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3--5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第三、四、五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砍斫(zhuó) 畜积(xù)
殆(tài)
舐痔(shì
zhì)
B.龟裂(guī)
庖厨(páo)
鬻(yù)
卜筮(shì)
C.潦水(liáo)
两涘(sì)
籴(dí)
棺椁(guǒ)
D.不肖(xiào)
草屦(jù)
怛(dá)
曲偻(lóu)
解析A项,“殆”应读“dài”;B项,“龟”应读“jūn”;C项,“潦”应读“lǎo”。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听而斫之 听:任意。
引之盈贯
引:拉开弓。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
C.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发挥。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从事:做事。
D.夫轻诺必寡信
寡:少,缺少。
其死也坚强
坚强:僵硬。
解析B项,劝:勤勉、努力。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比较。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中“已”都译为“停止”。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尝与汝登高山
D.卫有恶人焉
解析A项,“本事”古义指“农事”;今义指“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或“本领”。B项,“不行”古义指“走不远”;今义指“不可以,不被允许”。D项,“恶人”古义指“相貌丑陋的人”;今义指“品质恶劣的人,心肠恶毒的人”。
答案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B.繁启、蕃长于春夏
C.我之谓也
D.日夜相代乎前
解析A、B、D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C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C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17分)
雩而雨,何也 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应时而使之
应:响应。
解析D项,应:顺应。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B.无何也
夫子何哂由也
C.则失万物之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日月食而救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解析A项,认为。B项,代词,什么/代词,怎么、为什么。C项,助词,“的”/助词,提示宾语前置。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是。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解析B项,“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错,原文中无依据。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参考答案(1)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2)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20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 ”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A项,谋:图谋。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解析D项,“服毙”意为自杀,文中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杀。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原文“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而非剑术。C项,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答案B
13翻译文中最后一段话。(10分)
参考答案(赵文)王就牵他走上宫殿。主管膳食的人送上食物,文王围着餐桌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关于剑术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在他们的住处自杀了。
三、表达运用(18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 , , , 。 , 。
①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②中国很多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③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活泼的生命和生意
④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⑤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⑥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A.③⑤②①④⑥ B.②④③⑤①⑥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衔接点:③“生命和生意”;⑤“生命和生意”“观赏”;④“这种观赏”“体验到……”;⑥“得到……”;②“意象世界”;①“这种意象世界”。
答案D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似实而虚的描述:
“今子(惠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惠子有一棵大树,因它长得不合规矩而以为无用。但在庄子看来,大树既成大树,就让它在“无何有”的土地、“广莫”的旷野自由生长,人徜徉或躺卧树下,可做精神上的“逍遥”,而大树也不会有遭受砍伐的“困苦”。
(1)文中的“大树”指什么 (3分)
(2)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逍遥游”的思想进行探讨。(6分)
参考答案(1)指看似无用却堪为大用的事物。
(2)要点:庄子对于器用的无用之大用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求为现世所用,而求“逍遥游”,实现物我的超越;庄子超越物类而追求“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随顺自然而进入一种精神自在境界的表现等。
16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波浪线的部分一起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顺畅。(6分)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 ; , 。
解析应从意义和内容两方面观察例句。意义:句子的上半句为“抑”,后半句为“扬”,前后对比,整个句子是赞美自然中的“生命奇迹”。内容:都用了数量词,最好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 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 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自由穿梭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着自我: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诗人朝着“生命的湖”一路走去,一路是“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体裁自选(除诗歌外);(5)不得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写法指导“在路上”是一个比喻型话题,有象征意义。从所给材料来看,这个“路”是人生历程,“在路上”,显然指在人生之路上。正如引语中所说,人生之路有着“‘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这些都预示着人生是在挫折和迷茫中前行的,但正如北岛在诗中所言,“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即便人生之路崎岖难行,我们也有不灭的梦想和心中的圣地要去追寻。因此,立意应该与人生、理想、追求、苦难、挫折等有关。
话题是一个介词短语,拟题时可以思考:谁在路上 在路上怎么样 这个“谁”,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这个(或“这些”)人在路上做什么呢 不论在路上遇到多大挫折,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在路上,享受着人生的欢乐与痛苦等。这样,作文的主题就有了。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7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六、七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篡(cuàn) 不惮(dàn)
所恃(zhì)
黧黑(lí)
B.攘外(rǎng)
譬若(pì)
