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学习要点
(1)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准备。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3)“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一、1861年改革的酝酿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为此,他首先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2.条件成熟后,亚历山大二世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二、1861年改革
1.颁布改革方案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历史上统称为“二一九法令”。
2.主要内容
(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关于份地和赎金:
①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②规定农民要获得份地,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
(3)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农民脱离村社须得到村社的同意。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三、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转折: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2.局限性
(1)改革后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问题
如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1)进步作用:①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它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1861年改革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③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并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问题
(2)局限性:①废除农奴制改革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改革后,最好的良田为地主所占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要小,而且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②1861年改革很不彻底,它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③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广大农民对改革更加不满。
问题
【例题】
“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B.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解析: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可以到工厂做工,这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的问题,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
答案:B(共10张PPT)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学习要点
(1)俄国经济的近代化。
(2)俄国政治的近代化变革。
(3)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一、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促进
1.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1)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一些富农、地主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俄国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国内销售市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
②表现: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到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新型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①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政治近代化的发展
(1)表现:
①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②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司法制度,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2)存在问题:改革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
3.军事方面的近代化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方面的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二、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与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
(1)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虽然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状况,但由于他们不够壮大,需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相互勾结,俄国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他们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3)民粹派与沙皇专制之间的矛盾:农奴制改革以后,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他们反对农奴制度,也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2)新沙皇中止了亚历山大二世的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没有终止,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在继续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壮大。
问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
(1)促进作用:①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②改革为俄国政治近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建立了新的司法制度,推进了俄国政治的近代化。③改革推进了俄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
问题
(2)阻碍作用:①俄国的改革是由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这造成了人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而且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问题
【例题】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1861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领域的变革,必然推动上层建筑领域发生变革,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这一切都推动着俄国近代化的发展。
答案:C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基础巩固
1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
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
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俄国的司法改革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明显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B、C、D三项的叙述在题干材料中无法印证。
答案A
2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其直接推动因素是( )
A.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国家采取保护和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性政策
C.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D.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解析俄国工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力,并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
答案A
3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工业发展中的最主要表现是( )
A.资本主义农业产生并迅速发展
B.自由劳动力增多
C.国际国内市场扩大
D.主要生产部门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解析A项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C两项是工业发展的原因,故排除A、B、C三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到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1861年俄国实施了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 )
A.造成了资本的集中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国际市场
解析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519世纪后半期,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奴制残余错综交织
B.主要工业部门里纺织业最发达
C.借鉴西欧先进国家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发展经济
D.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
解析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俄国仍存在着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影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
答案A
6基督复活大教堂是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地方建立的著名建筑(如右图)。当年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民粹派代表( )
A.农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利益
C.部分封建主的利益
D.工人的利益
解析1861年改革之后,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
答案A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自治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机构。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大部分省长继续把自己当作“全省的主人”,不尊重城市杜马的权利。
