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A级 抓基础
1.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假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
A.等效替代
B.控制变量
C.数学归纳
D.科学假说
解析: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假说,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属于科学假说.
答案:D
2.(多选)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是( )
A.光电效应
B.光的反射
C.光的衍射
D.康普顿效应
解析:光电效应说明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即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正确;光的反射不能说明光的本性是波,也不能说明光的本性是粒子,故B错误;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光的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C错误;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具有动量,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D正确.
答案:AD
3.(多选)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会显示衍射图样
B.单个光子通过狭缝后,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
C.光子通过狭缝的运动路线是直线
D.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
解析:个别或少数光子表现出光的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如果时间足够长,通过狭缝的光子数也就足够多,粒子的分布遵从波动规律,底片上将会显示出衍射图样,A、D选项正确.单个光子通过狭缝后,路径是随机的,底片上也不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B、C选项错.
答案:AD
4.(多选)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狭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
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狭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
C.大量光子的运动规律显示出光的波动性
D.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解析:单个光子运动具有不确定性,大量光子落点的概率分布遵循一定规律,显示出光的波动性.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会出现明显的干涉图样,A、C对,B错;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知,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出光的粒子性,D对.
答案:ACD
5.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叙述不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群弹性粒子,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不同,光的干涉实验显示了光的波动性,故A错,B、C、D对.
答案:A
B级 提能力
6.(多选)关于康普顿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墨对X射线散射时,部分射线的波长变长
B.康普顿效应仅出现在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中
C.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D.光子有动量
解析: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则动量减小,根据λ=,知波长增大,故A正确;普顿效应不仅出现在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中,故B错误;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C正确;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表明光子具有动量,故D正确.
答案:ACD
7.(多选)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中央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 )
A.一定落在中央亮纹处
B.一定落在亮纹处
C.可能落在暗纹处
D.落在中央亮纹处的可能性最大
解析:根据光的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可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央亮纹处,可达95%以上,当然也可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不过,落在暗纹处的概率很小,故C、D选项正确.
答案:CD
8.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的动量为,将这个光子打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子上,光子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散射后的光子( )
A.虽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B.光子将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将增大
C.散射后光子的能量减小,因而光子的速度减小
D.由于电子受到碰撞,散射后的光子频率低于入射光的频率
解析:由动量公式p=,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电子碰撞时,要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而光子动量变小,波长变长,频率变小.而光的传播速度不变.
答案:D
9.粒子源产生某种粒子,在其正前方安装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粒子穿过狭缝打在前方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那么在荧光屏上将看到( )
A.只有两条亮纹
B.有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
C.没有亮纹
D.只有一条亮纹
解析:由于粒子源产生的粒子是微观粒子,它的运动受波动规律支配,对大量粒子运动到达屏上某点的概率,可以用波的特征进行描述,即产生双缝干涉,在屏上将看到干涉条纹.故选B.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