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5.2伶官传序含答案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乱者四应(yīnɡ) 以一少牢告庙(告诉)
B.仇雠已灭(chóu)
系燕父子以组(组合)
C.盛以锦囊(shèn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D.与尔三矢(shǐ)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解析:A项,“应”应读“yìnɡ”;告,祭告。B项,组,绳索。C项,“盛”应读“chénɡ”。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解析:A项,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函梁君臣之首
解析:A项,“兴”“亡”为动词的使动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B项,“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乱”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D项,“函”为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盛以锦囊
解析: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A、B、D三项均省略宾语“之”,C项省略介词“于”。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神态和气概。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C.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解析:B项,本:推究。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也不相同。
解析:①副词,表感叹语气;②代词,代庄宗。③表被动;④表“藏”的处所,可译为“在”。
答案:D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状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文章通过一个“夫”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解析:C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参考答案:(1)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最后他被杀死了,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二)拓展延伸
(2015·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34)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 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解析:B项,容:仪容。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要准确断句,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意思。二要分析徐先生对三种人的态度:一是富人,二是穷人,三是相信巫术的人。再加上对句式的分析,如“信而治”与“其不治”的对举,也可用虚词的提示:断句如“自是”“乃”等。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解析:A项,“学者”是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参考答案:(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三、语言运用
14.给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注意字数要求。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① (30字以内)
中国也有一句谚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卓越),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实现自己事业的辉煌。
这两句谚语的区别在于:② (30字以内)
解析:西方谚语主要应扣住“矮树枝”理解,中国谚语应扣住“人往高处走”理解。
答案示例:①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确定适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坐标(或者“目标”),立足自身,求得发展。(或:天无绝人之路,人生在世,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②中国提倡追求高远目标,西方倾向追求实在(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
15.仿照示例,自选描写对象,另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和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解析:例句是“……的……,是……的……,把……”的句式,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这布满天空的晚霞,红得如火如荼,惊心动魄,是一曲壮烈的歌,一腔沸腾的血,把激情抒发得慷慨昂扬。
(2)这遍布苍穹的星斗,闪得璀璨耀眼,晶莹剔透,是一张奥妙的图,一片神秘的海,把宇宙装点得光辉灿烂。
(3)这遒劲酣畅的书法,写得力透纸背,气吞山河,是一腔奔流的血,一颗跳动的心,把灵魂燃烧得热烈蓬勃。
(4)这娓娓动人的话语,说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是一条潺潺的溪,一根切切的弦,把心思熨帖得平平展展。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5.5(推荐作品)含答案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梏扑(gù) 俊彦(yàn)
渲染(xuān)
嘉言懿行(yì)
B.晷刻(guǐ)
萦绕(yíng)
酽茶(yàn)
怦然心动(pīng)
C.黏膜(nián)
陶庵(ān)
笃信(dǔ)
卷帙浩繁(zhì)
D.脊梁(jí)
甄别(zhēn)
布衲(nà)
披肝沥胆(lì)
解析:A项,“渲”应读“xuàn”;B项,“怦”应读“pēng”;D项,“脊”应读“jǐ”。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饮食之气相薄 薄:贫瘠。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书:写。
B.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
正:治罪。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
次:按……顺序排列。
C.惟大辟无可要
要:要挟。
经秋审入矜疑
矜:夸耀。
D.然犹质其首
质:抵押。
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别:另外的。
解析:A项,“薄”意为“迫”;C项,“矜”意为“矜悯”;D项,“别”意为“区别”。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修饰。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由于。D项,均为代词,他的。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按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牖其前以通明 ②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③贫则面语之 ④仇簪履也 ⑤贫亦罄衣装 ⑥失足破其瓮 ⑦与胥卒表里 ⑧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A.①②④⑦/③/⑤/⑥⑧
B.①②/③④⑦/⑤⑥/⑧
C.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D.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解析:①②④⑦名词用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⑥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杜君曰:“迩年狱讼……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契券,字据。
C.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D.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解析:D项,羁:停留。
答案:D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项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
解析:④写胥吏不敢在“上闻及移关诸部”的文件上动任何手脚,⑤写“功令”(政府的法令)上的正常规定。
