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2.胡适在1923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3.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
A.民主、科学
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
D.三民主义
4.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5.“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胡适
B.梁启超
C.李大钊
D.陈独秀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材料二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1)那些年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会刊登在哪一本杂志中?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本杂志创办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出该历史事件的内容。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故选B项。
2.C
解析: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故选择C项。
3.A
解析: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故选择A项。
4.B
解析:题干中的“文化”“旧心理”以及“全人格的觉醒”等,是对旧思想的摒弃、对新思想的要求与渴望,而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选择B项。
5.A
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等,与题干相符,故选择A项。
6.B
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故选择B项。
7.(1)《新青年》(《青年杂志》)。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陈独秀及《新青年》
(1)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2)《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
(3)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青年杂志》封面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中的LA
JEUNESSE,在法语中是“青年”的意思。其下是青年学生或深思或交流的画面。封面下面的人物是卡内基(美国企业家)。陈独秀先生希望中国的青年学生不仅要用法国启蒙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面对中国当时的境遇,能像卡内基一样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为什么《新青年》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在《新青年》上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新青年》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进攻的主要阵地。
易错误区
【错误观点】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在上海。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从此,《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内容
表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内容
表现
提倡
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2.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胡适(1891—1962)
中国学者。原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变刍议》,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核心为三纲五常。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路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把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因此,要反封建,就要在思想领域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有何重要意义?
提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初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宣战,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通过弘扬民主与科学,在政治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空前的打击,以此为契机各种先进的思想、意识、观念狂飙突起,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前进,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
2.评价新文化运动。
(1)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2)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没有提出反帝的要求。
考点
新文化运动
例1
(山东菏泽)“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兴起,故选择C项。
答案:C
例
2
(四川成都)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A、B两项排除;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D项排除。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故选择C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