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858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赴天津,向英法求和。因为《天津条约》中的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得入内地游历传教等条款影响到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不肯让步。桂良、花沙纳对咸丰帝的苦衷虽然十分了解,但他们畏敌如虎,向咸丰帝奏称“战之不可”“战则必败”。在英法联军的胁迫下,清政府最终不得不屈服,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两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通过《南京条约》,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他们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来逼迫清政府就范。因此说,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往往会找到一些借口来发动战争。总结如下:
1.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归纳总结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火烧圆明园2.《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概况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工匠们开凿湖泊,堆积土山,再点缀些亭台楼榭,形成许多秀丽的景点。他们还大胆吸收了外国建筑艺术,建造了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带有中国风格的西洋楼。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喷泉。喷泉饰物十二生肖兽首像是用铜制作的,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遗失。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已收回多件铜兽首。
圆明园海晏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什么影响?
(1)从文化角度来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一行为践踏了世界文明。
(2)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2.具体情况易错误区【错误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中俄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沙俄共割占我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我国领土不是150多万平方千米。归纳总结
归纳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占:
(1)野心:由来已久。
(2)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步步蚕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占中国如此多领土的原因。
(1)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政府屈服于沙俄的武力威胁,出卖中国大量的领土以换取沙俄所谓的“调停”。
(2)早在17世纪沙俄就开始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更为沙俄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是主凶,沙俄和美国是帮凶。沙俄以“调停人”的身份,采取武力与外交并用的策略,利用清政府的软弱,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片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受益者。1.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1)继续: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的性质相同: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扩大:鸦片战争,侵略者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侵略时间增长。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权益主要在沿海部分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开放大批通商口岸,使中国内河航运等主权也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极大的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认识。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被称为“万园之园”。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行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洗劫,给中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灾难和屈辱的标志。4.两次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考点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 例1 (新疆乌鲁木齐)距今160年前,崛起的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下列图片中反映这次战争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以及图片识读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60年前”“英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说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图B所反映的事件就是在这场战争期间发生的,故选B。
答案:B考点二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例 2 ( 四川南充)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占领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分别是( )
A.英国、法国
B.英国、美国
C.俄国、日本
D.英国、俄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时英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我国领土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最先占领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联系教材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的第一次侵略战争,在战争中英国占领了中国的香港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虽然其他国家也割占了中国的领土,但没有沙俄多,故选D。
答案:D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发动的战争
B.都是因鸦片输入而引起的
C.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D.两次战争都是为了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2.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
A.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
B.镇压三元里起义
C.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签订《南京条约》
3.英法联军舰队指挥官何伯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亚罗号事件’之后,联军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过火,但并没有侵占中国的企图。最重要的是,联军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中有力地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
①英国侵占香港岛 ②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通商口岸 ③逼迫中国赔偿英法军费 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④
4.李华同学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后,对该事件进行了评价与反思,得出的以下结论中不恰当的是( )
A.圆明园的珍奇异宝成为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诱因
B.火烧圆明园是列强侵华的暴行,更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标志
C.给后人留下的教训是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凌
D.不仅给中国文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5.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戚继光抗倭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三元里抗英
6.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7.在1858年,一位沙皇俄国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捕鱼遭到清军的阻挠,可这个渔夫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是( )
A.沙皇俄国武力比中国强大
B.这里自古就是沙皇俄国的领土
C.中俄《北京条约》规定此地区归沙俄
D.中俄《瑷珲条约》规定此地区归沙俄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表
材料二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三 1858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率兵船闯到瑷珲城下,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重新划分中俄边界的无理要求。奕山不答应。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气势汹汹地来见奕山。他声称:“以河为界,同意与否,我只能等到明天。”说完,他一甩袖子,转身就走。当天夜晚,沙俄兵船放炮示威。腐朽无能的奕山屈服了。
(1)据材料一,请你计算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我国多少领土?沙俄割占的我国领土集中在什么地区?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沙俄用什么方式得到我国的领土?
(3)材料三反映出清政府对待沙俄这种行为采取了什么态度?
答案
1.A 解析:我们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发动的战争,故答案选A项。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以及思考分析和准确识记的基本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都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故选C。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侵占香港岛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而题干材料所述历史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故排除含①的选项,本题选D。
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诱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A。
5.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从图片可以看出该废墟是被侵略者破坏后的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焚烧了圆明园,故答案为C项。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相关知识,以及准确识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故选D。
7.D 解析:1858年中俄签订的《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归俄国。
8.(1)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2)方式: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威胁恐吓的方式。
(3)清政府腐败无能,采取妥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