答案:A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实事,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解析:B项,根据文意,应为“左右邻居也受牵连作证而被戴上刑具关进牢房”。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2)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参考答案:(1)一旦投入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必定戴上手铐脚镣,关进老监,使他们痛苦不堪。
(2)案件已经判决,某狱吏对他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让你活命。”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导学号50710037)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B.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C.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D.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其他表示降职与削职的词有“降”“贬”“迁”“削”“迁谪”“右迁”“黜”等。
B.颜子,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
C.南面之王,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故用以指居帝王、诸侯之位。也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D.优游,亦作“悠游”,悠闲自得。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解析:A项,“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
答案: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参考答案:(1)我到任后,(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
(2)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无法摆脱。
三、语言运用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句子的语序,使各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身上飘落过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藏族同胞敬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青稞美酒仰头满饮过,俯首接过牧民朋友垂献的洁白哈达,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深陷过双脚。离开高原,顺着大河,来到了“天下黄河独富”的河套。
解析:本题既要调整语序,还要调整部分句子的句式,以使各句格式协调一致。
答案示例:身上飘落过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双脚深陷过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仰头满饮过藏族同胞敬来的青稞美酒,俯首接过牧民朋友垂献的洁白哈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
材料:T型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速度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下,没有了恢复力,① 。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② ,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③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主要意思,该材料主要是介绍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小球的运动特点。联系上下文,可以补写出答案。
答案示例:①小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 ②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 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5.1六国论含答案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yuán) 日削月割(xiāo)
金块珠砾(lì)
贿赂(lù)
B.抱薪救火(xīn)
廊腰缦回(màn)
瓦缝参差(cī)
锱铢(zhū)
C.剽掠其人(piāo)
架梁之椽(yuán)
不得下咽(yān)
暴霜露(pù)
D.斩荆棘(jīng)
不霁何虹(jì)
奢侈浪费(shě)
谗言(chǎn)
解析:A项,“削”应读“xuē”;C项,“椽”应读“chuán”;D项,“奢”应读“shē”,“谗”应读“chán”。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估量)
B.六国互(相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C.洎(及,等到)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其,他(或者他们)的〕先祖父,暴(暴露在……之中)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解析:A项,“数”,天数、命运;B项,“互”,交互、相继;C项,“谗”,别人的谗言。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解析:①有的人,②或许,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C项,都是使动用法。①形容词的使动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使……受到削弱。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③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④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⑥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⑥胜负: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⑤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⑦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D项,介词结构后置。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后秦击赵者再
再:再次。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天数、命运。
解析:C项,再:两次。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亲附、亲近/介词,和,跟,同。B项,均为介词,因为。C项,均为助词,的。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A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的情况,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B.作者通过假设,得出的结论是“或未易量”,从反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C.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
D.这段文字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相照应,形成一种总分论证的结构。
解析:C项,“惜其用武而不终”应为赵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1)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轻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二)拓展阅读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导学号50710033)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
( http: / / www.21cnjy.com )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解析:C项,“次”,驻扎。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斋三日”中间不应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据此可排除A项;“令太史”后不应断开,应在明确让太史做什么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卜吉日”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B项,“再次请求”于文无据,“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理解错误,“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是将军出征后的事。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参考答案:(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三、语言运用
