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___。
(2)曹丕死后,_______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2.建立:266年,_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__
为都,史称西晋。蜀司马懿司马炎洛阳3.统一:____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统治:
(1)制定了一系列优待_______________的政策,以保护
他们的利益。
(2)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_________,处处
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280大地主、大贵族雄才大略5.衰落:八王之乱
(1)原因。
①_______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②西晋统治腐朽,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③_______昏庸无能。
(2)概况:为争夺_________,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在
_____一带展开混战。晋武帝晋惠帝中央政权洛阳(3)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
落。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
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_高潮。人口迁徙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_____、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东汉2.内迁:
(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_______,由西向东迁入陕西
关中。
(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_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
山西一带。
(3)_______的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
地区。氐族和羌族匈奴鲜卑族三、政权更迭
1.十六国:_____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
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西晋2.前秦:
(1)统一:4世纪后期,_____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_____
_____。
(2)统治:苻坚任用汉人_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
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
提倡儒学。
(3)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氐族黄河流域王猛【微点拨】
☉易错点: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蜀、魏、吴。
☉易混点: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关键点1:“八王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关键点2:“八王之乱”实质上是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微思考】
西晋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统治集团缺乏雄才大略,生活上奢侈腐化,晋惠帝智力低下。
(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微阅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解读】天空是蔚蓝的,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一阵轻风吹过,草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有牛羊闪现出来。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图解历史】时期:东汉、魏、__时期。
民族:氐族、羌族、__、
羯族、__。
A:___ B:_______
C:_______ABC晋匈奴族鲜卑族【知识构建】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魏晋时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都有哪些民族?他们作出了什么贡献?【三国归一】
材料一 三国实力比较表(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哪一国的实力最弱?最终是哪一国完成统一?标志事件是什么?
提示:魏国。蜀国。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八王之乱】
材料二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西晋]鲁褒《钱神论》材料三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材料四(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
提示:原因:大地主、大贵族等统治阶级唯利是图,追求享乐;分封制使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民族迁徙】
材料五(3)根据图示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指出北方民族开始迁往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提示:特点:北方民族迁入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民族: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任意回答三个即可)(4)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提示:原因:北方战乱。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有利于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一、选择题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其顺序应该是 (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于263年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皇位,建立西晋,魏国灭亡;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2.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 )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 (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晋的都城是洛阳。
4.(2017·长沙模拟)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5.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不能说明的是 ( )
A.统治阶级昏庸腐朽
B.大贵族生活腐化
C.当时社会富裕
D.统治阶级缺乏雄才大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西汉皇室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家族利益,才出现斗富的情况,而非社会的富裕。
6.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其根本目的是 ( )
A.争夺地盘 B.争夺皇位
C.统一全国 D.巩固统治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7.“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是说的哪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 )
A.官渡之战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五胡”内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以来”“扫地无遗”,反映了“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灾害。
8.(2016·盐城中考)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东汉末年以来北人南迁的原因。根据材料,关中地区人口锐减,扬州和荆州人口增加,结合史实可知,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短暂。导致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阶级矛盾的尖锐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解析】选A。西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无能,生活奢侈腐化。除此之外,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10.“五胡闹中原”指的是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五胡”不包括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蒙古族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魏、晋时期,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相继迁入中原地区,史称“五胡闹中原”。
11.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12.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 )
A.氐族 B.羌族 C.匈奴族 D.羯族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前秦是由氐族建立的。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
材料二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解析】第(1)(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注意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及相关语言组织的条理性。
答案:(1)“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22张PPT。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
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司马懿1.西晋的建立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63年,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尽归司马氏”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 魏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晋伐吴图晋灭吴统一中国
279年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吴都建业。
280年三月,吴主孙昭向晋将王浚投降,吴亡。经过九十年的分裂混战,至此中国又重新统一。
2.八王之乱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西晋初年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实行分封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原因: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危害: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威胁中央统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破坏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灾难。 石勒起兵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11年4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6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8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西晋的短暂统一,给我们留下了什
么教训?以史为鉴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1.西晋第一个皇帝是( )
A.司马懿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炎
2.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
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
这一现象的直接有关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
B.“八王之乱”的结果
C.汉族文化的吸引
D.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B4.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
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
西晋时,我国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
A.匈奴 B.鲜卑
C.蒙古 D.羯 AC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