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打包3套)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打包3套)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15 15:23:44

文档简介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学科
数学
课题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时
2
日期
一、教学目标:总目标: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递进目标: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该单元的知识结构以后,为后面的课提供用结构的经验。弹性目标: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包括的内容有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也为后续学习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做铺垫。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都是以一个个情境来导入教学,《过河》创设了“过河”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和“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这两个问题,列出了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顺序的作用。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小括号里的加减法,再算小括号外的乘除法。2.学生实际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还带有小括号,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它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就更加抽象,难以理解。3.困难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运算顺序不准确、忘记加上小括号、脱式计算得数不准确、书写不规范、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没有看清楚不认真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大问题一:出示情景图,说说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全班交流:“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收集学生的问题,把需要计算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在找齐数学信息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信息。(交流时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中给出的数据,还要关注数据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自主寻找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只要提出合理的问题,都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中给出的数据,还要关注数据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读图的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引发思考
大问题二:解决问题“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能用列算式的方法算一算吗?根据收上来的问题,再提出大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该问题。(学生会分步列式,可能会出现综合算式,也可能会出现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算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理解)
学生完整叙述问题(既要有问题,也要有相关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各自不同的解题方法。把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同学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算法,讨论列算式的解决方法。学生对自己的列式进行订正反馈。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用画图等方式帮助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情境和实际学习经验探索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学生出现的错例产生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讨论、交流,初步感受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必要性,巧妙的引出小括号在计算(29+25)÷9的过程中,体验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神奇作用,并初步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
大问题三:解决问题“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完成。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通过交流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了新的知识。
三、深度分析
大问题四:观察以上的算式,在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并介绍小括号的作用。
学生对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题进行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全班尝试并总结出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对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的强化应用。这样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思维非常有益。教学过程完全放手给学生,尊重他们的学习经验、学习感受,同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引导,也是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奠基石。
四、拓展应用
大问题五: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对学生提出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整个过程的学习进行升华和深入探究,巩固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明晰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时刻把学生当做教学主线,教师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重点部分让学生交流、合作。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买文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法:引导发现

法: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具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
(1)提问:笑笑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2)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8÷3+4

(3)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3.
解决问题。
(1)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
3
-10÷2
=6+4
=3-2
=10(元)
答:(略)
=1(元)答:(略)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法:引导发现法。

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课时:2
教学准备:挂图,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三、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试一试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