1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讲了六国灭亡的背景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因,这包括秦国强大后逐步吞并六国的土地,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另外,文段指出了苏洵只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的意图。
参考答案: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根据话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致的原则,①处结合后文列举的防御设施,得出①处的答案为: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②③处,由后文推知它的内容应与“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相关。
答案示例:①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5.3祭十二郎文含答案
祭十二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ɡ)所怙(hù)
子嗣(sì)
B.衔哀致诚(xián)
万乘之公相(shènɡ)
丞相薨(hōnɡ)
斗斛(hú)
C.其余奴婢(bì)
冀其成立(jì)
兄殁南方(mò)
遽去(jù)
D.令守汝丧(sànɡ)
长吾女(zhǎnɡ)
辍汝而就(chuò)
尚飨(xiǎnɡ)
解析:D项,“丧”应读“sānɡ”。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C.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解析:A项,“比”意为“近来”,“凭”意为“临”;B项,“应”意为“应付”;D项,“既”意为“不久、后来”。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①⑤/②⑦/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项,“其”的意义和用法依次为:代词,那、那些/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代词,他、他们。
答案:C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惟兄嫂是依 ②何为而在吾侧也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④其又何尤 ⑤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⑥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④⑤/②③⑥
解析:①②④为宾语前置,③⑤⑥为介词结构后置。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
解析:A项,古义为青年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B项,古义为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指几何学。C项,古义为成长立业;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甲)呜呼!其信然邪 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的事业。
C.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长:成长。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
解析:C项,长:养育。
答案:C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其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解析:D项为助词,的;其余三项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D
8.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B.甲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厚的抒彩。
C.乙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很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解析:D项,乙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只是表明自己悲痛至极,并非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参考答案:(1)也就是所说的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2)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35)
祭石曼卿文①
[宋]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②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昜攵(yì),至于太清③,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④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⑤。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⑥ 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⑦!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石曼卿:欧阳修的诗友,一生不得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诗文很受欧阳修推崇。②具官:官爵品级的省称,欧阳修将自己的官衔省略。③太清:石曼卿的葬地,在今河南商丘。④突兀峥嵘:高峻险要,形容特异优秀的人才。⑤九茎:形容灵芝的茎很多,言其珍贵。⑥鼯鼪(wú
shēng):老鼠和黄鼠狼。⑦荒城:荒芜的坟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酌庶羞之奠 庶:普通寻常。
B.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简册:各类文章。
C.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磷:磷火。
D.与夫惊禽骇兽
惊:害怕。
解析:A项,庶:各种。B项,简册:史册。D项,惊:使动用法,使人害怕。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B.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C.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D.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解析:做断句题一定要注意句式特点,结合标志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语具体分析。原文为:“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平四年七月某日,欧阳修差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昜攵来到石曼卿的故乡太清,在其墓前摆下各种祭品,祭吊亡友,并作此文以示哀悼。
B.欧阳修称赞石曼卿是世间英才,化为乌有的只是形体而已,他卓然独立的人品和才华却永垂不朽,就像圣贤那样将给后世留下英名。
C.欧阳修渲染石曼卿的墓地满目荒凉的凄惨景象,借以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同时隐喻石曼卿生前备受冷落、郁郁不得志的坎坷遭遇。
D.欧阳修在祭文中三呼曼卿,悲凉凄怆,临风落泪,情感真挚而悲切,情调低回而凄婉。其对亡友生平的追述和深切的悼念感人至深。
解析:D项,祭文对亡友的生平未作追述,只有“仿佛子之平生(依稀还记得你过去的许多事情)”“感念畴昔”等语句。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2)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
参考答案:(1)那不与万物一道消亡而卓然独立、永垂不朽的,是你留给后世的英名。
(2)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你了,(但)我还能依稀记得你过去的许多事情。
三、语言运用
1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20字以内)
文忌平淡,所以叙述总要讲究妙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生,波澜起伏。古人有“韩潮欧澜”的说法,正说明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是极讲究笔法的。前人说到韩愈,有“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的仿例——它打乱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造成了时序的错位而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波澜,从而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感受。韩愈不愧为写文章的高手,他恣肆的文笔总要显示出他的独特性,一旦他寻找到的结构既符合行文需要,又能合乎自然的律动与人们心中的节奏,便会在双方的审美心理上产生共鸣效应。这种结构有时更带隐蔽性,它甚至不必经过逻辑的过滤而直观地为人所接受,同样可以达到移人情性的效果。清代林云铭读韩愈的《师说》后,其感受是这样的:“其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
