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5 06: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亵渎(dú)  枘凿(záo)  气吞斗牛(dòu)  弥留之际(mí)
B.诅咒(zǔ)
伫立(zhù)
恪尽职守(gé)
舐犊之情(shì)
C.谀词(yú)
忐忑(tè)
强聒不舍(guō)
一抔黄土(póu)
D.扶掖(yè)
陨落(yǔn)
怒不可遏(é)
心无旁骛(wù)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佝偻
涕泗横流
重蹈覆辙
无与仑比
B.睿智
言行相顾
断章取义
媚上欺下
C.深遂
恼羞成怒
黎民百姓
无可奈何
D.纽带
廓然无累
勃然大怒
登峰造及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某些小报专爱断章取义,歪曲别人谈话的内容,以制造假新闻。
B.每个公务员都应该恪尽职守,不能徇私枉法。
C.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不懈的追求。
D.新来的王校长豁然开朗,性格谦和,平易近人,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4.(2015,大连)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5分)
①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②它有很多种类,在春节期间张贴的,称为春联。③如“一元复始,听爆竹声声辞旧岁,万象更新,看梅花点点迎新春”,就是一副年味儿浓郁的春联。④春联在寥寥数语中寄托着人们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可谓寓意吉祥、语言简洁。
(1)请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改写第②句画线部分,使表达更生动。(2分)
示例:在春节期间为大家送来祝福的,是春联。
(2)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1分)
上下联中间的“,”改为“;”
(3)第④句中的语句前后不呼应,请写出修改建议。(2分)
示例:把“语言简洁”“寓意吉祥”互换位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木糖醇最大的优点就是防龋齿功效,人们将其制成口香糖,在咀嚼时口腔内分泌大量唾液。唾液多了________。
①减少了对牙齿的酸蚀 ②抑制了细菌在牙齿表面的吸附 ③从而起到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的作用 ④既可以冲洗口腔、牙齿中的细菌 ⑤也可以加大唾液及龋齿斑点处碱性氨基酸及氨浓度 ⑥使口腔内PH值下降,使伤害牙齿的酸性物质被中和稀释
A.④⑤⑥①②③
B.④⑤⑥②①③
C.⑥②①④⑤③
D.⑥①②④⑤③
6.名著阅读填空。(4分)
(1)《傅雷家书》凝聚着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2)傅雷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7.根据提示默写。(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3)苏轼的《浣溪沙》中写农村生活的清新、温馨和祥和的句子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8.班级举行以“青春,谱写激情的乐章”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演讲·咏唱青春
请根据语境,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写出你对青春的理解。(3分)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2)梦想·点亮青春
美国的某中学曾经举办过一次马拉松比赛,在那次比赛中,引人注目、受到表扬的,除了遥遥领先、荣获第一名的那位男生之外,还有远远落后但坚持到底的最后一名男生。荣获第一名的那位男生后来成为一名专业的长跑运动员;而苦苦地跑在最后一名的那位男生,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通过含辛茹苦的磨砺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终成为受世人瞩目的一代伟人——他就是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
追求梦想,风雨兼程。不论是佼佼者,还是落伍者,你都是赢家。请结合上面文段探究其原因。(2分)
示例:不管跑得快还是跑得慢,都可以享受比赛的过程,可以在比赛中培养坚忍毅力,最终获得成功。(意思对即可)
(3)修养·装点青春
学校要求遵守行走礼仪常规:进出校园、集会、就餐等集体活动,都要求按线行走,不得追逐打闹。规定提出后,“流星雨”在学校网站发表评论:
我们是00后,自由、个性是我们的标签。步伐的轻重缓急,队伍的曲直长短,何必拘泥?
假如你是“流星雨”的同桌,你将怎样劝说他?(3分)
示例:行走之礼,是个人气质与修养、团队精神的直观再现。自觉踏线,步伐矫健,方能彰显青春风采,怎能不按线行走呢?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原创题)(12分)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
徐 鹏
①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日听到某县扶贫办的同志说了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我们实施的‘点穴式’扶贫,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准度,取得明显成效。”
②“点穴式”扶贫,形象生动,实质就是精准扶贫。
③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不难想象,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怎能精准识贫?
④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盲目施策,最忌“大水漫灌”、浅尝辄止。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单就“发展生产”而言,面广量大,方法众多,尤须练好点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而需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
⑤点穴治病,合力为上。精准扶贫,需要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合力实现。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⑥点穴治病,祛病为本。点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精准扶贫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人民日报》2016年1月6日)
9.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要实施“点穴式”扶贫、脱贫,避免盲目性,提高精准度。
10.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作者将贫困比作病,将精准扶贫、脱贫比作点穴治病,并指出点穴治病的方法、步骤、根本目的,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精准扶贫、脱贫要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施策、齐心协力、除去贫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
11.画线的四句话的顺序能互换吗?为什么?(3分)
不能,因为这几句话之间体现了“点穴治病”、精准扶贫的逻辑顺序。
12.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句话好一些,并说出理由。(3分)
A.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怎能精准识贫?
B.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不能精准识贫。
A句好,A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更能突出识贫须练就坚实的识功,识贫要做到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准确统计。
(二)(2015,包头)(15分)
我们总该信点什么
信仰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犹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灯,有了这盏明灯你就不会偏离方向。心中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敬畏,没有了道德准则,是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什么也不缺,只缺信仰呢?
