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
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洪秀全
(1)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2)他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众两千多人,其中包括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骨干分子。
2.金田起义
背景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
(4)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概况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永安建制
封诸王
(1)起义爆发后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意义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目的和特点。
(1)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2)特点: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后与冯云山等进行反清活动,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的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参加,领导汉族、壮族和瑶族人民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约于1850年7月洪秀全下团营令,号召各地会员到桂平县金田村集合,称金田团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誓师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发布简明军律,从此展开了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浮雕
定都天京
定都天京
(1)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虽然冯云山、萧朝贵在进军途中牺牲,但队伍发展至50万人
(2)1953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
(3)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天朝田
亩制度》
颁布时间
1853年
基本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评价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北伐和
西征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概况
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
意义
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清咸丰三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方面,其中心和基础是土地制度。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此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1)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空想性:实行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背景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
时间
1856年秋
概况
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影响
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资政新篇》
背景
(1)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2)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提出者
洪仁玕
内容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结果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天京陷落
(1)陈玉成、李秀成等协同作战,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2)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后来,陈玉成被俘就义。
(3)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4)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从浙江、上海会师救援。太平军与敌军激战40多天,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5)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
(6)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和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
(3)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易错误区
【错误观点】太平天国运动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此说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它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
李秀成,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广西藤县人。贫苦农民出身。1851年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1858年与陈玉成功破江北大营,并取得三河大捷。次年封忠王。1860年又与陈玉成等大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等地,进军上海。次年会师武昌失期,转进浙江。1862年,回援天京。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遇害。
李秀成(1823—1864)
☆《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
(1)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先进阶级),这是根本原因。
(2)战争环境下,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方案的客观条件。
1.金田起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外国资本主义继续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弥补战争中的军费开支,极力进行搜刮,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双重压迫、剥削和掠夺的必然结果。
2.比较《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
(1)二者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是互相矛盾的。《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实际上主张发展私有制。
(2)提出的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定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在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处于衰弱时期颁布的。
(3)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只是洪仁玕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后的设想,因而没有群众基础。
(4)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行。
从上面的比较可看出,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比《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的轨迹。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较,呈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1)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2)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到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都受到西方的影响。
(3)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
考点
太平天国运动
例1
(广东揭阳)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实际上是我们今天的(
)
A.北京
B.南京
C.东京
D.开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知识的识记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例2
(新疆乌鲁木齐)近代浙江慈溪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洋人怕的红头军。”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金田起义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广州三元里起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表述可知,该事件与发生在浙江慈溪的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者这一史实有关。而B项斗争的对象是清政府,排除;C项只是对收缴的鸦片进行销毁,并没有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对抗,排除;D项发生在广州,地点上不对照,排除,故选A项。
答案:A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清朝时期,我国有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他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就是(
)
A.洪秀全
B.李秀成
C.李自成
D.左宗棠
2.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洪秀全自称天王
C.永安建制
D.定都天京
3.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颁布《资政新篇》
4.“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一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5.下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B.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C.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D.太平军后期主要与李鸿章的湘军、华尔的洋枪队和曾国藩的淮军作战
6.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说明(
)
A.外国势力已经开始侵华
B.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清军已经失去抵抗能力
D.太平军已经攻陷北京城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至江宁(南京),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伪引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贼所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引自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二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君臣上下有了天渊之别,甚至连称呼、服饰、仪卫舆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
——引自《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称太平天国领袖为“逆”“贼”,表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
(2)材料一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入天京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答案
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故选A。
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军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故选C。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答案选B项。
4.B
解析: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发生内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发生的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B。
5.D
解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曾国藩率领的是湘军,李鸿章率领的是淮军,故选D。
6.B
解析:1860年夏,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清廷震怒,西方列强也深为忧惧。地方官绅雇用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中外勾结,武装对抗太平军。由此可以看出,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在一起。
7.(1)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
(2)革命意志减退,生活日益腐化。洪秀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
(3)太平天国政治上出现明显的封建化趋势,封建等级森严。
(4)受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制约,太平天国领导者在定都天京后,封建特权思想膨胀,贪图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