决渎(dú)
栏厩(jì)
C.溺爱(ruò)
园圃(pǔ)
杀戮(lù)
远鄙(bǐ)
D.阖门(hé)
织屦(jù)
啜之(chuò)
不辜(gū)
解析A项,“恃”应读“shì”;B项,“厩”应读“jiù”;C项,“溺”应读“nì”。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恶:凶恶。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野战:在郊野战斗。
B.而自知其益富
知:知道。
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信:相信自己。
C.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经受得住。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得意:称心如意。
D.强必执弱
执:控制、驾驭。
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无穷:没有穷尽。
解析A项,恶:憎恨。B项,知:同“智”,以……为聪明。D项,无穷:无,不;穷,贫困。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奚不之晋 ②若又奚患
③鲁患其不救乎 ④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奚:①疑问代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什么。其:③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④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D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B.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D.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解析A项,“辟”通“避”,避开;B项,“谨”通“仅”,只;D项,“反”通“返”,返回。
答案C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12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遗:送给。
B.云而过书“举烛”
书:写。
C.举烛者,尚明也
尚:崇尚。
D.王大说,国以治
治:治理。
解析D项,治:这里指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3分)
(2)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2分)
参考答案(1)郢都有个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书信,夜晚写信时,火烛不明亮,他便对拿着火烛的人说:“举烛。”
(2)燕国的相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中的原意。
7这个故事的寓意: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4分)
答案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18分)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 ”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 ”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解析C项,倡:歌唱。
答案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代词,这些/代词,自己的。C项,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项,表比较,比/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与。
答案A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B.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C.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D.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答案B
11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解析B项,“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2)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参考答案(1)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让晋国为他女儿修饰打扮,跟着陪嫁出去的女子有七十人。
(2)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鼓励自己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7题。(20分)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争坻②。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
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 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 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甽(quǎn)亩正: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边水沟。②坻(chí):水中高地。③窳(yǔ):器物粗糙,不坚实的样子。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
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
说:说法。
解析D项,说:劝说。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A项,助词,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表轻微的转折,“却”或“竟然”/副词,才。
答案A
1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⑥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引用的儒家的观点,②③是作者分析儒家观点的矛盾之处,为自己立论作基础,都不能说是“反对”儒家的“观点”。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边打鱼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鱼,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尧、舜两者不可能都得到肯定。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解析A项,“尧”应为“舜”。原文为“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去东夷的应是“舜”,人物错误。
答案A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2分)
(2)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3分)
(3)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 (3分)
解析翻译关键点:(1)然则——既然这样,圣尧——把尧看作圣人(意动用法),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2)贤——认为……贤德(意动用法),去——否定,明察——清楚地了解一切,德化——德行、教化。(3)令——命令。
参考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
(2)认为舜贤德,便否定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否定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者都得到肯定。
(3)命令早晨到达,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命令晚上到达,过错到第二天早晨就能纠正;十天工夫天下的过错就都纠正了,为什么还要等待一年
三、表达运用(8分)
18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4分)
子禽问老师墨子:“您觉得话多说些好呢,还是少说些为好 ”墨子沉吟半刻,然后答道:“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叫个不停,自己落得口干舌燥,却没有谁理会它,欣赏它。可是雄鸡只要天亮之前叫两三声,人们便应声而起。说话要学雄鸡而不要学青蛙。”
请简要概括墨子话中的两个意思。
参考答案(1)说话要选对时机。(2)说话要精练而有益。
19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4分)
幸福是一个万花筒,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幸福观。有人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理解为幸福,有人却 ;有人 ,有人却认为安居乐业、淡泊宁静就是幸福。
答案示例将粗茶淡饭、平平安安理解为幸福 认为高官显位、声势赫赫是幸福
