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后习题:4.15离骚(节选)含答案
15 离骚(节选)
训练15 离骚(节选)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奇葩(pā) 修姱(kuā)
鸷鸟(zhǐ)
謇(jiǎn)
B.侘傺(chì)
揽茝(chén)
革几羁(jī)
偭(miǎn)
C.延伫(zhù)
谣诼(zhuó)
骚体(sāo)
忳(tún)
D.攘诟(rǎnɡ)
溘死(kè)
芰荷(zhī)
谇(suì)
答案C
解析
A项,“鸷”应读“zhì”;B项,“茝”应读“chǎi”;D项,“芰”应读“jì”。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自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入朝廷当官)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⑤⑦ B.①③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②诼,诽谤;④朕,我,“皇帝的自称”是后起之意;⑥攘,容忍;⑧苟,只要。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导学号57950071)
A.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答案B
解析
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在下列横线上补出原文诗句。
(1)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
(2)表现诗人疾恶如仇、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诗句:“
”
(3)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
(4)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导学号57950072)
小梁州·九日渡江①
汤 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②,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江:指长江。②棹:划船。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本曲抒写了作者落魄江湖间的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旅情愁。首句刻画了萧瑟秋风中孤独泛舟,渺无去处的孤独者形象;“伤心无句”抒写了主人公落魄江湖,怀才不遇的悲慨;“相知几个白头”,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2)运用了拟人和情景交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手法,“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以人的情思,同时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
三、语言运用
6.根据例句补写两个例证,构成排比句。
心正则笔直。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答案示例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
解析举例要符合主旨“心正则笔直”。
7.(1)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2)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1)人物故事: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叶
(2)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2017-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后习题:4.19南朝诗两首含答案
19 南朝诗两首
训练19 南朝诗两首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潜虬/遒劲 惭怍/柞树 徇私/询问
B.烦闷/闷热
眺望/轻佻
芳甸/玷污
C.衾被/子衿
分散/流霰
喧哗/渲染
D.单薄/薄被
拙劣/挖掘
萋萋/凄凉
答案C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qiú,z
( http: / / www.21cnjy.com )uò,xùn/xún;B项,mèn/mēn,tiào/tiǎo,diàn;C项,qīn/jīn,sàn/xiàn,xuān/xuàn;D项,bó/báo,zhuō/jué,qī。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栖川怍渊沉 怍:惭愧。
B.无闷征在今
征:出征。
C.灞涘望长安
涘:水边。
D.白日丽飞甍
甍:屋脊。
答案B
解析B项,“征”的意思是“验证,证明”。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不宜妄自菲薄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答案D
解析A项,为“微薄”。B项,为“轻视,看不起”。C项,为“厚度小”,与“厚”相反。D项,为“迫近,逼近”,与例句相同。
4.对《登池上楼》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57950082)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之意。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优美生动,写情真挚坦诚。
答案C
解析优美的春光更加勾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故C项理解错误。
二、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57950083)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参考答案梅子,芭蕉,柳花。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闲。闲居的诗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在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三、语言运用
6.仿照示例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化用某一诗句,意蕴丰厚,有文采。
诗歌是什么 是一首永恒的歌,是草堂茅屋里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长叹, ,是雨打黄昏的一片哀愁。诗歌是什么 是一段深深的情, ,月上柳梢见证爱情, 。
答案示例是栏杆拍遍的一腔悲愤 落日浮云诉说友谊 青天明月笼罩亲情
解析注意前后语境的限制,以及内容与句式的协调一致。
7.(2016·湖北宜昌一中、龙泉中学联考)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某父子》,配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的旨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
要求:①描述画面情景;②运用两种修辞,使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60字。
答案示例儿子西装革履,老父布衣短衫;儿子闲庭信步,老父右提左挽。却不知,到底是寸草心懵然,还是三春晖太暖
解析本题从描述画面角度考查正确运用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辞手法。画面右上角的文字表明画中人物为父子关系:子在前,父在后;子西装革履,父布衣短衫;子轻松悠闲,父双手负重。描述时注意细节,宜用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2017-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后习题:4.17汉魏晋诗三首含答案
17 汉魏晋诗三首
训练17 汉魏晋诗三首
一、夯基训练
1.对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迢迢(遥远的样子)
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盈盈(河水满溢状)
B.子衿(衣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情思连绵不断)
三匝(周围)
C.零如雨(落下)
不成章(原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擢素手(举起,摆动)
D.守拙(守住愚拙)
暧暧(温暖的样子)
旧恩(往日的情谊)
答案C
解析A项,“盈盈”是水清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样子。B项,“匝”是“周”的意思,与“周围”的含义不同。D项,“守拙”是“安守本分”的意思,“暧暧”是“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D
解析“自然”这里指田园,又指天然本性;今指大自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57950076)
A.王大爷自从中风后就不能说话,朋友前来看望,他只能含情脉脉。
