育的实用性
B.教育立国的思想
C.反对科举考试
D.分科教育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来看,王安石追求的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即学以致用的思想,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A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共12张PPT)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学习要点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       
(3)庆历新政。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社会危机四伏
1.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原因:
①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北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占有。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的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
②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1)原因:北宋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等强化皇权的措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表现:
①“积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积弱的典型体现。
②“积贫”: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大臣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不整,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制度。
2.主要内容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规定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可应举;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3)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3.结果及其原因
(1)结果: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问题1
问题2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
(1)社会矛盾激化:①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的重重盘剥下,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②北宋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③改革派和保守派争执不休,引发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问题1
问题2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①形成“积贫”局面。北宋之初,朝廷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的方法授予官职,造成北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政府奉行养兵政策,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同时,为应付辽、西夏的侵扰,又在边塞大量屯兵。军队、官员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激增。除“冗官”“冗兵”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的费用,再加上宋仁宗统治时期皇室开支的不断增加,北宋出现了“冗费”之弊。北宋政府每年还要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也是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形成了“积贫”的局面。②出现“积弱”局面。北宋初年,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部署方面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的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北宋政府还实行了更戍法,结果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这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宋初为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从而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本题选C项。
答案:C
问题1
问题2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 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产生怀疑,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力度过强,规模大,有些措施脱离实际。④改革没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并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表达了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范仲淹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
A.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大量裁减军队
C.彻底消除边患
D.大力整顿吏治
解析: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减老朽、病患、贪污以及无能的官员。在“庆历新政”期间,他大张旗鼓地整顿吏治。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