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4 22:1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2013年9月,丝绸之路沉寂1200多年后,新一届政府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开启中亚之旅,倡议用新的合作模式,呼吁
“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的视野。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丝绸之路能够得到如此关注,他是怎样的一条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听老师讲解
对于新疆的学生,对丝绸之路并不陌生,用图片加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新丝绸之路进一步了解
新课教学
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问题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教师总结,特别要讲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辛,中途被匈奴擒获,不忘使命,忍辱负重,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让学生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问题3: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思考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二、丝绸之路提问: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三、对西域的管理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问题: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什么时候设立,有什么意义?【延伸】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1.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在地图上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置2.简单描述当时西域各国的情况。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之前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后来又为何攻打匈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为了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学生以地图为媒介,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经历的地方。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政治经济间的来往,东西方文化和物品不断沿着这条道路进行交流,这就是闪耀几千年的丝绸之路学生阅读资料,在地图上标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讨论问题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域都护府的相关信息并回答问题。
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通过讨论,认识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产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作用,以及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张骞的精神和我国古代泱泱大国的风范,最后,欣赏《梦驼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