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阶梯培优计划):第十七课 中国工农长征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阶梯培优计划):第十七课 中国工农长征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5 20:02:18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下面是某班同学自编的一首歌谣:“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五四运动
B.中共成立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2.“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中共(

A.一大
B.遵义会议
C.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
5.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它们排序(

①井冈会师创新路
②南湖游船开天地
③八一枪声建军队
④遵义会议扭乾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6.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7.歌曲中的历史。
歌曲一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歌曲二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歌曲三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歌曲四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
歌曲八
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聚甘孜城。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上并肩行。
(1)歌曲一中“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歌曲一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2)歌曲二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红军面临着怎样危险的境地?在这一时刻,是谁提出怎样的建议,挽救了危机?
(3)歌曲三中,遵义会议是在哪年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4)歌曲四唱出了转移途中的哪两件重大事件?它们分别有何意义?
(5)“……
……”处省略的还有哪些重大事件?请写出两例来。
(6)歌曲八唱出了哪一重大会师?这一会师有何意义?
(7)这一战略转移最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我们从红军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
答案
1.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湘水岸边”“初战娄山”“四夺赤水”“行程二万”等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情。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A、B、C三项发生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
2.B
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选择B项。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四渡赤水出奇兵”可以看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敌人周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选D。
4.D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选择D项。
5.B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幅图片反映的分别是井冈山会师、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和遵义会议,这几个事件分别发生在1928年4月、1921年7月、1927年8月1日和1935年1月,其中②最早,④最晚,故选择B项。
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可知,这次会议是召开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7.(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3)1935年。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任选两例)
(6)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取得了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有着坚定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共25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国民党“围剿”红军
原因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表现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战略转移
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概况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
(2)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3.遵义会议
背景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这里举行。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红军长征路线:
瑞金(1934年10月)—突破四道封锁线—乌江—遵义(遵义会议,1935年1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归纳总结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过雪山草地
路线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走过了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会师
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易错误区
【错误观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吴起镇会师仅仅是中央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的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红军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长征。
☆长征精神。
坚定的革命信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1.如何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又由毛泽东等负责军事指挥,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项目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不同点
背景
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党人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
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
2.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点。
项目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按照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地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1)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2)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3)会上都纠正了党内重大路线错
考点一
红军长征
例1
(山东青岛)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中央红军长征始于(

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故选择B项。
答案:B
例2
(湖南张家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下列所述属于红军长征胜利意义的是(

A.启迪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故选择C项。
答案:C
考点二
遵义会议
例3
(湖北咸宁)在中共历史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一次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分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