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阶梯培优计划):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阶梯培优计划):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5 20:19:56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甲午”是指(

A.1893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6年
2.201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致远舰的发现入选其中。致远舰将士壮烈成仁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3.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1893年,中国消费品原料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3%,到19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3%。导致中国近代消费品原料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中俄《瑷珲条约》的影响
C.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
D.《北京条约》的影响
5.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7.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俄国外,还有(

A.法、德
B.德、英
C.英、美
D.法、美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答案
1.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发生在清政府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故选B。
2.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致远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黄海大战发生在黄海大东沟,故选B。
3.C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邓世昌”“黄海大东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
4.C
解析:材料中,中国近代消费品原料进口额增长,说明中国对消费品原料需求增多了,原料需求增多说明生产的消费品增多了。消费品的生产是在工厂中完成的,消费品生产的增多,说明我国的工厂增多了,由此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答案选C。
5.B
解析: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之前列强经济侵华基本上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所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多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①④。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刺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③属于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6.B
解析:材料中“台湾今已归日本”与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有关,该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的是为了给慈禧太后举办寿诞庆典,清政府挪用了海军军费,使得海军无力购买比较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故选B。
7.A
解析: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严重损害了俄国、法国、德国的在华侵略权益和计划,于是三国联合起来出面干涉还辽,故选A。
8.(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
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背景
(1)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爆发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1984年9月
经过
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
结果
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时间
1894年9月
地点
黄海大东沟海面
概况
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邓世昌在致远舰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结果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夺取了制海权
4.辽东半岛战役
背景
黄海海战之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
过程
(1)日军一路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2)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暴行
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陆战和黄海海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乘舰船进犯黄海之滨花园口,从花园口登陆后,袭击旅顺。由于清守军疏于防范,旅顺失陷。凶残的日军在旅顺大肆掳掠,滥杀无辜,仅4天时间,先后屠杀无辜群众两万余人。
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时间
1895年初
概况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
结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威海卫战役
易错误区
【错误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全军覆没。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与日军进行了激战,虽然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战后李鸿章下令“避战自保”,让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归纳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
平壤战役——左宝贵
黄海大战——邓世昌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邓世昌、丁汝昌等为国英勇捐躯的事迹给我们的感想。
(1)我们应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春
地点
日本马关
人物
李鸿章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归纳总结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的比较:
(1)相同方面:割占中国领土;战后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2)不同方面:前者是协定关税,后者是开办工厂。
“两”指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口”指增辟通商口岸;“分”指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宝岛台湾与祖国分离;“工”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缩字为“两口(子)分工”。
方法技巧
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狂潮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影响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提出国
美国
背景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2.“门户开放”政策
主要内容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结果
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
认识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本图的作者是谢缵泰,图中的熊是横霸无忌的样子,比喻占领长城以北及新疆的沙皇俄国;图中的犬是守住不放的样子,比喻占领长江一带的英国;图中的香肠是贪得无厌的样子,比喻占领山东的德国;图中的蛤蟆是任意收揽的样子,比喻占领广东、广西、云南的法国;图中的太阳,它的光线照到福建,比喻的是日本;图中的鹰飞来分食,比喻的是美国。在广东的下方,香港的左面画了一只虾,应是暗指葡萄牙(侵占澳门)。另外,“香肠”与“犬”的尾巴缠绕在一起,表明英国和德国争夺山东的意思。图上有一人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人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人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比喻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制思想之自由,愚弄、奴化人民。
《时局图》
方法技巧
利用表格记忆各国在华强租的海湾和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1)制度落后。清朝实行封建统治,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制;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国家组织战争的效率。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后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国家的发展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取胜。
(2)国力贫弱。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上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的国力。反观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投降思想的影响。虽然清政府内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会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只想保持和局;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作私人的资本,不愿意其在战争中消耗。
2.《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割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侵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赔款数量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三年的总和,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因之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借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日本把这批赔款的85%用于军费开支,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开放口岸:开放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处于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沿岸,同时,这些地区的开放使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到中国内地。
(4)设厂:允许日本等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攫取廉价的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到世人的尊重。
4.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具体表现。
(1)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以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的目的。
(2)列强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造工厂的权利,以利于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3)列强掀起强占租界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
例1
(山东烟台)2015年10月3日,国家文物局专家基本确认,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是在哪次战争中(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以及准确识记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海”“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B。
答案:B
考点二
《马关条约》
例2
(湖南怀化)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C项。
答案:C
考点三
瓜分中国狂潮
例3
(江苏苏州)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结合相关知识可知,这种瓜分中国的局面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C。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