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张PPT。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 伐 战 争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黄埔军异军突起,锐不可当。你知道,为什么能这样吗?”“你给我讲讲,为什么呀?”……“黄埔的教学在当今的中国绝无仅有,如今你所认识的所有军队都是军阀的私人军队。唯有黄埔军,是革命党的革命军。他们有理想,有纪律,听命令,服指挥,打仗不为升官发财,不为占据地盘,而是为了(革命)党,为了主义。这还了得吗?了不得。”……这是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右图)中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董建昌与后来成为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军人、为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的共产党员杨立仁之间的一场对话。 黄埔军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与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有何关系?共同探究下列问题:有人说,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削弱了共产党,不利于革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需要正确理解共产党员为什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当时力量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也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工人运动,但是国共合作并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组织上,共产党都没有消亡,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言之有理即可)课件6张PPT。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右图是199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某纪念馆的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题词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内容?为什么要纪念它?它对中国革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阅读材料,共同探讨下列问题。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相反,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1)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支持。因为当时中国革命处于萌芽阶段,力量薄弱,没有办法战胜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因此只有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反对。理由如:农村条件太艰苦;不应该向敌人示弱;等等。(2)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区的行动被当时的许多人(包括党内高层)误解为“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如果你是当时工农革命军中的一员,你对毛泽东的行动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请说明理由。课件6张PPT。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为阻止红军渡河,敌人把桥面的木板抽掉了,只剩下铁链。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途中又遇到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在认真拜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时,有同学又提出了新问题。下面就此展开班级讨论。
《七律·长征》在1935年10月完成时,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还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却在诗中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说是不是不尊重历史事实?作者有何用意?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