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
①抗日义勇军
②抗日游击队
③抗日联军
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935年期间,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了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投靠日本的运动。该“运动”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3.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在当时的含义是指(
)
A.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日本侵略热河,进攻察哈尔
C.日本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
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灭亡全中国
4.一二·九运动是中国民族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主要是指其(
)
A.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B.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进程
C.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方针政策的调整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5.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力图改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粉碎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企图
C.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实现共同抗日
D.粉碎日本想引起中国内战而趁机扩大侵略的企图
6.小明同学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后,写道:“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浮雕——历史的转折。”(见右图)“历史的转折”是指(
)
A.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人民解放战争转为战略进攻
D.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漫画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
材料三
西安事变发生后,掌握实权的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亲自到西安和张、杨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事件?该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发动者是谁?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主张。
(4)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抵抗。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故本题选D项。
2.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7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A、B、C三项排除。“华北自治运动”发生于1935年,故选择D项。
3.C
解析: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故选择C项。
4.A
解析: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故选择A项。
5.C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故选择C项。
6.D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择D项。
7.(1)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2)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3)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置蒋介石于死地;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4)第二种观点(和平解决)。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原因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过程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
结果
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伪满洲国
的建立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原因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表现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2.中国人民的反抗(局部抗战)
杨靖宇(1905—1940)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他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东方会议”确立侵略中国的政策。
(2)国外因素:日本急需摆脱经济危机。
(3)国内因素: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
背景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概况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一二·九
运动
背景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概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一二·九
运动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结果
青年学生遭到镇压
意义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易错误区
【错误观点】九一八事变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935年,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向关内扩张,华北形势万分危急,全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
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的相同点:
(1)都发生在内忧外患、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
(2)都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力首先掀起的大规模爱国运动。
(3)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都把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政府作为斗争对象。
(4)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运动后,爱国青年都踏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归纳总结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东方会议”确立侵略中国的政策。
(2)国外因素:日本急需摆脱经济危机。
(3)国内因素: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背景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影响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学良(1901-2001)和
杨虎城(1893-194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发生内战,日本将乘机扩大侵略中国的战争,不利于抗日,不利于人民,不利于革命。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蒋介石为什么会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正义呼声。
(2)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
(3)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合情合理合民心,蒋介石不便公开反对。
(4)蒋介石本人被扣押,不得不顺从民意,接受现实。
1.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中华民族开始局部抗战。
(2)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
(3)东亚局势再度紧张,并持续恶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4)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顶住蒋介石的压力或者消极“围剿”红军,或者进行抗日,直至发动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加剧、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它的发生,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强烈愿望,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双方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对峙走向联合,中国的抗日战争赢来了崭新的局面。
考点一
九一八事变
例1
(湖南永州)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百团大战
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故选择A项。
答案:A
考点二
西安事变
例2
(河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促成上述协议达成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举行
D.重庆谈判的成功
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择B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