四、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
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法指导这是一则论述性的材料作文,论述的中心词是“嘲笑”,因此,考生作文只要与“嘲笑”相关,都是符合题意的。根据材料的意义指向,写作的角度至少有三种:(1)着眼于嘲笑者立意:从“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这两句出发,从心理、道德、发展等角度,阐述“嘲笑”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2)着眼于被嘲笑者立意:从“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一句出发,立足于怎样正确对待“嘲笑”,在“嘲笑”中走向辉煌。(3)着眼于“嘲笑”立意,挖掘嘲笑者的心理,从自身、别人、社会生活等方面,阐述嘲笑带来的危害,倡导包容、宽和的阳光心态,建立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等。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选读检测含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弦歌(xuán) 辍学(chuò)
怃然(wǔ)
喟然长叹(kuì)
B.饥馑(jǐn)
铿锵(kēng)
撰写(zhuàn)
莞尔一笑(guǎn)
C.悲恸(tònɡ)
户牖(yǒu)
颠沛(pèi)
向隅而泣(ǒu)
D.股肱(ɡōnɡ)
谄媚(chǎn)
切磋(cuō)
畏葸不前(xǐ)
解析A项,“弦”应读“xián”;B项,“莞”应读“wǎn”;C项,“隅”应读“yú”。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患:担忧。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故旧:旧交、老友。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敏:勤勉。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小人:平民。
C.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平生:终身,一生。
D.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伤:忧伤。
古之学者为己
学者:求学的人。
解析B项,敏:聪明。C项,平生:向来,素来。D项,伤:伤害,损害。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A.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项,动词,去,往;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它。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思想经典《论语》,以“仁”为治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念,富含许多精辟的言论,如教育方面的“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治学态度方面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B.《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问题,孔子却做了不同回答,公西华感到很奇怪,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冉求性格退缩,所以激励他;而仲由敢作敢为,所以让他有所节制。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C.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
D.《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解析C项,“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评价宰予的话,批评冉求的话是:“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对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回答是“其‘恕’乎! , ”。
(3)在《论语》中揭示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的句子是“ , ”。
(4)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 ,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1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施:施舍。
B.何事于仁
事:做。
C.己欲达而达人
达:通达,行得通。
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贫贱。
解析A项,施:施惠。B项,事:止,仅。D项,微:没有。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C项,副词,表揣测,大概。A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B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介词,表处所,在。D项,代词,他/助词,提示宾语前置。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作仁者,简直可以被看作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解析A项,“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错,原文只是说要做到这一点尧舜也会感到为难。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分)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3分)
参考答案(1)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给予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20分)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 ”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岂或启佑我哉 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子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厄于陈蔡
厄:穷困,灾难。
B.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
赍:携带。
C.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悦:高兴。
D.其未得也,患弗得之
患:担忧,忧虑。
解析A项,厄:受困。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B.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C.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D.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解析抓住关键词“曰”“也”的同时要理解此段文字的意思。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回在做饭的时候,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粘着灰尘的米粒捡出来吃了。
B.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坏话。
C.孔子不偏信子贡的一面之词,用巧妙的方法做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D.颜回实事求是地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对颜回更加信任,孔子的弟子们对颜回更加敬佩。
解析B项,“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错,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3分)
(2)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4分)
(3)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4分)
参考答案(1)颜回、仲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进饭中,颜回便把粘着灰土的米粒取出来吃了。
(2)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这或许一定有缘故吧
(3)君子的修行啊,在没能做到的时候,欣喜满足于大道之意;在做到之后啊,又欣喜满足于实践着大道。所以终生都能喜悦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愁。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14~15题。(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14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 。(2分)
