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文档属性

名称 4.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4 16:46:13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
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时间:____年,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3833.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逃回北方。
4.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的著名战役。
5.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的状态。以少胜多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建国:4世纪后期,_____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__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
2.目的: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孝文帝立志用文治
_________。鲜卑十六国移风易俗3.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_____。
(2)推行汉化措施。
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禁用鲜卑语。
②以_____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_____。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等。
4.重大影响:促进了_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民族交融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农业技艺畜牧君主专制汉语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微点拨】
☉易混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是其直接目的。
☉关键点1:东汉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关键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微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提示:(1)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2)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借鉴;
(3)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4)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
(5)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微阅读】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解读】孝文帝下诏书:“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反映了孝文帝对中原文化的向往,愿意抛弃自身民族特征并自主汉化的政策态度。【图解历史】战争:__  
双方:__和东晋
地位:中国古代__的著名战役
A:_________
B:_____
C:_________ABC淝水之战前秦以少胜多【知识构建】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烽烟再起】
材料一 苻坚说:“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与哪一次战役有关?它同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役有类似的特点?
提示: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它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苻坚骄傲轻敌。导致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骄兵必败。【革故鼎新】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3)“魏主”指的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提示:“魏主”指北魏孝文帝。原因:平城是用武之地,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改革减少阻力;洛阳是多个王朝的都城。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4)依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其改革的内容。
提示:改汉姓。说汉话;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礼法。(任选一项即可)(5)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提示:不同意。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民族交融】
材料四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就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
材料五 北方少数民族的墓葬壁画(6)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了北方各族的坐具;少数民族逐渐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行农耕。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一、选择题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383年(4世纪时),前秦王苻坚企图一举灭亡东晋,发动淝水之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2.(2017·苏州期末)淝水之战作为著名战役的典范而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破釜沉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
3.《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是日本著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的史学巨作,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下面哪个选项不会出现在作者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中 (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淝水之战的有关情况,知道苻坚攻晋是不得民心的。
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魏的建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可知图中A政权是北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 (  )
A.曹魏 B.前秦 C.北魏 D.东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晋位于南方,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
【拓展延伸】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统一局面
(1)曹魏统一了北方。
(2)西晋的短暂统一。
(3)前秦的统一。
(4)北魏的统一。
6.(2017·济南质检)“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分封制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都属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措施。故选D。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  )
A.澄清吏治 B.提倡汉化
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革除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8.(2017·衡阳期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是
 (  )
A.采用汉制汉礼 B.使用汉姓
C.与汉族联姻 D.迁都洛阳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魏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9.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北方民族大融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0.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官制,汉族的饮食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上述图片是民族融合的表现。
11.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人将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汉族人将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是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表现,不是其影响。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族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材料二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 “汉人胡食”“胡人汉服”。
(1)材料一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改用汉人的‘元’姓”“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归纳得出。据此进一步解答第(2)题。第(3)题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得出。
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贵族联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45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交融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淝水之战 (1)东晋的建立
时间:公元317年
建立者:司马睿
都 城:建康晋元帝司马睿 谢安(320~
385年),字安
石,陈郡阳夏人,
东晋政治家。谢安(2)前秦政权的强大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
立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视人
才,励精图治,统一
了黄河流域。   假如你是一位战地记者,
请你介绍淝水之战的情况。战地报道1谢 安淝水之战 383年10月(谢)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屣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晋书·第四十九章》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
不能统一江南,反而被东晋打
败,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
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
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
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
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
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各抒己见淝水之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2.北魏孝文帝拓

珪北魏的建立 孝文帝(467~499
年),姓拓跋,名宏,献
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
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
立为太子。五岁时,年
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
就禅位给他,二十四岁
时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 。孝 文 帝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2)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改革的原因: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 根据视频请你概括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有哪些?
看谁概括的简单准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494年北魏迁都洛阳服饰方面北魏供养人服饰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
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
冠制度。从普通老
百姓到大
臣皇帝的
服饰均已
汉化鲜卑族改汉姓姓氏方面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尊老 养老礼法方面 请用现代文解释以上文字,指出这一措施的历史作用。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语言方面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
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与汉族通婚胡床 《木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
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
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木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
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
  《木兰辞》的最后,借“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一争高低的豪迈气
概。 诗歌赏析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使北方各族接受了
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
进北方大融合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
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
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
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
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
的灭亡。畅所欲言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取长补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渐融合一体的历史趋势,是历史的进步的表现。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
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
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
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放飞思维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
程。今天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
的同时,我们也在书写着将来
的历史。 各族人民
长期接触民族融
合趋势北魏孝文
帝改革迁都
洛阳改革
措施促进民
族融合1.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
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无关
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B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
因是(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A3.《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
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迁都以后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 D4.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
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A5.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拓跋氏,皆改姓元氏。诸
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二: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图)回答:(1)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依据材料一、二概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
展的作用。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服为
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各民族共同
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