解析:解答此题,可利用分层法迅速筛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出文段的主要信息,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文段共六句话:第一、二两句是第一层,说明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讲究笔法,追求波澜之美;第三至五句是第二层,说明韩愈追求波澜的具体做法及效果;第六句话是最后一层,引用前人的话印证韩愈的文章具有波澜之美。显然,整段文字的主要信息是说明韩愈的文章具有波澜起伏的美。
参考答案:韩愈的文章追求波澜起伏的独特美。
15.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事情传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谓搭配不得当,可将“事情”改为“消息”或“喜讯”;“顷刻”语体色彩不当;“预想”使用不当,可改为“原本”;“用力”为口语;“难点”一般用于知识点,不合语境。
答案示例: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5.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含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坊(zuō) 蜩腹(tiáo)
心广体胖(pán)
给予帮助(jǐ)
B.偃竹(yǎn)
落枕(lào)
越俎代庖(páo)
分外高兴(fēn)
C.干系(gān)
饮马(yìn)
兔起鹘落(hú)
供不应求(yīnɡ)
D.筼筜(yún)
空余(kòng)
济济一堂(jǐ)
亲厚无间(jiān)
解析:B项,“分”应读“fèn”;C项,“应”应读“yìnɡ”;D项,“间”应读“jiàn”。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略:简略。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解析:B项,略:大概,大致。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馈赠”的意思。B项,践踏/跟踪,追随。C项,均为“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均为“打开”的意思。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停
( http: / / www.21cnjy.com )顿/兼词,相当于“于之”。B项,副词,竟然、却/副词,于是、就。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项,均为介词,把。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②余因而实之 ③毛血日益衰 ④至于剑拔十寻者 ⑤初不自贵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②为形容词用作动词,③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笔熟视 熟:熟练。
B.少纵则逝矣
少:通“稍”,稍微。
C.不学之过也
过:过错。
D.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独:仅仅。
解析:A项,熟:仔细。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来/介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B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画竹之事。D项,均为动词,赞许。
答案:D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项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①体现“胸有成竹”,②体现“心手相应”。③④两句只是交代“我”的感受和收获。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参考答案:(1)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像剑从鞘中抽出一样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2)像我呢,不仅仅理解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同时也领会了(他)画墨竹的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36)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①者斩焉,篲帚②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白居易集笺注》,有改动)
注①筐篚:竹制器物。②篲帚:扫帚。③菶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解析:注意借助“乎”“也”“以”“之”等虚词及句意断句。原文为: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后世常用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C.呜呼,对事务的一种感叹发语,或赞颂,或愤慨等。现代汉语中“唉……”这个语气词更贴切,但是“呜呼”叹息的程度更深一点。
D.笺注,“笺”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注”是对古籍经典、原典的直接注释。对古籍的注解有很多种,其他如疏、集注、集解等。
解析:A项,“一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错,历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往往会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答案:A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解析:A项,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
(2)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参考答案:(1)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2)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三、语言运用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不能算羞耻。①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②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③ ,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
解析:本题属补写型语言表达连贯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句中的分号,可以看出①处谈的是“少读”,由“多读而不求甚解”,想到“少读如果彻底”等;第②处可以从上句的假设关系推出,因为读得彻底而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那么“多读而不求甚解”一定不会有大的收获。而这一结论,又要和“譬如”的内容相关,因为前文是“虽珍奇满目”,比较接近的就是“眼花缭乱”了。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第③处与“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相对,由“做人”可联想到“治学”,由“装点门面”可想到“自欺欺人”等。
参考答案:①少读如果彻底
②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③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
15.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某电视台准备推出一则主题为“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的公益广告,意在用人们真实感人的行动来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请仿照下面的镜头和画外音,从另一角度为这一主题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
[主题]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
[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厘米的距离。
[镜头]
[画外音]
答案示例:[镜头①]在路边,一个装卸工人,默默地将挡在盲道上的箱子移开,以方便盲人的通行。[画外音①]有时候,文明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
[镜头②]在公园,一个小男孩,为了防止把椅子踩脏,用一张白纸垫在脚下去够挂在树上的风筝。[画外音②]有时候,文明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