参考答案箪食瓢饮、乐在其中、乐以忘忧(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15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4分)
参考答案从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看出其安贫乐道,重义轻利。把富贵比作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烟云”;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16~17题。(6分,每小题3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论语·学而》)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 http: / / www.21cnjy.com )16请写出《论语》中能与“为人谋”相对应的、体现孔子“忠恕”之道的句子。
解析一要对课文所学内容非常熟悉,二要与所要求的内容相适应。
参考答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17曾子认为“为人谋”就应该尽心竭力,而孔子认为对待朋友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对“不可则止”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不听就算了”,第二种理解是“不听就暂且不言”。结合自身交往实践,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理解 为什么
解析对别人的意见持什么态度,需要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既要有自己的想法,又不能背离原文的意思。
答案示例(1)我认同第一种理解。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友做错了事,“忠告而善道之”,好言相劝,希望朋友能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进而改正,对待朋友已经做到了忠诚,符合友好交往的原则;朋友听得进劝告,就帮助他改正缺点,不能改正就不再劝说(如果是小缺点则可包容,如果是大错误或许未必志同道合),“为人谋”也应该有个限度,那就是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这体现了适度交往的原则。
(2)我认同第二种理解。朋友做错了事,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应该“忠告而善道之”,好言相劝,希望朋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友好交往是交友的基础;如果朋友一时不理解不接受,那说明他暂时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暂且搁下,等待时机再想办法,朋友最后一定会理解;如果“不听就算了”,放任朋友执迷不悟,甚至一错再错,那就很难说尽心竭力“为人谋”了。
三、表达运用(8分,每小题4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18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解析本题实际以另一种方式考查名著《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做题时,要重点关注题目要求中的前两点。活动主题是“读《论语》,谈交友”,不能遗漏了“交友”的内容;“必须原创”意味着不能照搬《论语》中的内容,要活学活用。
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19(2015·重庆高考)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该题图上分别标示出了男孩与女孩在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运动场、硬场地、天然场地和娱乐场原地休息与进行运动的时间。根据本题的要求,答案要内容完整,就要从两个角度作答,一是要将男孩女孩合起来分析图示情况,二是要将男孩女孩分开来看图示情况。只有顾及了两个方面,才能算完整。
参考答案男女儿童在草地、运动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娱乐场的活动时间多于在其他场地的活动时间,在硬场地的活动时间最少。在各种场地中,女孩原地休息的时间均多于男孩,表明相对于女孩,男孩更加好动。
四、写作(50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生命垂危的乞丐,在荒野里踽踽独行,最后倒在一片草丛里,这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在了他的掌心。
乞丐赶忙把手掌移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露珠说,“我还不懂什么叫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怜,我曾滋润过一朵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绽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无怨无悔。”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法指导本题为寓意型材料作文。材料为一个寓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故事,记述一个乞丐和一颗露珠的一段对话,揭示出人应该乐观、自信、乐于奉献的道理。审题立意可从乞丐与露珠两个角度生发。
从乞丐的角度: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对未来悲观失望;②困境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要积极争取。
从露珠的角度:①生命的意义、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心甘情愿的奉献;②乐观面对暂时的困境乃至绝境,放开眼界,放宽胸襟。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孟子选读)检测含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餍足/笑靥
庠序/佯装
养生丧死/丧家之犬
B.溢出/谥号
期年/假期
千乘之国/乘人之危
C.朝觐/谨慎
参与/赠与
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D.庶民/戍边
提防/堤坝
富商大贾/余勇可贾
解析A项,yàn/yè,xiánɡ/yáng,sāng/sàng;B项,yì/shì,jī/qī,shèng/chéng;C项,jìn/jǐn,yù/yǔ,yà/yǎn;D项,shù,dī,gǔ。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D项,动词,具备。A项,副词,更加/动词,施加。B项,动词,丧失,错过/动词,使改变。C项,动词,责怪、非难/动词,不是。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A.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B.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C.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D.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表示处所,相当于“在”;A项,介词,相当于“跟”“和”;C项,为介词,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D项,介词,引出动词支配对象,不译。
答案B
4下列加点词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必先苦其心志 B.谨庠序之教
C.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B项,动词,重视。没有活用。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困苦。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轻,减轻。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答案B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有的品格是“富贵不能淫, , ”。
(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仁人之心”的源头是孟子所说的“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
(4)孟子说的“人之有四端”指的是“ ,仁之端也;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答案(1)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3)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4)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13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只,仅仅。
C.举疾手蹙而相告曰
蹙安页:皱眉头。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诸侯王。