材料二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插图:法庭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废除农奴制法令中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后城市和地方的实际权力仍控制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材料二反映了司法制度改革后农民仍受到不公正待遇。
(2)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原来按照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农民从法律上成了自由的人。依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参考答案(1)评价:认为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金获取土地。
(2)评价:扩大民主范围。措施: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也可列举其他措施)
(3)视角:材料一: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结果的视角。
材料二:从美俄比较的视角,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
特点:作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选取材料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结论也不同。(回答一点即可)
能力提升
1据统计,从1861—1881年的20年间,俄国纺织品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纺织机械设备得到了更新,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俄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农奴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欧洲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的涌入
D.政府重视发展纺织业以增强其实力
解析废除农奴制,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答案B
★21861年改革后,沙皇政府在城市中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城市杜马。在每四年一次的城市杜马选举中,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和有没有封号,一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规定( )
A.把旧贵族排斥在地方自治机构之外
B.为城市资产阶级进入地方自治机构开辟了道路
C.进一步扩大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
D.彻底扫荡了旧势力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需要
解析“不论出身和有没有封号”,表明地方自治机构的改革并没有排斥旧势力,由此可排除A、D两项。自治机构的建立,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推进的结果,因此,C项的叙述也是不正确的。
答案B
3观察右图,在民粹派的宣传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宣传农奴制度的罪恶,反对农奴制
B.痛斥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的剥夺
C.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
D.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民粹派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
答案D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沙皇政府报告书(1863年)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参考答案(1)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2)信息: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等的产量迅速增加。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3)意义: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实质: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基础巩固
118世纪早期,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允许工场主和商人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做出这一规定,最有可能是为了适应俄国( )
A.农奴制度发展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C.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解析工场主购买农奴,就是为了获得在工场做工的劳动力。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力作,它反映出当时的俄国( )
A.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B.沙皇重视发展国内交通
C.工业革命还未展开
D.交通运输水平十分落后
解析19世纪的英、法等国已广泛使用汽船,俄国仍靠纤夫拉帆船,这说明俄国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答案D
3观察下图,起义者的目的是( )
十二月党人起义
A.要求沙皇废除农奴制
B.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C.要求沙皇加强农奴制
D.要求沙皇推行全面的改革
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但遭到了残酷镇压。
答案B
4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解析俄国的地主们宁愿使用农奴劳动,也不愿购买机器,这表明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俄国技术的革新。故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5某班同学在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具有明显缺陷的是( )
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
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正义性
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解析从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来看,无论英法还是俄国,都是为了扩张权益,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答案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业进出口锐减。在出口的农产品中,谷物减到1/13,亚麻减到1/8……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已。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2)根据材料,分析“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1)克里米亚战争。
(2)社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等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在变革政治体制上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内忧外患);②方式:都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目的:摆脱危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④内容: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⑤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洋务运动改革仅局限于“器物”层面;而俄国的改革则深入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层建筑层面)。原因:思想: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俄国地处欧洲,人们受启蒙思想影响,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基础。经济: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则产生于洋务运动兴起之后。
能力提升
117世纪,俄国确立了农奴制度。19世纪中期,农奴制依然在俄国盛行。下列对农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奴没有人身自由
B.农奴有一定的生活资料
C.农奴要依附于领主生存
D.农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解析农奴虽然没有人身自由,但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耕种领主的土地之外,还有自己的份地需要耕种。因此,D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符合题意。
答案D
2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下图就是相关的作品之一。导致“十二月党人”被流放的直接原因是( )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他们大多被沙皇政府流放。
答案C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皇家禁卫军第一师在奥拉宁鲍姆登陆,听副主教杰尔查文吟咏感恩赞美诗。祈祷时,警察冷酷无情地殴打着试图接近排列成行的军队的人们。这给我们留下了回到祖国时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印象。……最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卫兵队的伴随下出现了,他骑在一匹漂亮的栗色马上,手执一把出鞘的剑,他准备在皇后面前放下这把剑。我们都高兴地看着他。然而,就在那时,一个农民几乎是在他的马底下穿过了街。皇帝催马前进,握着出鞘的剑冲向那个正在奔跑的农民。警察也用棍棒攻击那个农民。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过脸去,替我们敬爱的沙皇感到羞愧。那是我对他的第一次失望;不自觉地,我想起了一只猫,它转变为一个美人,不过,却不能看见一只老鼠而不扑向它。
——单世联《论文化观念与文化生产》
材料二 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
——D.M.华莱士《俄国》
(1)材料一中,“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的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快的印象”和“替沙皇感到羞愧”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
(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这场斗争”指的是什么 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二的预测
(3)材料二中,“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参考答案(1)原因:参加对拿破仑战争的军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印象,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并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产生不满。行动:1825年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和废除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2)斗争: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将与工业发达的西欧国家发生冲突。事件:克里米亚战争。
(3)希望遭受打击的俄国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49年,俄国颁布了《法律大全》,规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 )