自然,这和我国传统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有关。与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怀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然不同,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向来有浓厚的现实性、功利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祈求神灵帮助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很容易放弃信仰。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信仰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出了大问题。
目前中国教育的危机是我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没有其他的一切,诸如道德良知法律信仰。我们随便在大街上找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读书,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离不开“考一个好大学”,我们的家长也时刻在向孩子灌输着这样一种观念:努力读书,就为了今后过得比别人好。至于学校,虽则也冠冕堂皇地说什么培养完全人格,可是,言不由衷,总让人怀疑是套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眼里只有学业成绩,只有考试分数,至于谈到教育的目的,一说到是为国家、为人类,就嗤之以鼻,讥笑为“伪崇高”。道德良知法律的教育,都靠边站了,哪来的什么信仰教育?教育工作者年终评奖,看的是成绩,职称晋级看的还是成绩,至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完全人格,是从来不闻不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信仰,也就在这种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中流失了。
因此,尽快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让人们有所“信”,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里,我不妨将梁启超的话重新提起,以鞭策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作者:谢浮名,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2月下旬,有删改)
13.简要分析文章开篇使用的论证方法。(3分)
比喻论证。把“信仰”比作“明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对比论证。将“有信仰”和“没有信仰”进行对比,论证信仰的重要性)。
14.我国传统宗教信仰和别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4分)
①我国的传统宗教信仰有浓厚的现实性、功利性;②别国的宗教信仰重视彼岸世界的情怀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
15.联系下文,指出文中加点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①教育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关心国家、人类的命运;②是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16.目前中国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3分)
①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考一个好大学”。②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孩子“今后过得比别人好”。③学校其实真正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17.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概括这三方面内容。(3分)
①信仰的重要性。②唯分数至上的教育导致信仰缺失。③教育要重新建立诸如道德、良知、法律的信仰体系(或:教育要教人学做现代人)。
(三)(14分)
一袋百家米
李星涛
①春节长假,我每天都要伏案五个多小时,精心修改一部长篇小说稿。累了我便踱出家门,到路上随便走走,放松放松。
②也许是春节,人们都呆在家里的缘故吧,路上的行人寥寥可数。“同志,你拾到过我丢的50多块钱吗?”突然,一个苍老的声音传了过来,吓我一跳。我抬头一看,是个要饭的老头,腰弯得厉害,头发花白,右手拄着一根木棍,左手拎着一个白色的破口袋。他看着我,目不转睛,似乎在等待着满意的回答。我说:“我没有看见,也没有拾到!”老头的目光暗淡了下来,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道:“我一个年关就要了这些钱呀!”说完,老头又拄着棍,低着头,顺着路边寻找起来。
③我从后面观察起这位老人,他左腿有点瘸,右脚每向前迈出一步,左脚须离地寸许,往外一甩,才能着地。我心里不由滋生一股怜悯之情,悄悄从口袋里掏出60多元钱,往路边一扔,然后大声喊:“老人家,钱在这儿!钱在这儿!”未等老人转过身来,我已快步将钱拾起来,送到老人手里,急匆匆地走了。已经到了家门口,我还看见老人站在远处,打着眼罩往我这儿看。
④年初八,雪搓棉扯絮般地下了一整天,地上积雪有半尺厚。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那个要饭的老头,肩上扛着一袋什么,站在雪地里。我还没有开口,老人一个踉跄将口袋从肩上放了下来,说:“好心人!那天的钱是你故意给我的,我丢的钱都是零票子。因为急着等钱给老伴治病,当时我就没有找你还钱!”我赶紧邀请老人进屋说话,老人不愿意,他怕鞋上的雪会弄湿了我家地面。老人把口袋打开,原来是白白的大米。“我没有什么可报答你的,这是我几天来要的几十斤百家米,留给你家孩子吃。吃了百家米,你家的孩子会受到好多人保佑的!”看着老人头发上的白雪,看着老人送给我的白米,我不由鄙夷起自己来,觉得先前对老人滋生出的居高临下的怜悯,实在是亵渎了这位善良的老人!
⑤那天晚上,尽管我和妻子使出了各种各样留客的招数,老人还是没有留下来吃饭。门前的雪地上,只留下他的两行脚印,右边的深些,左边的浅些,不一会儿,又被纷纷扬扬的大雪掩盖得没有了踪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2分)
“我”在街上看到一个腿脚残疾的要饭老头四处寻找自己讨来的50多块钱,“我”于心不忍,故意扔下自己的钱给了他。几天后老人背着讨来的百家米来谢恩。
19.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他左腿有点瘸,右脚每向前迈出一步,左脚须离地寸许,往外一甩,才能着地。
既表现老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是“我”滋生怜悯之情的缘由;同时,这个细节也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
20.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环境描写。寒冷的天气衬托出老人送米的艰辛,更加凸显了老人的心地善良。
21.文中以“一袋百家米”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①“一袋百家米”是老人善良品质的载体,承载着老人的感激之情;②“一袋百家米”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出“我”对老人的尊重之情;③凸显出老人纯洁的心灵,揭示出文章的中心。
22.文中老人要饭送米的举措令人感动。结合生活实际,请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社会上的这些弱势群体。(3分)
示例:尊重理解他们,用真心对待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三、作文(50分)
23.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一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