解析D项,王:称王。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C项,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A项,助词,的/代词,他;B项,介词,在/介词,向;D项,动词,比得上/代词,如此。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感到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而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解析A项,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制造议论的悬念。
答案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参考答案(1)寡人不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2)我们大王喜欢演奏音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21分)
六年,赵衰成子、栾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赵盾代赵衰执政。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贾季曰:“不如其弟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盾曰:“辰嬴贱,班在九人下,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君嬖,淫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僻也。母淫子僻,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可乎!”使士会如秦迎公子雍。贾季亦使人召公子乐于陈。赵盾废贾季,以其杀阳处父。十月,葬襄公。十一月,贾季奔翟。是岁,秦缪公亦卒。
灵公元年四月,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患。”乃多与公子雍卫。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 其嗣亦何罪 舍適而外求君,将安置此 ”出朝,则抱以适赵盾所,顿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赵盾为将,往击秦,败之令狐。先蔑、随会亡奔秦。秋,齐、宋、卫、郑、曹、许君皆会赵盾,盟于扈,以灵公初立故也。
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晋之郩。六年,秦康公伐晋,取羁马。晋侯怒,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赵穿最有功。七年,晋六卿患随会之在秦,常为晋乱,乃详令魏寿馀反晋降秦。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
(选自《史记·晋世家》)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辰嬴嬖于二君 嬖:宠爱。
B.辰嬴贱,班在九人下
班:次序,位次。
C.舍適而外求君,将安置此
置:弃置,放弃。
D.乃详令魏寿馀反晋降秦
详:通“佯”,假装。
解析C项,置:摆放,安排。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C项,都是介词,因为。A项,助词,作提宾标志/助词,无实义。B项,副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D项,连词,于是,就/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B.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C.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D.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解析抓住陈述对象“雍”和对称句式即可。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襄公死后,关于拥立谁做国君一事,大臣们意见不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晋国因为多次遭遇灾难的缘故,想立年长的人做国君。
B.赵盾认为辰嬴地位低贱,她的儿子乐没有什么威望,同时公子乐出居在陈国这样的小国,距离晋国远,没有后援,就不赞成公子乐做国君。
C.太子夷皋的母亲抱着太子日日夜夜在赵盾家里哭泣,赵盾和各位大臣都顾忌缪嬴,也害怕被诛杀,只好拥立太子夷皋做了国君,这就是灵公。
D.为了拥立太子做国君,赵盾亲自带兵抵抗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并和齐、宋、卫、郑、曹、许等国在扈邑签订盟约,稳定晋国。
解析C项,“日日夜夜在赵盾家里哭泣”错,应是“在朝廷”。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僻也。
(2)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
(3)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
参考答案(1)作为先君的儿子,不能投靠大国而出居在小国,这是鄙陋。
(2)这个孩子如果能成材,我就是受了你的恩惠;如果不成材,我就怨恨你。
(3)秦国派随会到魏寿馀住处去,魏寿馀于是逮住随会带回晋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题。(12分)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夺其民时 夺:夺取。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方: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学习。
D.王往而征之
征:征讨。
解析A项,夺:丧失,错过。
答案A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梁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够替死者报仇雪耻,引起孟子施行仁政的劝谏。
B.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强盛,但是,也多次打过败仗,梁惠王并为此失去了大儿子。
C.孟子在这里阐述的“仁政”主要是减少刑罚,薄赋税,促农耕,在闲暇时期,教以孝悌忠信的思想。
D.孟子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在别的国家“陷溺其民”时,梁惠王征伐,就没有与之匹敌的。
解析B项,“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强盛”表述有误,应该是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已经衰微。
答案B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参考答案(1)我对此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2)他们(秦、楚)耽误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靠耕作来奉养父母。
三、表达运用(8分)
1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接受。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出《论语》《孟子》关于“富贵”看法的相同点,解题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富”“贵”“道”等。
参考答案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论语》《孟子》关于“富贵”看法的不同点。前者侧重点在“道”,后者侧重点在“义”和“道”,结合材料进行简单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19仿照画线句,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 , ;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 。
参考答案不是讽刺齐人 而是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达的人 不是讽刺逃兵 而是讽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梦想,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期许,但面对竞争、压力、挫折、失败,有人也许会丧失信心、涣散斗志,从而畏缩不前、消极萎靡,愿景就此“夭折”,梦想从此“凋零”。但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为了让梦想开花,或忍辱负重,或至死不渝,或披肝沥胆,或以死明志,或百折不挠,或屡败屡战,或风餐露宿,或幕天席地,或数十年如一日,或行程数千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写法指导材料以“梦想”为核心话题,只要围绕“梦想”写作,就算符合题意。有梦才有远方!然而,梦的翅膀,只有强烈地扇动,才能飞向湛蓝的天空;青春的心灵,只有加以理性地引导,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相反,如果空有梦想,而不愿意为实现梦想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或者稍遇困难便裹足不前,畏葸退却,梦想的花朵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凋落。可以着重从怎样才能将五彩的梦想变成美丽的现实的层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来论述;论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提示,引述古圣先贤为梦想而奋斗的故事,追求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