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6.5(推荐作品)含答案
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楹联(yíng) 黄蘖(bì)
栎树(lì)
蓬头垢面(gòu)
B.颖悟(yǐng)
动辄(zhé)
浸润(jìn)
稗官野史(bài)
C.汩汩(gǔ)
苦楝(jiān)
拊掌(fǔ)
熠熠生辉(yì)
D.茹啖(dàn)
蹑屐(shè)
菽麦(shū)
酩酊大醉(mǐng)
解析:A项,“蘖”应读“bò”;C项,“楝”应读“liàn”;D项,“蹑”应读“niè”。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安坐。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倚伏:依托。
C.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中间。
D.运穷福艾
艾:停止。
解析:C项,中:受到。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B.
C.
D.
解析:A项,均为兼词,于此。B项,介词,比/介词,到。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D项,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按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②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③君看流水尚能西 ④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野蜂巢其间 ⑥不可以实疏粝 ⑦名其室曰苦斋
A.①③⑤/②/④⑥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④/②/③⑤⑥⑦
D.①④⑤⑦/②⑥/③
解析:①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④⑤⑦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5.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③覆之以茆 ④岸外而臼中 ⑤燕坐于华堂之上 ⑥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⑦风从北来者 ⑧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A.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B.①②/⑥③⑤/④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①②⑥/③⑤⑧/④/⑦
解析:①②⑥为判断句,③⑤⑧为介词结构后置,④为主谓倒装,⑦为定语后置。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钅句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氵节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岸外而臼中 岸:高。
B.能已积热
已:止,消,治。
C.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去:距离。
D.一旦运穷福艾
一旦:一天之间。
解析:D项,一旦:忽然有一天。
答案:D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乐与苦,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
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②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④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⑥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解析:②突出槚荼之苦,④写“从者”来此居住的原因。
答案:C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巧妙地用“苦”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
解析:D项,“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有误。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2)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参考答案:(1)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以下咽,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能治愈积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
(2)人们只知道快乐是快乐,却不知道艰苦也是快乐,人们只知道享受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也是由快乐带来的。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42)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目间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译注》)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目间(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解析:D项,赚:诳骗。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解析:本段文字的标点为:家人目间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给该段文字断句,可借助重要虚词“者”“乃”“或”等的提示,联系前后文疏通文意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解析:B项,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于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2)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参考答案:(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2)于是想到我对书,实在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三、语言运用
14.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解析:说明漫画内容时应讲求说明顺序,阐释寓意应揭示漫画内容所反映出的实质。
参考答案:(1)画面内容:一位倒在地上的老人被一本写有“技术指南”的书拉起,道德倒在地上呼喊“谁来扶我”。(2)寓意:一个社会沦落到需要技术层面来支撑道德底线的时候就非常危险了,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尽力解决。
15.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晚会”“旅行”为话题,另写两句话。
要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那次春游,第一个迎接我们的是报春的花儿,她们伸着长臂,张开笑脸,欣喜地望着我们。
解析:应做到仿写的句子形神兼备,符合话题要求,运用拟人手法,语意连贯自然。
参考答案:(1)那次晚会,第一个迎接我们的是夏夜的星星,他们露出脑袋,睁着眼睛,高兴地看着我们。(2)那次旅行,第一个迎接我们的是池塘的荷叶,她们抖动绿裙,亮出舞姿,热情地欢迎我们。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6.1种树郭槖驼传含答案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示例
种树郭槖驼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夯基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始:当初、原来。
B.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舒:舒展。
C.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密:结实。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年长。
解析:D项,长:治理。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D.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解析:A项,古义为“它的果实”。今表示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的是实际情况。C项,古义为“小民,地位低的人”。今义与“君子”相对,指人格卑鄙的人。D项,古为两个词,以,连词;致,尽。今为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像/代词,你、你们。B项,均为连词,却。C项,介词,把/介词,用。D项,副词,尚且/连词,而且。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不我若也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惟兄嫂是依
C.不知始何名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解析:A项,省略句。其余三项和例句一样,为宾语前置。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解析:①③④⑦是名词作动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
( http: / / www.21cnjy.com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B.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厌烦。
D.字而幼孩
字:养育。
解析:C项,烦:繁多。
答案:C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项是
(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④不害其长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①说其他种植者效仿却不得要领,⑤写其他种植者的错误做法,⑥讲官吏对老百姓的做法。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为寓言体的传记,本文实际上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第二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树“硕茂”的原因。
B.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C.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D.第三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对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在“爱”民,其实是在害民。
解析:D项,手法不是“对比”,是“类比”,因为“长人者”和“他植者”是同一类型的人。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2)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参考答案:(1)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