A.封建主要服从沙皇的命令
B.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受地主绝对支配
C.农民的债务负担十分沉重
D.封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农民的自由
解析“在法庭上对……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表明农奴在司法上受地主支配;“债务要由农民偿还”,表明农民在财产上受地主支配;“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家庭事务”,表明农民的人身受地主支配。
答案B
2出生于1753年的尼拉涅夫是大地主米基扬诺夫的农奴,按照当时俄国的法律,他( )
A.有离开主人的权利
B.逃亡五年后可成为自由人
C.有权抗议主人的虐待
D.必须无偿为主人服劳役
解析农奴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的生活无保障,政治权利更无从谈起。在农奴制下,农奴必须无条件地给领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
答案D
3某班同学在探究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落后的根源时,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应是( )
A.沙皇专制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
B.农奴制度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
C.穷兵黩武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
D.市场狭小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
解析19世纪中期,俄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上,而阻碍其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农奴制的盛行。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4赫尔岑曾说:“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的死刑终于唤醒了我童年的精神睡梦。”“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最有可能是指( )
A.“十二月党人”
B.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军人
C.布尔什维克党
D.发动暴动的农奴
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和废除农奴制的起义。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促进了俄国年轻一代民主主义者的觉醒,赫尔岑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答案A
5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解析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而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源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
答案B
6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中欧各国政府的灾星,是加害欧洲社会一切进步阶层的妖魔,但是后来却因为把握不住外交的方向,走向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以致跌下去摔死了”。尼古拉一世“摔死”的主要原因是( )
A.镇压主张效仿西方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B.严厉压制要求废除农奴制度的激进派
C.维护农奴制度反对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
D.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并同英法等国交战
解析“把握不住外交的方向”是指尼古拉一世发动克里米亚战争,“走向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是指在战争中俄国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
答案D
7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 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 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 )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解析本题中的俄国贵族认为即便废除农奴制,农业照样会出现问题,对废除农奴制持反对态度。
答案A
8观察右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国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解析图中所示部分的土地是农奴高价赎买的份地,其所有制形式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B
91876年俄国一位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了沙皇专制统治
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农奴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一块份地。分析材料,可知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B项。
答案B
10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
A.农民成为廉价雇佣劳动力
B.农民被迫购买商品
C.农民必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承担封建义务
解析农奴制改革中,农民所付的份地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因此,1861年改革打着解放农民的旗号,对农民进行了一次残酷的掠夺。
答案C
11废除农奴制“标志着俄罗斯开始从农业过渡到工业发展,为发展私人的积极性与创业注入了动力”。“为……创业注入了动力”主要是指这次改革( )
A.表明了政府鼓励创业的决心
B.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C.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D.将土地经营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解析1861年改革,解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等问题,因此,它为“创业注入了动力”。
答案B
12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是因为
( )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是在借助资产阶级力量基础上进行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确立起来
解析判定一场改革的性质,最关键的是看其产生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这场改革客观上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答案C
13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赎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并没有彻底获得人身自由。
答案D
1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但在俄国的农村仍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挑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俄国的司法改革不彻底
B.俄国的司法改革进程不均衡
C.俄国司法改革仅是形式
D.司法改革对农民来说不公平
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涉及农村司法改革,并没有说明城市司法改革的情况,所以不能根据这一点就简单地得出俄国司法改革仅是形式的结论。
答案C
15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不能防止”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 )
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农奴制改革残余力量的存在,最终使俄国没有避免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10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10分)
参考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了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滞不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滞不前” 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1)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地位: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论证: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答政治民主化亦可)。(共12张PPT)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学习要点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与发展。
(2)俄国工场手工业的艰难发展。
(3)19世纪中期俄国新思潮的涌动。
(4)克里米亚战争。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一、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1.确立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农奴制开始形成。17世纪中期,农奴制正式确立。
2.发展
(1)18世纪,历代沙皇都强化农奴制:
①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②18世纪中后期,沙皇将大量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贵族宠臣,还把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
(2)19世纪中叶,俄国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农奴。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二、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危机的加深
1.农奴的反抗斗争不断增多
(1)原因:农奴遭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农奴每周要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生活贫困不堪。
(2)表现: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越来越多。
2.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1)原因:在农奴制度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2)表现: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但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及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
(3)影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这一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3.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表示不满。
②概况:1825年,一些军官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但遭到了残酷镇压。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进步知识分子要求废除农奴制的呼吁:
①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②概况: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激进派要求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4.农奴制危机的总暴露——克里米亚战争
(1)起因:
①俄国: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
②英法: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2)概况:
①1853年,俄国派军队侵入奥斯曼帝国。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
②英、法联军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55年秋,俄军战败。
③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3)俄国战败的原因:俄军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后勤供应不足,俄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
(4)影响: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俄国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问题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俄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哪些解决危机的途径 对此,你有何看法
(1)危机的表现:①内部危机:首先,农奴制的存在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一方面,农奴遭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们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另一方面,一部分有识之士要求推翻农奴制度,不断进行鼓动和宣传,开展反抗斗争。其次,农奴制严重阻碍着俄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②外部危机:农奴制的存在使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对外扩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问题
(2)途径与看法:①第一种途径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农奴制。1825年“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就是其最初的尝试。19世纪中期,以赫尔岑等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宣传农民革命思想,号召推翻农奴制。但是,由于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新兴的阶级力量还不能承担起领导革命的任务,这一途径是难以实行的。
②第二种途径是一部分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解决农奴制的危机。这一主张符合控制国家政权、拥有强大实力的沙皇维护统治的需要,并最终得以实现。
问题
【例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劳动者的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农奴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在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缺乏劳动兴趣,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反映出农奴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俄国迫切需要社会改革,否则就无法改变落后的状态。
答案:B(共6张PPT)
一
二
一、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前因后果
1.前因
(1)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思潮的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争论。
(4)克里米亚战争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
(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系列公民权利。
(2)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交付赎金购买份地。
(3)组织: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一
二
3.后果
(1)实现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2)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3)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一
二
二、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全面评价
1.进步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一
二
2.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做了一些让步。
(2)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和奴役。
(3)不彻底性。
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消灭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础巩固
1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
A.解放农奴并剥夺其土地
B.解放农奴并分给其一定土地
C.强化农奴制以巩固统治
D.发动革命以求彻底解放农奴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中的“防止俄国的暴动”判断出“我”代表的是地主阶级。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该法令的内容肯定不包括( )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地主再也不能赠送和抵押农奴
C.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D.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
解析根据法令规定,农民在赎买份地前,必须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即使在完全获得自由后,也要对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3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发动克里米亚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B.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压力
C.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D.拟订改革法令,下发各地进行讨论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最大的阻力来自封建地主,因此他首先借助舆论的力量,以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压力。
答案B
4“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获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解析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的大小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可排除A、C两项;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
答案D
5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评述正确的是( )
1861年解放农奴后民众向亚历山大二世欢呼
A.图片反映出农奴因获得自由而非常兴奋
B.图片反映出俄国社会各界都赞成废除农奴制度
C.图片反映出1861年改革赢得了广泛支持
D.图片反映出农奴制改革彻底改变了农奴的处境
解析“欢呼”者是获得解放的农民,他们因通过改革获得了人身自由而对沙皇表示感激。
答案A
6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
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解析1861年改革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达到题干中的“一切都变了”,他们还受到一定的约束,还要承担繁重的义务。因此,这位官员的话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C
7史学界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这次改革( )
A.顺应了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B.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
C.彻底改变了俄国政治体制
D.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解析农奴制是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落后的根源。废除农奴制,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列宁
(1)1861年改革怎样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除1861年改革外,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还有什么有利的条件
参考答案(1)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61年前后,其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能够借鉴西欧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
能力提升
1在农奴制改革前,俄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方案。安涅奇卡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写信表示,自己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看到农奴解放。安涅奇卡的这种态度实质上代表了( )
A.商业发达地区地主的利益
B.农业发达地区农奴主的利益
C.草原地区农奴主们的利益
D.工业发达地区农奴主的利益
解析在当时俄国主要的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安涅奇卡的态度实质上就代表了这部分人的利益。
答案B
★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解析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这表明在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束缚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B
3某班同学在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解析废除农奴制度,给农奴一定的人身自由,允许他们赎买一定的土地,这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大冲击。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答案D
★4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 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原因: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材料一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若认为材料二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材料三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