B.讨论会上,大家谈起腐败害国的话题,一个个义愤填膺,慷慨激昂。
C.只要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何愁没有天下归心的局面。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的有生之年极其短暂,不努力拼搏,将来会后悔的。
答案A
解析“含情脉脉”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感情,这里使用对象不当。
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的诗作,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诗继承了乐府传统,反映了时代动荡、社会离乱,抒发了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构思精巧,比喻形象,情景交融,语言平实,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B.曹操是建安诗人的代表,他注重学习乐府民歌的手法,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华丽的辞藻,又有雄健的笔力、浑厚的气象。
C.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形式一样是从民间产生的。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而东汉文人的五言诗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
D.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黑暗腐败的社会中看惯了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篡夺、阴谋、危机,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坚决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他放弃了兼济苍生的理想,无意于现实社会的斗争,因而“归田”其实是一种逃避主义,是消极不可取的。
答案D
解析D项,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种逃避主义,也不是消极不可取的。
二、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导学号57950077)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情景,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颔联、尾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用反衬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气;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三、语言运用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
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
( http: / / www.21cnjy.com )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解析注意抓住特征描写景物,表达的感情要恰当。
7.假如你是某大学校园电视频道工作人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要在第一时间以滚动字幕的方式向同学们通报下面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因技术条件所限,字幕只能使用汉字,且不超过
20字),那么,字幕内容应怎样拟写
(导学号57950078)
为了丰富群众春节期间的生活,充分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淡季旅游资源,人民公园推出吸引游客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春节期间(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在校大学生持学生证购票游人民公园,票价在原来的基础上优惠60%。
答案示例初一至十五持学生证游人民公园票价四折。(时间、持证、游园、优惠四个要点)
解析根据题意,应首先从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然后整合成句;注意“只能使用汉字”的要求和字数限制。2017-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后习题:4.16孔雀东南飞(并序)含答案
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训练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狭隘/溢美 儒教/懦弱 锤炼/椎心泣血
B.缝纫/坚韧
铃铛/饼铛
纨绔/阪上走丸
C.窈窕/执拗
纤巧/拉纤
哽咽/狼吞虎咽
D.磐石/涅槃
踯躅/踟蹰
磋商/嗟来之食
答案C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ài/yì,r
( http: / / www.21cnjy.com )ú/nuò,chuí;B项,rèn,dang/chēng,wán;C项,yǎo/niù,xiān/qiàn,yè/yàn;D项,pán,zhí/chí,cuō/ji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留待作遗施 施:赠送,施与
B.适得府君书
适:恰好
C.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D.寻遣丞请还
寻:不久
答案B
解析适:刚才。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同一类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否泰如天地
D.我有亲父母
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偏义复词,分别偏在“姥”“作”“母”上。而C项“否泰”不是偏义复词。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可断来信
B.叶叶相交通
C.府吏见丁宁
D.感君区区怀
答案C
解析C项,古今义相同,嘱咐。A项,信使,报信的人,这里指媒婆;B项,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D项,诚挚。
5.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府吏见丁宁
②渐见愁煎迫
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
②怅然遥相望
D.①故作不良计
②大人故嫌迟
答案A
解析A项,①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②被,介词。B项,都是代词,相当于“这样”;C项,都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D项,都是故意。
二、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导学号57950073)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说明时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57950074)
上太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
( http: / / www.21cnjy.com )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三、语言运用
8.请为《孔雀东南飞》的男主人公写一则简要的评语以表达自己对他的评价。不超过20字。
答案示例(1)忠贞不渝,懦弱无能。
(2)虽生性懦弱,却也不惜拼死反抗,其勇可嘉!
(3)忠于爱情,敢于坚持,信守诺言,多情重义。
(4)一个信守诺言、敢于反抗、勇于担当的爱人。
解析要纵观全文,结合全诗主旨,中肯评价。
9.(2016·四川凉山检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下面是一则有关“4·23世界读书日”的创意广告,请写出该广告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导学号57950075)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案示例构图要素:两本卷起的书组成一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远镜。图形寓意:书本就如望远镜,有了书本,通过认真阅读,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感知身边世界的丰富、深邃与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4·23世界读书日”指明了分析思考的方向,图形中卷起的物品是“书本”,组合的形状似“望远镜”;喻指书本如同“望远镜”,通过读书可以了解世界。作答时应体现广告“创意”的内涵。
易错提示
“创意”,顾名思义,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画面的创意在于将“读书”与“望远”结合起来,揭示了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