(2)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当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
(二)拓展阅读
(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导学号50710038)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和句末语气词,一是句中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本题,通过通读可知整个句子大意,一是少时常见战争,立有功名之志;一是平陈之役有功。其次根据虚词“所”“及”,名词“护儿”“宇文忻”“淮南”“白土村”“疆埸”“军旅”“广陵”“役”等就基本可以判断断句所在。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C项,“嗣”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嫡长子与最年长的儿子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C项,“以致宇文化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说法错误,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已经怒气消解,之所以没有设法保护他,是因为炀帝自己也已经被抓。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参考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三、语言运用
14.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解析:句段介绍柳宗元的庙,顺序是大门前、庙中、庙后,⑥③②⑦的顺序是正确的;④是交代其位置,应放于第一句,①是对④的解释,⑤是结句。
答案:④①⑥③②⑦⑤
1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五十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六百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幽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解析:文段从开头至“那样的佳作”是介绍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宗元的文学贡献;自“柳宗元认为……”到结尾,是介绍柳宗元的育人观念。概括时可围绕“文学贡献”和“育人观念”两部分。
参考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2017-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6.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含答案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何/为欢几何 禀赋/秉烛夜游 假日/久假不归
B.俊秀/崇山峻岭 天伦/沦肌浃髓 羽觞/无服之殇
C.乐章/赏心乐事 盘桓/横亘连绵 追溯/横槊赋诗
D.娟秀/狷介耿直 奢靡/风靡一时 饮马/饮水思源
解析:A项,wèi/wéi,bǐng,jià/jiǎ;B项,jùn,lún,shāng;C项,yuè/lè,huán/gèn,sù/shuò;D项,juān/juàn,mí/mǐ,yìn/yǐn。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自然。
B.序天伦之乐事
天伦:伦理、道德。
C.开琼筵以坐花
琼筵:美玉。
D.飞羽觞而醉月
羽觞:如羽毛般的酒器。
解析:B项,“天伦”意为“天然的伦次”,此指兄弟;C项,“琼筵”意为“美好的筵席”;D项,“羽觞”意为“酒器,形如雀鸟”。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迎/动词,违背、不顺从。B项,动词,如同、好像/动词,比得上。C项,动词,陈述、表白/动词,舒展,伸展。D项,均为动词,表判断。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解析: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C项,“诗”,名词用作动词,作诗。D项,“咏”,动词用作名词,诗歌。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B.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C.大块假我以文章
D.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解析:C项,介词结构后置。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欢几何 几何:多少。
B.大块假我以文章
假:给予。
C.幽赏未已
幽:幽雅景致。
D.序天伦之乐事
序:序列。
解析:D项,序:通“叙”,叙说。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②开琼筵以坐花
③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良有以也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解析:①介词,用;②连词,而,表承接;③连词,表并列;④“有以”,固定词语,有原因,有道理。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语借用《庄子·刻意》中的典故,表明人生欢乐无限,今晚要尽情欢乐。
B.从“浮生若梦”到“秉烛夜游”,表达的是及时行乐、在宴会上尽情欢乐的思想感情。
C.全文虽然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也畅叙了天伦之乐,但读起来感到低沉,充满消极的思想。
D.“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春景的特色,另一方面将审美的主体拟人化,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A项,“无限”应为“有限”。C项,不感到低沉,也没有消极的思想。D项,“主体”应为“客体”。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参考答案:(1)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2)摆开美好的筵席,坐于花丛之间;飞快地斟满雀鸟状的酒杯,陶醉于月下。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40)
江夏①送倩公归汉东序
[唐]李白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②。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③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④。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⑤先生六十而隐化⑥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 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辞曰: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①江夏:今武昌一带。倩公:随州名僧贞倩。汉东:今随州。此序中李白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名僧支循(支公)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自己与倩公交游的非同寻常。②起:(谢安)应(桓公)征召出山。③忝:辱没。④痗(mèi):忧病,忧伤。⑤紫阳先生:云游随州的道教大师紫阳道人。⑥隐化:委婉语,指死。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B.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C.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D.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忝,常见字义为“辱,有愧于”,常用作敬辞。如“忝在知交”“忝属知己”“忝列门墙(愧在师门)”“忝为人师”等。
B.神农,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有神农寻药尝百草的故事。与黄帝同为华夏始祖。
C.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有才名,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D.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解析:A项,忝:常用作谦辞。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和倩公相见,自以为没有辱没古人。而倩公回到汉东,作者很是伤心。
B.汉东这个地方,出了很多贤士。后来,最有成就听就是倩公了。
C.倩公胸怀壮志却没有成功,因此期望有一天能成功。
D.倩公曾经与鲍照、江淹及名僧惠休交往,名噪一时。
解析:倩公并没有与他们交往,作者只是作类比。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
(2)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
参考答案:(1)我和倩公相见,不辱没古人。
(2)我生平写作文章,把自己的所作全部送与你。
三、语言运用
14.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这构成了一种错觉,① 李白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② ,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 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和进取之间徘徊,李白③ 既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④ 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解析:①处应填入一个表示推测的词语,所以此处可填“好像”;②处后面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否定了上文,所以此处可填“其实”;③处后面的文字和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却”;④处后面的文字和上文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同时”。
答案示例:①好像 ②其实 ③却 ④同时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多、反应速度快、来源繁杂,但① ,这就造成公众在快速浏览信息的同时又怀疑信息的真实性的局面。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有关机构在信息透明度方面的一些缺失,又给媒体的准确报道,增加了难度。在这种“复杂电磁环境”下,就要求正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威性,把握好② 之间的平衡,须知此时此刻,跟“自媒体”比快,是断乎比不过的。而公众在信息满天飞的当下,恰需要③ ——哪怕稍稍慢半拍也无所谓,毕竟正规媒体的信度还是最重要的。
解析:此段文字陈述的内容是信息的“快速”和“精确”的关系,强调的是媒体的“精确性”。“‘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多、反应速度快、来源繁杂”,后面“但”表示转折,结合下文“又怀疑信息的真实性”,①句应为“‘自媒体’的缺陷”之类的内容;②句注意上文讲的是“正规媒体”,再联系下文“跟自媒体比快”“信度”等,应该是“快捷性和准确性”等;③句前面有“跟‘自媒体’比快”,后面有“哪怕稍稍慢半拍”“信度还是最重要的”,强调的是“精确性”。
参考答案:①真伪难辨(或“可信度差”) ②快捷性和准确性(或“速度和信度”) ③精确的信息(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